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卫平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中国将实现现行贫困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2020年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存在返贫风险的近200万和存在致贫风险的近300万人”。因此,构建稳定可持续的脱贫机制,确保边缘户不致贫、脱贫户不返贫,成为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的重要内容。
强化减贫机制
2012年以来,特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实施以来,中国的扶贫开发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设计,包括明确的脱贫目标,对全部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建立责任、政策、投入、帮扶、动员、监督、考核等七大制度体系,有效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四个问题,建立了有效的扶贫机制。
一是注重减贫政策的连续性和差异性。贫困县脱贫摘帽后,确保过渡期内严格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保證扶贫政策的相对稳定。对于实施效果好且有助于脱贫地区长期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常态化、制度化。实施差异化扶贫政策,通过开展建档立卡工作,贫困村、贫困户类型得以进一步细分,为实施发展生产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社会保障兜底等“五个一批”工程打下基础。对于因病、因残、高龄等特困群体,将兜底保障作为扶贫攻坚的最基本防线;对于其他有劳动能力的群体,实施发展政策,采取产业扶持、就业帮扶等措施,保障稳定脱贫。
二是建立常态化返贫预警监测机制。发挥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作用,与教育、卫生、民政、住建、水利、林业等部门数据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建立返贫风险预警机制,对有致贫和返贫风险的“边缘户”和“脱贫监测户”实施动态监测跟踪,如发现有返贫迹象,立即启动应急机制,有针对性地采取帮扶措施,防止致贫或返贫。加强对监测对象帮扶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监测和效果评估,注重总结实践工作中形成的好经验好方法,不断完善机制、改进工作,提高成效。同时,制定新时期的贫困标准。
三是稳定和强化扶贫工作队伍建设。2012年以来,中国注重对扶贫干部的培养,既注重激励干部的担当作为,又加强监督考核、追责问责。一支高素质的扶贫队伍为实现稳定脱贫及与乡村振兴衔接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产业和就业双带动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加强产业带动,将贫困群众纳入产业链,分享产业发展收益,有利于巩固减贫成果,增强自身脱贫能力。开展就业帮扶,有利于激发贫困群众就业增收积极性,让每个劳动力都能人尽其才,为实现稳定脱贫和防止边缘人口致贫提供保障。
一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强化利益联结机制。要发挥产业带动作用,须依靠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具有一定超前技术水平、具有较高带动意愿和能力的新型农业市场主体。选好产业是关键一步,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引领农户发展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等乡土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户一策、一人一法”。产业融合迸发更强动力,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降低单链条生产模式带来的高风险。强化利益联结,处理好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与贫困人口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扶贫产业和贫困人口利益共同体,提升群众获得感。
二是拓宽就业途径,强化就业服务。发展产业的同时考虑就业吸纳能力,优先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组织劳务输出就业,有序组织到县内、市内、省内、省外就业,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落实政策兜底安置就业,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劳动力,通过公益性岗位提供兜底帮扶;对于易地搬迁地区,预留场地扶持创业就业,开辟专门区域,支持返乡创业、个体经营、摆摊设点。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提供一站式就业管理服务,包括推送岗位需求信息、召开专场招聘会等。
三是开展就业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帮助贫困群众树立就业信心,掌握就业技能,让有培训意愿和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都能接受到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培训精准性,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力争培训一人、就业一人。提高培训补贴标准,鼓励各地采取项目制等方式开展培训,对增加城市生活常识、国家通用语言培训等项目适当提高补贴标准。
强化资金保障
缺少发展资金是很多地区主要致贫因素之一,金融扶贫作为典型的“造血式”扶贫,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金支持途径,还能起到分散风险、确保农户收益的作用。同时,贫困群众是脱贫的主体,其主观发展意愿对稳定脱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贫困群体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迸发出来,贫困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一是发挥金融产品的投资作用。利用市场机制,找准特色产业项目,通过产业扶贫基金、特困贷款、小额信贷等各类金融产品,持续将更多的社会资金引至贫困地区,借助良好的金融环境和产业支持政策,产生更多的资金利润,促使农民增收致富,助力实现稳定脱贫。
二是发挥保险的保障作用。保险不仅可以服务脱贫攻坚,更有助于预防返贫。相较于其他金融产业,保险业所提供的保障更多的是对风险的经济补偿,其本质功能是通过健康扶贫保险、财险扶贫保险等产品,提供风险发生后的经济兜底,在防返贫长效机制中应该利用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是培育贫困人口发展能力。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贫困人口不仅要有脱贫意愿,而且应拥有脱贫能力。一方面,通过职业培训加强现有劳动力的基本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提升其自我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改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设施、建立教育帮扶资助体系,让孩子们接受公平良好的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