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庆群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由科技部主管、科技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际人才交流》,作为致力于服务国际人才交流、服务国际科技合作、服务科技对外宣传的专业类综合性外宣期刊,积极策划、宣传外国人才的内容和活动,在丰富和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外宣话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外国人才 外宣期刊 中国故事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更好地传播和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让世界认识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我国加大了新闻发言人、国际新闻评论员、专家学者、文化交流使者和出境人员等“五支队伍”建设,增强外宣力度。但是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方面,在华或为华工作、对华友好的外国人才也是一支重要的队伍。他们生活在世界各地或者从世界各地来到中国,部分人才长期在中国工作生活,切身感受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发挥着独特作用。由科技部主管、科技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际人才交流》作为致力于服务国际人才交流、服务国际科技合作、服务科技对外宣传的专业类综合性外宣期刊,积极策划宣传和服务外国人才的内容和活动,在丰富和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外宣话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重要论述,是讲好中国故事外宣话语的精神指引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统筹谋划和推进引进外国人才和智力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与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座谈交流并发表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引进外國人才、引进什么样的外国人才、如何引进外国人才等重大问题,形成了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体系完整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重要论述,要求外国专家主管部门完善引进外国人才体制机制,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让有志于来华发展的外国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为深化引才引智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我们开展引进外国人才工作的根本指针和行动遵循。
1.为外国人在华工作生活提供便利的具体举措效果明显
随着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对外开放的持续深化,特别是最近几年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推出了系列改革利好新政,提升了外国人管理服务国际化水平,外国人才来华工作更加便利。党的十八大以来,来华工作的外国专家累计达到300余万人次。一是继续为外国人来华工作构建好的制度环境。2017年4月1日开始,全面实施的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实行“一窗”受理、“一网”办理、“一号”管理,构建并完善统一、规范、多级联动的管理服务系统;2018年3月1日开始,全面实施的《外国人才签证制度的实施办法》,不仅扩大了人才签证的发放范围,还放宽了人才签证有效期和在华停留期限;外国高端人才服务“一卡通”为其建立安居保障、子女入学和医疗保健服务通道。二是对来华工作外国人实行分类管理制度。将来华工作外国人分为:外国高端人才(A 类)、外国专业人才(B类)和其他外国人员(C类)。这样的评价标准和分类管理方案,更加注重能力、实绩和贡献,突出市场评价和国际同行评价。三是外国人才表彰奖励体系不断完善。作为中国政府表彰在华工作外国专家的最高荣誉奖项,中国政府友谊奖评审办法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公平性、代表性进一步增强。1991-2019年,共有70余个国家的1600多名外国专家获此殊荣。此外,目前已有30多个省区市设立外国专家奖项,如“天山奖”“敦煌奖”“彩云奖”“西湖奖”等。四是为外国人才参与中国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咨询建议平台。自2012年开始每年不定期召开外国专家座谈会,他们凭借高水平的专业学识、丰富的国际经验和对中国的深度了解,发挥“智囊”作用,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言献策,具有珍贵的参考价值和重要的社会意义。
2.让外国人通过文字了解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
为进一步向外国人才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介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增进他们对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智慧的了解,向他们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自2018年开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由科技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组织、《国际人才交流》杂志实施的30余家外国专家书屋(书架)先后在安徽、浙江、宁夏、新疆、广西、山西等省区市落成。并且通过外国专家座谈会、中国政府友谊奖颁奖活动、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重要会议和活动,向外国人才赠阅外宣品(图书、音像制品等)一万多册,在外国人才的群体中产生了积极反响,受到了各地科技和外专系统的欢迎,打造了对外宣传工作的新品牌、新渠道。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外国人才必将发挥独特的作用。“从这个书屋的设立就能感受到当地对我们的热情和重视。”来自合肥一中的外籍教师肖恩·克拉夫特拿着一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英文版兴奋地表示,自己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非常感兴趣,今后会好好利用这个书屋,加深对安徽、对中国的了解。以外宣报刊、图书为载体,让外国人才并通过他们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示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良好形象;让世界上每个角落的人都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都可以更加深切地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安排,都可以更加鲜明地感受中国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
