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专访报道在专业报纸的多角度呈现

2020-09-23 08:01王梅芳
记者摇篮 2020年9期

王梅芳

【摘 要】文化名人名家,是一个时代的佼佼者,也是读者重点关注的对象。记者都想通过名人名家新闻来引发读者的关注,提高媒体的吸引力。笔者结合自己的采访经历,总结出艺术专访报道在专业报纸的多角度呈现方式。

【关键词】专业报纸  名人名家  采访角度

《辽宁老年报》是专业报,8开,刊发的报道篇幅较小,在800字左右,版面内容多涉及与老年人相关的政策资讯、健康、养生、历史知识等,没有艺术专访及艺术赏析版面。这些年书画热,书画界的名人尤其引人注目,他们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从报纸出版单位角度说,报纸刊登书画名人相关内容,会引起更多读者的关注,提升媒体品牌的影响力;从记者自身的角度来说,也会提高写作者的知名度。

记者采写名人专访报道时,应避免对艺术家成就的过多铺陈,创新角度,挖掘名人成长过程中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虽然具有个性化,但与时代紧密相连,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凝结着一代人共同的记忆,很容易引起老年读者的共鸣。把这些故事写成千字左右的小文章,被访问的人谈得轻松,记者写得不累,读者看着有用。

下面把艺术专访报道在专业报纸多角度呈现的具体做法与大家分享。

一、健康养生角度

书画艺术界的名人长寿的不少,这正与《辽宁老年报》目标读者所关注的内容一致。所以,对于年岁较高的名人,可以从健康养生的角度挖掘这些名人的长寿秘籍。

比如沈阳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老画家徐甲英,今年87岁,身体状况非常好。虽然年过八旬,基本不用吃药。而且每天坚持画画,经常出席各种书画展览,讲话声音洪亮,思维清晰。他说他想活到茶寿,就是108岁。谈起长寿秘诀,徐老说:“保持快乐的心情是健康长寿最基本的条件。”可是,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快乐?遇到闹心事儿怎么办?他说:“我也会遇到闹心事儿,但是,我都对自己说拉倒吧。这样自己就不再烦恼了,该干嘛干嘛。”豁达、乐观的心态是徐老保持健康长寿的秘诀,这篇专访刊发在《辽宁老年报》的“益寿养生”栏目,给很多人带来启示。

宋惠民先生是鲁迅美术学院的老院长,今年83岁,身体状况也非常好,2019年在无锡举办了“诗境花语”宋惠民、陈桂芝伉俪作品展。笔者采访他的时候,也是从长寿角度切入。宋惠民说:“我在生活中比较注意饮食的营养,我用莲子、百合、茯苓、大黑豆、花生米、白萝卜、姜末熬成粥,作为辅食,和老伴喝了20多年了,觉得不错。”笔者以《大学校长的營养粥》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

考古学家冯永谦今年85岁,每天整理考古资料,时而长途跋涉出考古现场。他的健康长寿法与徐老、宋老比较相似,遇事既想得开,也注意饮食的营养搭配。

二、名人轶事角度

画家徐甲英小时候在普兰店乡下做火药枪被父亲夸赞:这小子真行。在访谈中了解到这个素材后,笔者采写了《这小子真行》,刊发在《辽宁老年报》的“往事写真”栏目。

宋惠民是中国全景画的发轫者,他带领9位画家画了中国第一幅全景画《辽沈战役——攻克锦州》。在他之前,国人甚至不知道全景画是什么东西,笔者为此写了报道《宋惠民开了中国全景画的先河》,之后,又陆续写了宋惠民先生鲜为人知的小趣事,其中《宋惠民请国家评委吃冰棍儿》这篇报道引发热烈反响,被“今日头条”转载。

笔者采写了考古学家冯永谦勘探、挖掘辽宁九门口长城和丹东虎山长城的故事,文章在《辽宁老年报》发表后,又被光明网转载。随后,笔者又写了《冯永谦抄书60载》,讲述了他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从图书馆借书,回来自己手工抄写,作为日后的考古参考资料。这一抄书习惯,冯老坚持了60年,抄写的手稿摞起来比他自己个头都高,文章见报之后,被人民网转载。

国画家王义胜出生在辽南乡下,来沈阳考鲁美的时候甚至没有绘画铅笔,靠借来的一支绘画铅笔考上了鲁美,终成一代大家。笔者就此写成《借一根铅笔考鲁美》,发在“往事写真”栏目。

像徐甲英、宋惠民、冯永谦、王义胜等老一辈文化名人,他们身上有很多故事,可以说是新闻的富矿。只要找准角度,就会呈现出珍宝。

三、老年学堂角度

笔者采写的画家徐甲英关于绘画的小技法《画中国画如何上色》,发在《辽宁老年报》的“老年学堂”栏目上,成为书画爱好者的“教案”。

《辽宁老年报》“老年学堂”从绘画、书法的技法入手,本着“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宗旨,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征和兴趣爱好,开展一些文化、技能知识的讲座,提高他们的生活品位,圆他们年轻时代未能实现的人生梦想,对老年人本身和社会多有裨益。

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张晖在画大写意花鸟和动物上很有建树,报社邀请他为《辽宁老年报》的读者讲绘画技法,很受欢迎。猪年的时候,他讲了如何画猪,之后他又讲了如何画竹子、如何画兰花。他在鲁美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是名家许勇,在采访过程中,张晖给记者讲了他与许勇先生之间的故事,也为“往事写真”栏目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像这样热心为“老年学堂”服务的文化名人很多。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胡崇炜给《辽宁老年报》的读者讲授写书法的技法,每一种书体都讲了一遍,一共讲了20多期。

沈阳大学美术学院的万弘巍教授,是油画专业硕士,在大学教油画,但是他自己自学国画,成就很大,书法也写得好。他是多面手,也是快手。他给《辽宁老年报》的读者示范技法,先后讲解了如何画鸡冠花、如何画春天的小树以及如何画鼠,在采访过程中,万教授谈起他小时候在新民乡下与老鼠过招的故事,笔者又写了《鼠闹》一文,妙趣横生,刊登在“往事写真”栏目。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老年专业报的记者,采访文化名人也许不占优势,专业报纸影响力的确不够大,但是专业报记者要把功课做在平时,触类旁通,以小见大,找准切入点,把文章写活,满足目标读者的阅读欲望。

(作者单位:辽宁老年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