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浅析《尤利西斯》中译本的翻译目的

2020-09-23 07:53刘冰倩
北方文学 2020年14期
关键词:尤利西斯目的论

刘冰倩

摘 要:本论文以目的论(Skopos thoery)为理论基础,从译文加注方面分析两中译本译者的翻译目的。论文先对目的论以及目的论创始者弗米尔(Hans J.Vermeer)的观点叙述总结。再对两中译本的加注情况进行简述,抽取两译本第八章一部分批注进行分析对比,总结两中译本的翻译目的。得出结论在应对不同的作品时,译者会有不同的翻译目的,得出的译文也会因目的有所差异。

关键词:目的论;翻译加注;翻译观点

一、引言

詹姆斯·乔伊斯(James.Joyce)的《尤利西斯》 被认为是乔伊斯对世界文学的最大贡献,而乔伊斯也称自己的这本书为“一部百科全书”。本文对比的两个中译本是萧乾、文杰若夫妇合译本(此后简称萧“文译本”);金堤译本(此后简称“金译本”)。本论文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分析研究两中译本译者的翻译目的。本文首先提出翻译目的论,通过对比分析两译本加注情况总结译者的翻译目的。

二、目的论(Skopos Theory)

目的论是德国翻译目的学派创始人弗米尔首先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弗米尔在《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一文中首次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提出了翻译目的论”[1]。他主张“任何形式的翻译都是人类的一种行动,而不是转码过程,凡行为皆有目的,因此翻译亦由目的支配”[2]。译者选择相应的翻译方法、翻译策略,从而有目的地完成翻译。弗米尔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而“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目的论的提出“打破了长久以来语言学对翻译提出的功能对等,动态对等约束,翻译不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文本形式转换,而是为另一文化的受众创造出能够在不同语境中实现特定功能的目标文本的生产行动”[3]。

任何行为都有目的,译者根据自己的目的进行翻译,在翻译行动中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三、加注情况

在加注方面两个译本存在很大的区别,首先从数量来看,金译本的加注明显比萧文译本的少很多。而在加注的处理形式上,金译本主要是以脚注的形式出现在每页中,每页的脚注也不超过五个。相反萧文译本,则是以边注的形式出现在每页中,在数量上多过金译本很多。两个译本都在开篇时介绍阐述了自己对加注的见解,萧文译本的译者萧乾说过,他是很反对文学作品加注(不论是创作还是翻译)的,“因为觉得对阅读造成了一种干扰,在过去翻译英国小说菲尔丁的作品,他仍然力求在注释上从简,可如今译到《尤利西斯》的情况就不同了……他和文杰若是怀着十分矛盾的心情来加这么多注的”[4]。金译本的译者金堤在前言中说道:“理解是欣赏的钥匙。我们中文读者要和英文读者一样体味这部巨作的内容,首先必须拥有和他们一样的背景知识,因此我的译本配了相当数量的注释……相信对读者会有帮助”[5]。从译本译者在前言中说的话可以看出,两译者在翻译时都力图保留原作的精髓,不愿意隨意插足作品,破坏读者对原作的欣赏。可以看出在加注上两译本的翻译目的更加倾向于以读者的理解为主。例如《尤利西斯》第八章中一段,金译本只是在“Increase and multiply”的中文译文“繁殖吧,成倍地增长吧”后添加了一个批注,批注为“是创世纪中天主造人之后对人类说的第一句话,也是天主教反对节制生育的主要依据”[6]。而萧文译本在这段中共添加了七个批注,除了有和金译本相同的那个批注外,还在原文中“Bulter's monument house corner”“巴特勒这座纪念碑房”,“Their theology”“他们的教义”,“Living on the fat of the land.”“他们享受丰足的生活”,“Yom Kippur”“赎罪日”,“Crossbun”“十字面包”,“Bring your own bread and butter”“你得自带黄油抹面包”[7]。第一个“巴特勒这座纪念碑房”是因为如果单看中文译本很容易产生误解,以为是一个纪念碑,而在萧文译本中解释的是“因为巴特勒的厂房和立在奥康内尔桥头的奥康内尔纪念碑由此而得名的”,萧文译本对这个词语的加注,是为了防止作者的误解。而金译本之所以没有对这个词语进行加注,是因为他直接译出的“在铜像前的巴特勒公司”,将批注的知识简化明了展现在译文中,这样读者既不会产生歧义也不需要去看批注[8]。

之后涉及宗教的批注,从字面来看:“他们的教义、赎罪日、他们享受丰足的生活、十字面包”言简意赅,读者可以较轻松的接受信息,不会产生歧义。但是萧文译本[9]仍然选择进行加注处理,并且批注的内容并不算短,比如:译文“他们享受丰足的生活”批注为“这原是埃及王劝以色列人约瑟把全家父老兄弟接到埃及来定居时所说的话。”

四、翻译目的

在前文的分析中已经提到的很多批注并不会产生歧义,读者在阅读时候也可以正确理解,但是萧文译本仍然选择加注,并且尽可能将每个批注的来龙去脉顺理清楚,写在批注里。由此可见,萧文对译本进行加注的目的除了是避免读者对某些涉及文化知识的语言感到误解之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译本的注解向中国读者引介更多的关于西方文化传统和宗教的知识,同时也向读者展现乔伊斯本人知识面的宽广。而金译本批注的目的除了让读者了解《尤利西斯》中特定词汇的含义外,更加注重的是尽力控制批注的数量,保持乔伊斯原作的神韵,避免过多的批注有喧宾夺主之嫌。

五、结语

本文在开篇部分介绍了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指出了翻译是一种行动,每一个行为都有自己的目的,引出论点和笔者的研究方向——通过不同的方面,分析两译本译者的翻译目的。在加注情况上,金译本的目的是力求保留乔伊斯文笔的特色,只是对很容易产生误解,和原文难以理解的词语加注,而萧文译本在加注上的主要目的除了避免文章产生歧义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译本向中国读者介绍更多的西方文学、宗教知识,并且展现乔伊斯知识面的宽广。在此,可以总结在同一个译本里,译者针对不同的知识点会有不同的翻译目的,翻译是一项复杂的行动,由于受众不同译者的翻译目的也会因此不同,目的不同处理的方式得出的译文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存在一些差异,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

参考文献

[1]张沉香.功能目的理论与应用翻译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4.

[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55–257.

[3]Vermeer,H.J.1.A skopos theory of translation:Some arguments for and against.Heidelberg:TextconText Verlag,1996:93.

[4][7][9]Joyce,J.,文洁若,萧乾.尤利西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17–300.

[5][6]Joyce,J.,金堤.尤利西斯[M].北京:人民文学,1994:6–227.

[8]Jin,D.&Nida,E.A.On translation:An expanded edition.Hong Kong: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2006:252–253.

猜你喜欢
尤利西斯目的论
与《尤利西斯》偕行百年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暴力、历史与殖民——论《尤利西斯》中的暴力政治
“目的论”视角下西安高校简介翻译探究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为《小评论》连载的《尤利西斯》辩护:析伍尔夫名篇《现代小说》的创作背景和传播路径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的影视剧字幕翻译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尤利西斯》汉译词汇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