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探析

2020-09-24 03:13齐沁儿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作文

齐沁儿

语文是一个民族性很强的学科,是否能从我国语文教育传统中汲取长期积累的有益经验,丰富提升当代写作教学,很值得研究。本文主要介绍张志公先生写作训练的内容与方法,并基于他的写作训练观,分析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写作板块,以一个新的视角丰富语文教师对这套教材的理解与使用。

一、把握传统写作训练:原则、步骤与方法

与叶圣陶、吕叔湘并称“三老”的张志公先生,自上世纪60年代初便在搜集、整理大量传统语文教育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主要经验,写成《传统语文教育初探(附蒙学书目稿)》(1962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后又不断思考与实践,“总算已经再探、三探了”,改动相当篇幅著成《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一书(1992年,上海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教材论》)。《教材论》呈现传统语文教材面貌,倡导用科学的态度与研究来解决语文教育问题。梳理历史,提炼经验,再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语文知识框架下来研究传统语文教育,坚持让语文教育走民族化发展道路。

志公先生将传统语文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初期识字教育和写字训练,识字教育与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相结合,初步的读写训练,进一步的读写训练。在写作教学方面,他总结出许多科学的方法。

1.“词”“意”并重——作文训练的原则

我国古代视写作为替圣人“立言”,“文以载道”是最基本的宗旨和要求,“词章”“义理”需并重。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强调“义理不可空言也,博学以实之,文章以达之”。崔学古在《少学》中训练学生的“行文要务”亦为“造意要超卓,立格要正大,题旨要明透,笔气要清顺”。而张先生对这一传统又作了进一步的明确,认为作文在讲求以“意”为主,以“义理”为根本的基础上,还必须用恰当的“词”,好的“词章”,来将好的“意”,正确的“义理”表达出来。“文”“道”不可偏废,这一点和他的阅读训练观也是相通的,因为人们是通过“文”来理解“道”的,正确的“道”必须由高明的“文”来阐发、传播。

2.先“放”后“收”——作文训练的步骤

“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小心——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这是谢枋得在其自编阅读课本《文章轨范》中的观点。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写,等到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和基础之后,再提出精练严谨方面的更高程度要求。这不仅是指导学生作文的原则,也是教师批改作文时需要注意的,对于初学者不宜批评、改动得过多,以免挫伤学生的写作信心。但是,张先生也特别提出,对于用词、造句尤其是写字方面,还是要严格要求的。这与他作为一名优秀的语言学家,注重语法规范和知识系统的严密性,是相符的。

3.多作多改——作文训练的方法

多作,是为了让写作趋于熟练,以达到“利弊自明”的境地。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辙等唐宋八大家都发表过倡导“多作”的言论,他们认为作文确实是慎重的事情,不可“掉以轻心”,但是学文也要推陈出新、放胆多作。张先生在此之上加以凝练,认为不仅要多写成篇的文章,训练时更应该注重基本的功夫,在这里他更多指的就是某个片段,某个句子的学写训练。

关于多改,张先生提及贾岛的“推敲”,欧阳修改《醉翁亭记》的第一句,王安石改定“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明确了鼓励学生认真修改文章的观点。同时特别指出,不是依赖教师的修改,而是学生自己修改;不是个别词句的润饰,而是通篇文章的检点;不仅要自顾自地修改,还要看别人怎样修改文章,从中汲取有益经验,体会写作方法。另外,“多改”还指反复地改。文章写成的当下,就要从头至尾改一遍,而过一段时间,还应拿出来重新考虑、修改,还会有新的体验、收获。

4.属对与八股——作文训练的具体实例

除了上述一般性、原则性的论述,志公先生还例举了两项写作训练的具体措施。属对与八股,是他在初步的读写训练与进一步的读写训练中,分别提到的两种方法,都作了专门的介绍。

