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木辉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仍是材料作文。多年来,材料作文在試题表述、审题难度乃至价值导向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表达逻辑及导向价值均引起广泛质疑(在QQ群与微信群中,质疑及批评之声不绝于耳,自媒体及纸质刊物公开发表的批评文章也为数不少)。至于审题难度,可以说,多年的高考作文题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及有无最佳立意等,即便是老师也常常争论不休。笔者因此曾撰写《高考作文,莫让学生“猜哑谜”》等,呼吁降低材料作文的审题难度。可喜的是,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表述朴实严谨,任务清晰明确(仍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立意自由灵活,文化品位高,防猜效果好,是一道具有良好导向的高考作文好题。
一、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试题评析
1.表述朴实严谨,任务清晰明确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试题虽用古代故事为作文材料,但用白话叙述,且对疑难字词“多”加以注释,几无阅读障碍。个别考生可能对“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合”与“匡”理解不到位,但在历史课本中学过相关内容,对此句的大概意思是能理解的,故不影响读懂材料,顺利作文。此外,作为任务驱动型作文,试题设置的情景,规定的任务、文体,提出的具体要求等,表述得明明白白——情景:班级读书交流会;任务:交流讨论对齐桓公、鲍叔牙和管仲哪个“感受最深”;文体:发言稿(需结合思考和感受来写);具体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可见,试题表述朴实严谨,任务清晰明确。这为考生顺利作文提供了必要条件。
2.角度多维多向,立意自由灵活
这是一道完全开放的材料作文题,提供多维角度,启发多向思维,立意选择自由,利于考生写作。虽然材料中引用孔子和司马迁的话对事件表达看法,看似命题立意有倾向性,实则为开启考生思维,引导考生多向多维思维,自由选择立意,根据自己的思考感受、熟悉程度和材料占有情况任选一人来谈。如:可根据孔子的“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这句话,赞美管仲在辅佐国君齐桓公成就霸业中足智多谋,在诸侯国博弈中不靠武力靠智谋(是谁“不以兵车”?从语境的直接主语看是齐桓公,但既然是“管仲之力也”,何尝不能推导出“不以兵车”其实是管仲的尽忠建议、辅佐良策与施政谋略。当然,这句话既然是孔子所说,也体现了孔子的仁政思想)……也可根据孔子的这句话(以及“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这句话),赞美齐桓公有胸襟有肚量,不仅能不计前嫌,而且能重用曾经是“敌人”的贤才,任人唯贤,唯才是用,善于采纳治国安邦的好建议,从而在诸侯国博弈中不靠武力而靠智谋成就霸业……还可根据司马迁的“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这句话,赞美鲍叔牙有胸襟有肚量,有知人之明及大局意识,不仅能举荐贤才,而且能礼让贤才,甘居人下,哪怕自己举荐的贤才曾经是自己的“敌人”,哪怕举荐后自己会因此损失很多利益。肯定、赞美三人之中的任何一人,都有很多维度与空间,可谈其胸襟品德、可谈其家国情怀,可谈其个人恩怨观与国家大局观(个人恩怨服从国家大局)……而且,“感受最深”是基于现实思考,现实稀缺的更难能可贵,才“感受最深”;因此,谈三个古人之中的任何一人,均可适当联系现实人事。可见,孔子和司马迁对事件的定性与评价,非但不限制立意,而且还开启多维思维,提供立意选择(亦见这则古文化材料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一般来说,一道材料作文题通常由材料、情境、要求三个部分组成。材料有文字材料和画(漫画等)图(图表等)材料,文字材料有叙事性材料和观点性材料,都有开启思维等作用,是立意写作的依据。情景通常是任务驱动型作文规定的具体场景,有限制作用,将作文限定在特定的交际语境中进行。要求则对选择角度、确定立意、拟写标题、采用文体、字数多少等作出明确规定,通常允许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即所谓的“三自”或“四自”),但对字数有“不少于800字”的下限规定。有的材料作文虽说可以自定立意,但限制太死,无选择自由,特别是命意作文。可以说,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对降低审题难度、开启多维思维、提供立意选择设置了双保险。如果考生读题审题时忽略了材料中孔子和司马迁的话及“后人称颂”等重要信息,还可从下面的文字中选择对象,确定立意,进行写作,因为下面的文字材料中有“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考生在历史课本中学过葵丘之盟等相关历史知识,熟悉相关史实,选择三人之中的任何一人来谈,都不会偏离题意,都不会无话可说。当然,要写好本篇作文绝非易事!——这除涉及语言及表达功底外,还涉及对相关知识的熟知程度及相关材料的掌握多少(相似事例如王安石与苏轼……相反事例如孙膑与庞涓……)等。
