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心侃 车沛强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观看新闻的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导致新闻采写编评的基本操作方法与呈现方式等都发生一定的变化。文章以央视网的新闻短视频为例,从剪辑的角度分析新闻短视频的各个组成要素,阐述融媒体背景下的时政新闻剪辑策略。
【关键词】视频新闻 剪辑 叙事
互联网时代对视听媒体带来的影响是冲击性的,虽然现有模式下生产的视听内容依然在传播,但其影响力已经明显下降,整体向着社交化、移动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如何生产出碎片化、简单化的视听内容是媒体人要思考的问题。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短视频平台飞速发展,充分利用人们的碎片化时间,介入人们的生活中,从而使得传统专业媒体的影响力快速下降。长视频有一定的深度和审美标准,短视频追求的是速度、轻快、猎奇与消遣,怎么好看怎么来。制作单位、主体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内容要能产生吸引力。
新闻事件虽是社会事件的一种类型,但是新闻工作特性使之形成了特有事件结构,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它必将引起新闻传播的巨大变化。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5G时代到来,新闻传播变得更加快速,这种线上新闻单位时间内传播的信息量也增加了。随着量的增加,必然引起质的变化。质的变化除了体现在内容厚度上,还要在内容呈现的形式上做到更新,以真正适应快节奏群体的观看需求。
狭义的影视剪辑是指根据节目的要求或编导的意图,对镜头进行选择,并寻找剪辑点和镜头排序的过程;广义的剪辑则是指创作过程中的剪辑意识。
一、传统的时政新闻剪辑
由于时政性新闻注重政治内容呈现,所以剪辑形式相对单一,基本都采取从全景到特写的前进句式,或是从特写到全景的后退句式,遵循一种程序化的报道形式。镜头的长度基本都遵循着全景画面镜头时长较长、中近景画面镜头时长稍短、特写画面时长更短这样的原则。在表现手法上过于正式,沉闷呆板,使得媒介与受众之间有明显的距离感、缺乏亲近感。在互联网时代并不能很好地起到传播作用。
二、使用短视频剪辑技巧呈现的新闻剪辑
在信息资讯爆炸的社会,媒体已不能再单纯地追求信息输出,而应更多地关注新闻产品对受众的黏合度,以何种方式呈现能最大程度地吸引受众引起共鸣。
内容的生产不可能离开技术。新闻剪辑在保证重要的信息传递时,还要保證良好的视觉效果。不论传播平台如何变化,都要做好宣传工作。
电影不是拍出来的,而是剪出来的,这对新闻同样适用。过往只会在电影剪辑中出现的剪辑方式,也可在新闻剪辑中运用。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如何让内容生动活泼,而不是古板地呈现在观众眼前,是必须探讨的问题。与电视剧、电影剪辑方式不同的是,新闻剪辑手法的使用要注重把握度,如果运用不当就会使观众对新闻内容产生歧义。
1.画面节奏的把握
第一,镜头长度的选择。以央视网报道的“习主席将对希腊进行国事访问并赴巴西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一次会晤”新闻为例,该新闻中最长的一个镜头27秒9帧,平均一个镜头时长7秒3帧。据北京电影学院原院长张会军教授的研究表明:当镜头画面的时长在3-5秒之后,观众的视觉注意力就会开始发生转移。在时长1分48秒的新闻短视频《“2”“5”“7” 习主席巴西之行的三个“密码”》(下述简称为“巴西之行”)中,含全字幕镜头共109个,其中非全字幕镜头86个,平均每个镜头长度仅1秒2帧,其中最长的镜头也只有2秒15帧。在时长1分22秒的新闻短视频《80秒看习主席2019希腊之行》(下述简称为“希腊之行”)中,共73个镜头,最短的镜头长度只有10帧,即0.4秒的镜头长度,这种长度的画面只会让观众产生视觉印象,而无实质的画面印象。全片的平均镜头长度仅1秒5帧。一方面,镜头与镜头间的转换速度明显加快,在有限的时间内以密集而又快速的方式,给观众传递更多的信息,以满足观众在碎片化时间内接收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背景音乐与画面的配合,充分满足观众的感官享受。
第二,画面内容的选择。跳接,也叫跳切或跳剪,是利用前后镜头在景别、位置、方向、动静变化等方面的巨大反差和对比,来形成明显的段落间隔。“巴西之行”与“希腊之行”这两个短视频就打破了段落间本应遵循的时空和动作连贯性的要求,在画面内容的选择上只选择必要的内容而省略了时空过程,通过音乐与画面的配合使之连贯,从而形成了强烈的画面节奏感。