谈到属对,我们通常只是将它看作是学作诗的基本准备而已,但张先生在肯定其正音、语音训练和词汇训练上的作用之外,还指出“我们往往以为学对对子只是为了学作诗,这种看法应当改变。属对练习能够通过实践,灵活地把语法、修辞、逻辑几种训练综合在一起,并且跟作文密切结合起来,这一点很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对对子是一种涉及面比较广的、综合性的基础训练,学生可以先不纠缠于语法理论,而在言语实践中掌握一些词类和造句的规律。而写作恰恰也是通过造句开始的,因此属对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读书、习作能力确实有一定帮助。

对于八股,现在的一般观点更是视之为封建社会的“流毒”,但是志公先生却予以辩证地看待。他认为,从学生作文指导的角度上看,八股文有两方面的益处。其一,“破题”“承题”“起讲”“提股”“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有利于学生理解一般性议论文的结构特点,但要注意是“模式”,而并非死板的固定化的“程式”。其二,因为八股文是由部分组构成的整体,因此有利于学生从局部入手,由段组篇,并且要对文章先有一个整体的勾勒,再充实细节。

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梳理、分析与借鉴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写作,是一个多股交织、互相渗透、融合贯通的系统。专门单列的写作专题、选文中的寫作知识、课后习题中的写作练习、综合性学习中的写作任务共同构建了完整的写作板块。

1.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的编排与呈现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于2016年9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教材中以“写作”作为专门板块出现的,共有32个专题。而在阅读板块、综合性学习板块,也都设有显性或隐性的写作任务。单独以专题形式出现的“写作”,均以写作知识、写作目标、写作练习与写作指导四个部分组成,是系统化实施写作教学的主阵地。六册书中涵盖的主题如表1所示:

总体上来看,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专题的编排,有很强的文体意识,七年级主要是记叙文的训练,八年级加入说明文,九年级重点是议论文。与之相辅相成的便是较为清晰地展示出了写作知识。比如对应不同文体,学生应学会“记事”“抒情”“描写”“议论”等不同表达方式。这两个特点都有利于教师的写作教学目标和内容确立得更加明确,学生获得的知识和训练也更加系统。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写作,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存在于“活动·探究”单元,或是“综合性学习”板块中的,写作训练的内容基本上围绕活动的主题而确立。现在对这两个部分中出现的写作内容做一个梳理,如表2所示:

分析上表可以发现,相较于写作专题的写作练习,“活动·探究”及“综合性学习”中的写作任务更加形式多样,并且以具体情境中的任务为载体出现,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活泼生动,与写作专题互为补充。体现了鼓励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理念,倡导学生把写作运用于日常生活。

2.张志公写作训练观对统编版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启发与借鉴

虽然统编版教材编写组在编制这套教材时,不一定是按照张志公先生对于写作训练的种种建议来安排的,但是以志公先生的写作训练观为参照,我们确实可以为审视统编版教材的科学合理性开辟一个新视角,并获得一些教学上的启发。

“先放后收”强调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先调动积极性,再讲求规范性,由易至难,由浅入深。从上表可以看到,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主题为“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教材中的写作提示是这样表述的,“从现在开始,同学们不妨放下畏难心理,试一试,先别考虑像不像一篇文章,就从身边的事写起,写自己最熟悉的事情,写自己最想表达的情感与想法,不给自己设定什么目标,加上什么框框。这样写起来就会很放松,不觉得难了。”这是学生从小学阶段升入初中阶段的第一次正式的写作训练,编者没有传递一个比较规范具体的写作知识,而是试图拉近学生与写作的距离,让学生不要视写作为高难度的动作,可以说是很好地降低了教学起点。而本册书后面的二、三单元,以如何记叙一件事,如何写一个人为主题,有助于学生从写人、记事两个大的方向感受记叙文的一般写法。如果说第一单元是做铺垫,二、三单元是打基础,那么接下来的四、五、六单元则是进一步的优化细节了。无论是第四单元思路要清晰,还是第五单元中心要突出,或是第六单元运用联想、想象,都是对学生作文赋予更高一层次的期待。刚刚的举例,为同一年级内部的“先放后收”,在不同年级之间,也很明显地呈现出这一点:分析主题发现,七年级对于作文语言的要求仅仅为通顺、简明;到了八年级,则变为连贯、得体;而九年级的要求又上升至有创意地表达。由此看来,写作专题的难度、深度确实是呈阶梯式递增的,学生比较容易先上手,感受初步成文的喜悦,进而有兴趣和信心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促使作品尽善尽美。

