国家级非遗 宫绣(京绣)之我见

2020-09-24 03:11毕红
北广人物 2020年36期
关键词:宫廷刺绣服饰

在中華民族刺绣工艺的百花园里,有许多优秀的地方绣种,如鲁绣、汴绣、瓯绣、汉绣、闽绣以及许多少数民族独特的刺绣。而在所有刺绣中名气最大的首推“四大名绣”,即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我国历史上还有一种刺绣工艺,曾在历史上的九百多年间一直居于众多绣种之上,成为我国第一名绣而举世闻名,这就是北京的宫绣,也就是今天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绣。

京绣是北京地区刺绣的统称。京绣在1911年之前涵盖两个品种,一种是北京地区的民间刺绣,另一种是宫绣。北京地区的民间刺绣历史悠久,劳动人民为了美化生活曾利用刺绣技艺在服装、鞋帽、幔帘、手帕等日用品上进行装饰。但宫绣则产生于辽、金、元,兴旺于明、清。从辽代开始北京就是我国的陪都,从金元明清各代又成为我国的首都,历代王朝都从全国各地招募能工巧匠来京城为宫廷服务,其中也包括历史上著名的江南三织造,即我国丝绸重点产地杭州、苏州、江宁(现在的南京)的技艺精良的绣工。这些绣工在为宫廷的劳作中,使南北刺绣特色技艺融会贯通,形成了直接为统治者服务的、代表我国织绣技艺最高水平的、风格技艺独特的宫绣。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清王朝被推翻,宫廷造办处所管辖的宫绣艺人流落到民间,相应带动了北京地区民间刺绣水平的提高。所以现在人们很自然地将宫绣和京绣联系在一起。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生活中的织物一般不好保存。清王朝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朝代。所以当下我们见到的宫绣(京绣)的实物,以及其反映出的卓绝的宫绣(京绣)技艺,都是出自清代康、雍、乾时期内务府造办处的工匠们所创作的精美绝伦的绣品。我国著名服饰艺术专家黄能馥先生在《中国服装通史》中指出:“清代从皇太极于公元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共历11帝,统治276年。清朝的建立、强盛、衰微以至灭亡,直接影响着中华服饰艺术风格的重大变化。”“而清代的服饰也充分继承了明代服饰技艺的成就,把艺术水平提高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黄先生的论断说明,宫绣(京绣)是汲取了全国刺绣技艺的精华应运而生的;在清代的强盛时期,宫绣(京绣)曾代表了我国刺绣技艺的最高水平。

不言而喻,清代宫绣(京绣)属于宫廷服装的灵魂。宫绣(京绣)是通过宫廷服装这一主要载体,根据“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原则,将预先设计的各种图案,经过选线、配色、定位等严格的步骤,巧妙运用拉锁绣、盘金绣、打籽绣、平绣、戗针绣、串珠绣、羽毛绣等数十种技法,将穿用者想表达的各种庄严的祈盼和美好的愿景在服装上给予实现,从而形成清代宫廷服装纹饰丰富、针法细腻、设色富丽、整体厚重且精美豪华的独特艺术风格,成为我国服饰发展史上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象征着皇权至上的五爪金龙、海水江崖的朝服、龙袍,各种吉祥图案组成的精美华丽、富丽堂皇,象征母仪天下的皇后吉服、常服,以及文官补子绣以飞禽,武官补子绣以走兽的严格等级的官服。这些在清康熙年间的《大清会典》里都有明确的规制。

但是在清宫里,代表宫绣(京绣)最高技艺水平的服装不是仅有龙袍和官服。清宫女子生活常穿的服装如马褂、氅衣、衬衣、马甲、裙子等,更是缤纷炫目、光彩华丽,成为那个时期一道无可替代的、更接近社会日常生活的亮丽风景线。这正是黄能馥先生在《中国服饰通史》中所明确指出的,因积淀深厚的汉族传统文化的融入,从而形成了清朝宫廷独特风格和特色的重要基础。

今天我们传承发展宫绣(京绣)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利用前辈们遗留下来的高超的刺绣技法,总结、传承和改造宫廷中最接近生活的,体现各民族文化相融合的衣着款式,结合当代人的审美,进行研发创新,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真正做到对非遗要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使之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

毕红1974年出生于山东。现为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导师。大学毕业后,师从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泰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黄能馥先生。从事明清宫廷服装服饰专项研究。收藏近千件馆藏级宫廷贵族服装服饰与珍贵的少数民族贵族服装服饰,收藏明清时期顶级的宫廷刺绣的绣片多达近万片。《云裳———毕红珍藏清代宫绣服装及原创作品典集》将于2020年9月由故宫出版社出版。长期致力于与阿联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泰国等国家的丝绸面料研究和以丝绸文化为主题的对外友好交流合作。

猜你喜欢
宫廷刺绣服饰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歲朝图 帝王宫廷篇
雪人的服饰
清新唯美的刺绣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浪漫宫廷
宫廷古法白米饭
热闹的宫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