3.让在世界各地为华工作的外国人才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云”力量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在线教育、网络直播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才虽然不能来到中国,但可以通过在线方式为中国服务、为中国工作。2019年,《国际人才交流》杂志与在线教育领域的独角兽企业VIPKID合作建立了“外国专家科普公益课堂”项目,邀请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领域的外国专家在全国各地的学校,特别是偏远乡村学校、城市打工子弟学校开展科普课堂,充分发挥外国人才在科学普及方面的作用。目前已经举办公益课堂20余场,来自德国著名妇产科教授阿尔弗雷德·奥托·缪克、中科院天文台的德国专家思博森、北京理工大学的日本专家新井健生等的课程受到学校的欢迎。所有课程都可以在《国际人才交流》杂志公众号WETALENT和VIPKID平台上免费观看。
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社会、政治各领域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但是由于VIPKID本身就是一家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在线教育企业,因此,公益课堂从以前的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完全变成了线上举办。这为上半年几乎都是居家学习的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科学课,让孩子们一边在英文环境中学习科学知识,一边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激发科学兴趣。“受益的不仅是中国孩子,还有外籍教师。”VIPKID相关负责人介绍说,VIPKID在线教育的方式,一直以来就为生活在北美的外籍教师提供了居家办公的可能,这在新冠肺炎疫情对工作和生活带来影响的情况下,其优势得到突显。“疫情发生后,应聘教师的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三四倍。这说明在线教育在当下的重要性,也由此推动外籍教师质量的提高。”据相关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美地区教师的待遇一直没有提高,而对于家里有两三个孩子的家庭来说,白天在当地工作、晚上利用时差在线上教学,着实起到了对工作和生活的完美保障。然而每一位与VIPKID签约的“独立合同工”性质的外籍教师为社会奉献的零工经济,对所在国家、地区GDP的贡献更是不容忽视的。VIPKID目前拥有10万名北美外教,每天产生的越洋课程超15万节。这些外籍教师不仅符合我国对外籍语言教师在学历、教学经验等方面的要求,而且在建立中外人文联系、讲好中国故事方面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二、由“我们讲”变“别人讲”,创新讲好中国故事外宣话语的思想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我国对外宣传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理论创新,是新形势下对内宣传工作的重要指针,也是对外宣传工作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总书记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倡导者,更是伟大的实践者。每次出访,不论是会谈、交流還是撰文、演讲,习总书记都在努力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讲好中国故事”。
1.“讲好中国故事”是增强外宣力度、创新外宣方式方法的重要理念和有力抓手
外宣工作在增强传播能力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话语能力,更加强调对话语表达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努力构建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新要求的外宣话语。我们看到,中国在许多场合提出的政策主张和重要倡议,彰显对经济全球化、多边主义的支持,向世界有力传递中国声音、中国主张;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媒体,更加积极主动地走上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回应外界关切。
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方面,在华或为华工作、对华友好的外国人才也是一支重要的队伍。他们生活在世界各地或者从世界各地来到中国,部分人才长期在中国工作生活,切身感受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发挥着独特作用。由“我们讲”变“别人讲”,将中国主旋律唱得更加响亮,正能量传递得更加强劲,文化自信进一步得以彰显,让世界读懂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出访,经常会讲述到访国在华人才的中国故事,充分肯定了外国人才在国家文化、人民友好、文化融通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以及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的重要角色。一是民间外交的推动者。“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外国人才和国际友人对促进中外交流合作发挥着重要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国家关系的发展奠定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是公共外交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够为国家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二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也是中国发展和进步的见证者,是中国人民甘苦与共、并肩奋斗的朋友。在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里,白求恩、斯诺、柯棣华等国际友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生命;新中国成立后,大批外国专家投身中国建设事业,阿尔希波夫等3万余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专家为中国各方面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外国专家们功不可没,如中国首位“洋厂长”德国专家格里希先生,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欧元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拿大专家罗伯特·蒙代尔先生等。外国专家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还带来了新的理念和认识。三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外国人才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把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传播到世界,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让世界对中国多一些理解和支持。四是中外友谊的传承者,外国专家为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中外友谊奠定了基础,在他们的影响下,更多人铭记历史记忆,传播友谊种子,共同传承中外人民的深厚友谊,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2019年2月1日,在农历新年即将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外籍教授潘维廉回信,祝贺他的《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一书出版,感谢他把人生30年的宝贵时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相信他将会见证一个更加繁荣进步、幸福美好的中国,一个更多造福世界和人类的中国,潘维廉笔下的中国故事也一定会更精彩。习近平总书记和老潘书信往来的这段佳话,必将深刻地影响我们对外宣工作的理解,并为利用外国人才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研究并由此推动外宣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2.充分发挥外宣期刊的舆论引导作用,让每一篇宣传报道都承载一个外国人才的中国故事