还需深入讨论:材料作文有无最佳立意,有无最佳角度?这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我的看法是:完全开放的材料作文,只要是在材料含义范围内立意写作就算符合题意,符合题意的立意没有优劣之分(但有表达的高下之分),没有最佳角度与最佳立意。本题完全开放,考生完全可以在齐桓公、鲍叔牙和管仲三人之中任选一人来谈,不存在选谁最好的问题。个人不同的经历和感受,决定了自己有不同于他人的认识和思考:有的可能觉得齐桓公不计前嫌、善纳建议、重用贤才等难能可贵,最值得赞美;有的可能觉得管仲善于辅佐、足智多谋、不重武力等难能可贵,最值得赞美;有的可能觉得鲍叔牙善举贤才、礼让贤才、甘居人下等难能可贵,最值得赞美。只要言之成理且材料充实、说理充分、表达通畅就是好作文,无角度优劣之分,无立意高下之别。可见本题立意写作自由灵活。
当然,以上说本题几无审题障碍,立意选择自由,这并不意味着写作毫无限制。本题有情景设置的限制,适宜写成议论性文字,但不宜写成一般的议论文。需要注意的地方有:需设置符合要求的情景,即“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的情景;写的是交流讨论的发言稿,而不是一般的议论文,交流对象是全班同学,作文中应对这一特定情境有所涉及和体现,如开头有称呼语,篇末有结束语等;写的必须是结合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而且“感触最深”的,需适当联系自己但不能泄露个人信息(试题中有明确要求)。
3.取材传统文化,极具文化品位
作文材料取材传统文化,不仅能有效防止猜题押题,而且还极具文化品位和价值导向。容易知道:高考作文多引用古诗文和古代名人事例能增加和彰显作文的文采和文化品位。同理,作文试题材料取材历史名人故事和历史经典事件,能增加和彰显试题的文化品位。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还做得不够,有待加强。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月25日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上说到:写作本题不会偏离题意,但会有表达高下之别——占有材料丰富,熟知历史典故,则内容充实,论据充分;反之,则内容单薄,论据单一。如何丰富占有材料、熟知历史典故?只有加强学习、增加积累。可以十分肯定地说:该题能引导师生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具有良好的价值导向(远胜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的“热爱体力劳动”!限于篇幅不展开)。为何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这不仅为写好考场作文增加文化品位,还为增强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套用《意见》中的话来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高考语文试题为何要取材古代文化?教育部考试中心的《高考语文试题权威解读》说得明白到位:发掘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彰显立德树人……让高考语文试题富含传统文化品位,愿这一优点得到发扬。
4.回避现实热点,防猜效果奇好
该题还有一个突出优点:回避现实热点,防猜效果奇好。每年的几套高考作文题一公布,就有老师说自己“猜中”了某套题,曾让学生练习过;更有高考资料编写者说所编的资料与所有高考试题完全“吻合”……今年亦然,也有不少老师和高考资料编写者说自己“猜中”了“吻合”了哪几套高考作文题,但唯独没谁敢说“猜中”或“吻合”了全國Ⅰ卷的高考作文题。可见该题防猜效果奇好,有效防止了猜题、押题与宿构。
总之,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表述朴实严谨,任务清晰明确,立意自由灵活,防猜效果奇好,文化品位极高,是一道具有良好导向的高考作文好题。高考作文题命制,就应该在严谨表述、明晰任务、减少审题障碍、提供立意选择、防止猜题押题、彰显文化品位等方面下功夫。
[作者通联:贵州福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