第三,镜头间的转场。在传统的时政新闻中,镜头间的衔接多采用无技巧转场的方式进行镜头间的组接,很少使用特技转场和动画转场。在“巴西之行”与“希腊之行”两个短视频中,特技转场共使用了14次,动画转场共使用了30次,虽然特技转场与动画转场效果减缓了影片的节奏,但在视频中通过缩短特技的时长,也符合短视频快节奏的剪辑风格。其中11次使用白闪,利用白闪对人眼的强烈刺激和固有的跳跃感产生速度感,从而加强节奏、渲染气氛。
2.声音的选择
第一,音乐的使用。影视声音是影视媒介中的基本元素之一,一般认为有语言、音乐、音响三大类。传统的视频新闻一般由主持人解说加上同期声配合现场画面,强调的是纪实性与现场感。音乐几乎不会出现在视频新闻中,而是出现在新闻栏目的开头或结尾,作为片头、片尾音乐去使用。即使偶尔在视频新闻中出现,也多选用庄重、严肃风格的音乐。而“巴西之行”与“希腊之行”两个短视频不再使用主持人解说,而用音乐贯穿短片,选用《booty shorts》与《Get Going》这两首节奏感强的电子乐作为背景音乐。轻松、欢快的音乐与画面配合使用,减少了新闻的严肃性,带给观众轻松、愉悦的感受。
第二,同期声的使用。声画平行指声音内容既不具体说明画面的内容,也不与画面内容处于对立的状态,声音与画面只是相对独立。在“巴西之行”与“希腊之行”中,共有三处播放了习主席的讲话,都是以声画平行的方式剪辑,既揭示了习主席访问巴西的主要目的,也表达出我国同拉美国家展开全面合作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只要金砖国家携手同心就能克服一切困难的信心。在语言上是一个递进的关系,声音与画面有机结合给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短短的108秒视频扩展了事件的容量。在视频剪辑中,这三处同期声的使用又很好地起到了段落分割的作用,使新闻段落层次分明。
第三,语言的选择。媒体应把握信息化社会持续推进的新情况,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做好国际传播,传播好中国声音,并在国内外各重要场合身体力行地“讲故事”。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行动,“国家故事”的传播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在“巴西之行”中,习主席表示:“中方愿和拉美国家一道共同谱写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新篇章。”这表明了中国高度重视中巴关系以及愿意与拉美开展务实合作的态度,这段语言和画面一起呈现在受众面前,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3.字幕的使用
在传统新闻中,字幕起到引导和解读的作用。关键报道内容、采访者说的话,都需要在画面中以文字的形式中规中矩地打在屏幕上。在“巴西之行”与“希腊之行”两个短视频中,没有了主持人的解说,解说词全部以字幕的形式呈现,为观众提供最基本的新闻背景。部分字幕也以单独的画面形式出现。在字幕的呈现过程中,通过不同大小的字体和入画方式,使得主题鲜明突出、内容清晰明了,再加上一定字幕效果的使用,感染力更强。
三、结语
新闻以何种形式呈现,很大程度上由技术发展决定。短视频新闻的出现正是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可以说是新闻表现形式的一种再造与重塑,既贴合当下快节奏生活的观众需求,又能以最容易理解的方式迅速将信息直观、生动地传达给观众;同时传播速度更快,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声画的有机结合,迅速抓住观众的眼球,填补观众的碎片化时间。
变革固然是好事,但新的报道形式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优质内容不足、有版权争议等。短视频与生俱来的进程感、体验感,并不适合对严肃话题的讨论。如何履行好社会职责,让新的媒介在承载重要新闻信息的同时,既保持新闻的真实性与严肃性,又不过度娱乐化,这需要新闻剪辑人员熟练运用传统的剪辑方式和现代的剪辑模式,需要广大媒体人不断创新。
(作者单位:闽南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冶进海,马慧茹.当下视听媒体发展中的传播形态与特征[J]. 中国电视,2019年1期;[2]姚争.影视剪辑教程[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3]姜燕.影视声音艺术与制作[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