《国际人才交流》创刊于1989年,习仲勋同志为杂志题辞“积极开展国际人才交流 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三十年来,杂志以“访天下英才,汇全球智慧”为宗旨,多领域、多视角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先后报道外国人才1500余人次,成为我外宣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
作为专业类综合性外宣期刊,近年来《国际人才交流》杂志始终保持着一定英文内容,为外国人才了解我国相关政策、公共服务、工作生活等信息提供方便。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杂志重新调整了定位,致力于服务国际人才交流、国际科技合作和科技对外宣传,通过开设的“封面故事”“人物”“学习十九大精神”“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我的中国故事”“跨文化”等栏目,讲述了大批亲历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外国人才的故事。他们在华工作、生活数十年,与中国结下了深厚情谊,通过采访或口述向世界讲述了他们眼中的新中国历史性辉煌、改革开放伟大变革,以及新时代发展成就。比如石墨烯发现者、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专家康斯坦丁,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英国专家克里斯托弗·布莱恩·乔治,《拉贝日记》作者的孙子、德国专家托马斯·拉贝,在云南乡村行医15年的德国专家夏爱克,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美国专家龙安志等。除了日常出刊,杂志还策划出版了《外国专家中国梦》中英文图书,“我的四十年丛书”系列之《亲历中国四十年》,《科技奥运 魅力崇礼——外国专家镜头下的第24届冬奥会举办地崇礼》画册,以及正在策划中的《在华外国专家口述中国》丛书。为进一步扩大杂志的国际影响力和品牌效应,提高传播的广泛性、有效性,杂志正积极申请将中文版改为中英双语版。
《国际人才交流》杂志在不断提高外宣内容质量、通过外国人才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和提升外宣品牌活动的品质和内涵,使之成为发动、吸引、服务更多外国人才讲好中国故事的载体和平台。杂志作为承办方,先后在2010年启动了“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国城市”主题宣传活动,2011年启动了“我与外教”全国征文大赛(中英文)、外教中国年度人物评选,2017年启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大赛,2018年启动了“外国专家看中国”全国摄影大赛,2019年启动了国际STEM教育論坛、外国专家科普公益课堂等系列外宣品牌活动。外国人才通过参加这些活动,进一步了解中国、热爱中国,坚定地支持中国、奉献中国,成为一支讲好中国故事的外宣队伍。
三、关于外宣期刊提升讲好中国故事外宣话语的几点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岁末年初爆发的并迅速在全球扩散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影响,以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并以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疫情爆发初期,国际社会为我们加油、驰援我们的都是我们的老朋友、好朋友;疫情在全球蔓延以后,国际社会支持“中国方案”的也是了解中国、热爱中国的人们。而这些国际力量的产生与壮大,与我们多年来在外宣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付出、每一种力量,都是相关的。在这些细节、付出和力量中,媒体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近几年从事《国际人才交流》杂志编辑出版的工作体会中,笔者形成了外宣期刊提升讲好中国故事外宣话语的几点思考。
一是坚定政治立场,客观真实。外宣期刊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政治家办刊;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升政治的坚定性、敏锐性、鉴别力、执行力;要客观、公正、有立场,用事实说话,遵循新闻写作的最基本原则,通过事件本身的力量来说服人、引导人。波兰裔《中国建设》记者爱泼斯坦1965年第二次赴西藏采访,在他的《从奴隶到工人——拉珠一家》和《农奴出身的藏族干部在斗争中成长》等报道里,藏族干部群众的亲自讲述,新旧两个时代的鲜明对比,使报道具有无可争议的说服力,在国际舆论界引起强烈反响。毛泽东同志曾赞扬《中国建设》“用事实讲话”的办刊方针。海外读者正是从这些充满翔实细节的报道中理解了新中国所带来的伟大社会变革和深刻历史意义。
二是树立世界眼光,美美与共。随着中国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全球范围内的加强,我国正以更积极、更主动、更开放的姿态吸引外国人才,以更包容、更理性、更客观的态度吸收一切文化,从而实现各种文化和文明的交流互鉴。外宣期刊服务的是外国人,受众也是外国人,更应该树立世界眼光,以“美美与共”的胸襟和格局,报道事实、讲述故事、传播精神,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形成更大共识作出积极贡献。常言道:“自己说自己千遍好,不如别人说一遍好。”无论是在华工作还是为华工作的外国人才,都有着自身丰富厚重的经历,都有着与中国多姿多彩的故事,通过他们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在提升我国国际形象的同时也可以激励我国人民,另外也更符合海外受众的视角与需求,而且会被海外受众视为“第三方”而增加可信度,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因此,外宣期刊也要眼睛“向内”,报道好在华工作的外国人的故事,报道好在世界其他地方为华工作的外国人的故事。让他们讲好中国故事,形成更权威、更生动、更亲切、更有说服力的外宣话语。
三是构建“大外宣”格局,融会贯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建立一个面向受众、面向国际的内容生产、协作、分发、传播和运营体系,搭建一个以期刊支撑优质内容加载新媒体的全国外宣媒体公共平台。同时,以平台聚拢各方资源,加强互联网外宣阵地意识,形成“洋智库”、发挥“外脑”作用,打造权威的外国人才数据库和信息服务网络。从而构建各方开放创新、融会贯通的发展格局,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实现中国话语“有力传播、有信传播和有效传播”。
四、结语
让外国人才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丰富和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外宣话语,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重要论述的有力举措,必将会吸引更多外国人才来华发展、为华工作,扩大国际合作的“朋友圈”,对新时代我国对外宣传工作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作者单位系科技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