“多作多改”的理念在统编版教材中同样也有很好的体现。首先是“多改”,“修改润色”单独作为一个专题,出现于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彰显了编者对作文修改环节的高度重视。在这一专题里,教材明确要求学生不仅要改正字词、标点的错误,还应关注文章段落的调整和加工,这与志公先生说的“不是个别词句的润饰,而是通篇文章的检点”不谋而合。教材中也提示学生“请别人读或读给别人听”,这既落实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的要求,又呼应了志公先生倡导学习他人修改方法的建议。另外是“多作”,在统编版教材中更多地体现为相似写作主题的反复操练。例如都是写人,第一次出现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出人物特点”,第二次出现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精神”,另外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抓住细节”等其他一些专题中,也出现了对人物描写的专门指导。再如同为指向议论文写作的专题,在九年级上册二、三、五单元中,从“观点要明确”“议论要言之有据”“论证要合理”三个方面展开。这样做,实际上是为学生尽可能地提供更多次的写作实践机会。将某一类型的写作细化拆分,学生在一次次的训练中感受不同侧重点,逐步强化,小步子地扎实前进。

“文意并重”讲求“文”“道”之间的平衡,在当代我们可以把“道”更多的理解为立意、主旨、中心思想等。统编版教材中,凸显“文辞”重要性的写作专题比较多,“文从字顺”“语言简明”“语言要连贯”“表达要得体”等均关乎语言表达。而在“学习描写景物”“学习扩写”等专题中,也对诸如怎样运用多种手法组织句段,怎样把句子写丰富等作了提示。同时,“意”也未被忽视,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将“审题立意”设为专题,教材中明确要求立意要明确,表达的思想要有深度,同时还要深挖题目内涵,变换角度,学会求新。教材中也有聚焦“文”“意”关系的直接表述,比如在“修改润色”专题就指出修改文章要兼顾“言”和“意”两个方面,随后还用一定篇幅对二者进行了解释,并告诉学生只有“意”正确了,“言”的修改才能有依据、有效果。这些无不都与志公先生在《教材论》中提及的作文训练一般原则相吻合。

而“活动·探究”及“综合性学习”中的写作训练,也十分贴合张志公先生关于写作目的的相关论述。“为什么写?答案很简单:因为要用。生活里需要书;念书作学问,需要写;作任何工作都需要写;抒发点思想感情想影响别人,需要写;搞科学研究,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需要写。所以,只要不是文盲,人人都得有一支笔。”由此可见,志公先生认为写作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接受学习、传递信息、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必备技能。而统编版教材的一个亮点,就是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板块中设置了多种多样的具体情境和典型任务,相关的写作训练也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活动策划、创办刊物、设计手抄报、制作宣传海报、编诗集、写广告词,无不强调在具体的生活场域中进行言语表达,创造富有个性化的学习成果。在这个层面上,志公先生的作文觀又与教材达成了高度的契合。

古今中外,语文教材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最为敏感。它反映产生它的社会背景,包括文化传统、风土习俗等等,反映当时社会主导的思想意识,以及教育观点、教育政策,可以说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的综合性教育读物。统编版教材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使用的时间还不长,有许多地方研究得尚不深入。秉承语文教育先贤张志公先生的写作训练研究观点,积极总结和提炼传统教学的精华,古为今用,有利于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作者通联: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教材作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