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讯员 张斌
乐都八景之一的南山积雪、风景迷人的药草台林场,是它的颜值担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山射箭、影响深远的瞿昙寺花儿会,是它厚重的文化内涵。它就是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朵巴营村。近年来,这个村依托当地旅游资源打造的人文景点,不仅唤起了根植在人们心底的乡土记忆,更为它注入了新时代的气质。
素有“小故宫”美誉的古刹乐都瞿昙寺,以悠久的历史、精致的建筑、丰富的文物遗存以及动人的传说被人们所熟知,因此也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留下了众多艺术作品。而距离瞿昙寺南部仅2 km的朵巴营村,似乎还没有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当你走进这里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好美!”
朵巴营村的美在于山之美。列入乐都八景之一的南山积雪,当地人称之为照碑山或是猫儿山,是乐都区辖内最高的山峰。根据《西宁府新志·地理志》记载:“南山冬夏积雪不消,耸出万山之上,俨若银屏,又谓之雪山,俗称南山积雪,为八景之一也。”站在朵巴营村,抬头向南,面前就会出现南山的雄姿。在这里,冬季的雪山美景自不必多言。夏季,山下连绵的旱地梯田造就的大片油菜花,在山谷映衬下,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南山脚下是茫茫的药草台林场,距离林场仅3 km 的朵巴营村也因这林场而美丽。林场形成的林海,在南山积雪反衬下婀娜多姿。放眼远眺,每一棵树就像一朵绿色的浪花,在林海中舞动着优美的身姿。
朵巴营村的美还在于水之美。在那重山叠嶂、嶙峋起伏、漫山松柏之间,三股清澈的溪水形成了东沟、直沟、甘沟三条沟壑,最终汇合成岗子沟,奔向湟水河。这里的水冬夏不枯,涓涓细流日夜潺潺,一年四季唱着和谐悦耳的歌曲,温柔而亲切地奔走着,留下了欢歌笑语,滋润着这块土地。
药草台林场脚下的药草台寺也值得一提。据《西宁府志》记载:“药台在城南五十里,瞿昙寺下院也,依山临流,多产药草,因为寺名云。”南山积雪、清泉溪水、田园牧场、古刹村落交相辉映,在这里呈现出一派自然和谐的生态美景。
朵巴营村的美不只是在颜值上,更有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它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内涵。
瞿昙寺花儿会,因起源并流传于乐都瞿昙寺一带而得名。瞿昙寺花儿会参与群众以汉族为主,其他民族群众也会踊跃参加。在演唱曲令上,除当地的《碾伯令》外,还有《白牡丹令》《尕马儿令》《水红花令》《三闪令》等。此外,藏族群众喜爱的“拉伊”在这里也有广泛传唱。瞿昙寺花儿会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联唱等,其中最能体现瞿昙寺花儿会民间特色的则是两个阵营的对歌。
瞿昙寺花儿会从农历六月十四开始到六月十六结束,共3天。作为一个有着广泛影响力的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还在当地发挥着促进民间物资交流、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丰富民众文化生活等多方面的实用功能。2006年5月20日,瞿昙寺花儿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射箭是乐都重要的民间文化体育活动之一,在乐都南山地区的下营、中坝、瞿昙等乡镇,每年都要举行射箭活动。射箭活动不仅是藏族同胞的一项文体活动,而且汉族、回族群众都会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不仅在本乡村与村、社与社之间进行,还与相邻的乡、县、地区举行民族射箭活动。为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间文化,2008年6月南山射箭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多年来,朵巴营村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静静地在这片土地上积蓄着盛开的能量。近年来,朵巴营村申请到了瞿昙寺花儿会和南山射箭这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活动的举办地。这两个活动的举办,不仅给朵巴营村带来了良好的口碑,也带动了该村的经济发展。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朵巴营村积极探索发展乡村旅游之路。目前打造的朵巴营卧龙谷景区,是一个集农业休闲观光、河湟民俗文化展示、乡村旅游购物、休闲娱乐健身、餐饮自驾住宿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旅游项目。
坐落在该景区核心位置的瞿昙民俗博物馆,是一座占地面积不大,却很精致的院落。在这里,一件件古老的农具、一幅幅珍贵的字画、一张张旧式的桌椅、一件件珍贵的陶器……无不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乡愁。
这家独具匠心的民俗博物馆的藏品,上至汉代陶器,下至民国时期的各种家具摆件,应有尽有。彩陶展室内,几乎囊括了青甘宁陕地区所有种类的陶器;在生产用具展室,犁、织布机、镰、石磙等工具摆放有序,明清时期的老物件比比皆是;在书画展室,则展示着地方贤达和省内著名书画名家的作品。
据该博物馆馆长张双喜介绍,该博物馆最大的特点就是陶器,不管从数量上还是从涵盖地区范围上,都堪称青海第一。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一件马家窑人面陶盆和一件齐家窑文化的陶器,这两件陶器在青甘宁陕地区都算是首屈一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