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政治

2020-09-23 07:53李嘉轩
北方文学 2020年14期
关键词:巴特罗兰萨特

李嘉轩

摘 要:十月革命以后,共产主义事业在全球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马克思的理论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在很多国家得到传播和运用。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鲁迅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同时,也为左翼作家联盟提出了许多启发性的意见;在五十年代的法国,罗兰·巴特在阅读马克思和萨特的著作之后,对政治写作做出了很多批评。将二者的文艺观进行对比,发现二者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有很多共通之处。

关键词:鲁迅;罗兰·巴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第三种人;萨特

一、鲁迅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辩证接受

鲁迅较集中地关注马克思主义文艺问题是在1925年,这一年他拿到了托洛茨基的《文学与革命》,并于1926年翻译了《文学与革命》的第三章,此章是托洛茨基论述苏联作家勃洛克的专章,托洛茨基认为文艺有其独立性,勃洛克并非无产阶级革命作家,属于苏联“同路人”作家,但托洛茨基对勃洛克仍充满理解与包容。鲁迅对托洛茨基持赞同态度,日后鲁迅对“自由人”与“第三种人”作家的态度也与托洛茨基有相似之处。

1927年,鲁迅在广州做了名为《革命时代的文学》的演讲,在演讲中,他探讨文学并不一定会对革命产生影响,不要将文学作为宣传革命的工具,这样的文学是无力的,“如果先挂起一个题目,做起文章来,那又何异于八股,在文学中并无价值,更说不到能否感动人了”[1]。在同一年里所写的《革命文学》中,鲁迅继续探讨革命与文学的关系,他提出只有作者是“革命人”,写出的作品才是“革命文学”,他批评创造社、太阳社,认为中国并没有真正的“革命文学”。

但是当“革命文学”受到国民党文艺政策抵制时,鲁迅还是肯定了革命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思潮的存在。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下简称“左联”)成立大会上,鲁迅发表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指出了左联会遇到的三个问题:其一,“左翼”作家应该积极与现实的社会斗争接触,若不接触,“左”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若是走出房门,看到现实中革命的痛苦与琐碎,作家心中的幻想就会破碎,“左翼”作家就会向“右翼”作家转变,因此,作家应当明白革命的实际情况。其二,要坚定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决不放松,他强调了政治对文学的引领作用;“况且无产文学,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一翼,它跟着无产阶级的社会的势力的成长而成长”[2]。其三,应当培养大群的新的战士,左联需要有专门的翻译、创作、批评人才,还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习。鲁迅选择加入左联,这是出于实际进行社会斗争的需要,他也培养了许多左翼文艺界的新人。

二、罗兰·巴特对马克思主义式写作的批判

罗兰·巴特在1941年以后养病期间,大量地阅读了萨特和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著作。1953年他的《写作的零度》主要是针对萨特所提倡的“介入”文学而写的,想要了解五十年代罗兰·巴特的观点,首先要对萨特有所了解。

1945—1956年,法国共产主义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萨特虽然认为自己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与存在主义者,但他仍与法国共产党及左派势力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他于1947年发表的《文学是什么》既有存在主义的基调,也应用了马克思社会研究的一些理论。萨特指出,写作本身就是一种要求自由的方式,作家一旦选择了写作,就已经介入其中了。如果文学不能确定自身的自主性而服从在意识形态或世俗权利之下,此时的文学就被异化了。作家一定要以文艺方式介入到政治之中,行动中的文学在无产阶级社会才能与其本质相等同。

罗兰·巴特之所以发表《零度的写作》,正是因为他在崇拜萨特等存在主义者的同时看到了他们的一些误区。罗兰·巴特并非质疑写作中存在介入,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写作。他所强调的是,写作如果强调意识形态的一面,写作实际上是为作者预期的目的服务的,写作中的价值判断永远处于权势的阴影中,文字既成为了一种描述,也成了一种判断。他认为《精神》期刊或《现代》期刊(萨特最早发表《文学是什么?》的刊物)上的政治写作有共同的特性,在这种政治写作中,作者主体的自由已经被完全忽略掉了,“写作”却成了一个完整的机构,在形式上足以自给自足,萨特所谓的自由在这个基础上已不复存在。

在批评完萨特所提倡的“介入”文学所导致的政治写作后,罗兰·巴特展开对马克思主义式写作的分析,他认为当前出现的马克思主义式写作是一种为已有的价值取向服务的写作。“对这种写作来说,形式的封闭既非来自一种修辞学夸张,也非来自某种叙事技巧,而是来自一种像技术词汇一样专门的和功能性的词汇。这里甚至连隐喻本身也是被严格编码的。”[3]罗兰·巴特发现,在这种写作中,说明某种马克思主义的事实或某次革命的意义已不再成为其目的,最重要的是带有评判性的直接解读,而这种解读是强加于读者的。

三、鲁迅与罗兰·巴特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上的共通之处

鲁迅与罗兰·巴特,看似立场不同,可排除历史加之于他们的构建之后,二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着相似的态度,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认识上也有很多一致的方面。

三十年代的鲁迅认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但在政治层面上,左联的党组成员是与鲁迅貌合神离的,鲁迅也认识到自己实际上是以“同路人”而非共产党员作家的方式处于左联之中的。五十年代的罗兰·巴特自称已经成为萨特的支持者兼马克思主义者,从情感方面,他也出现了向马克思主义理论靠拢的倾向,但在具体的文学批评中,他又和鲁迅一样,指出了当时左翼文艺界的许多问题。

就政治与文学的关系而言,他们都认为先有革命才有革命文学,在《革命时代的文学》中,鲁迅认为文学不一定能影响革命,但革命能影响文学,这影响分三个阶段:革命前的文学只是叫苦鸣不平,并无力量;革命时文学失去了声音;革命后才会产生文学,既有讴歌革命的文学,也有对旧制度的挽歌。罗兰·巴特虽然认为革命式写作是一种夸张的姿态,但他也指出革命写作正是在革命这一历史场景下产生的,“如果说革命没有改变这种写作的规范,这是因为思想的个人归根结底始终是同一的,而且只是从思想的权势变为政治的权势,那么斗争的特殊条件在主要古典形式的内部就产生了一种真正革命式的

写作”[4]。

二人对文学的社会属性也有相似的认识,鲁迅认为文学家必然是有阶级的,作家在阶级社会无法成为一个超阶级的存在,“要做这样的人,恰如用自己的手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5]。罗兰·巴特则认为,每一个政权都有自己的写作,写作中受到政治的影响,政治式写作的历史构成了社会现象学中最关键的部分,在法国王朝复辟时期,请愿工人被称为“家伙”,破坏罢工者则被称为“温良的工人”,虽然没有明确强调阶级性的概念,但罗兰·巴特正是从阶级的角度诠释政治式写作这个概念。

三十年代的鲁迅和五十年代罗兰·巴特在具体的文学观念上仍存在差异,但他们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共通之处更值得人们探讨。他们都指出了本国无产阶级文學发展现在和将来会存在的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全球传播的宝贵经验,而这也会为后人处理文学与艺术的关系提供更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A].鲁迅杂文全集[C].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8:410.

[2]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A].鲁迅杂文全集[C].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8:581.

[3][4]罗兰·巴特.李幼蒸译.写作的零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5–16.

[5]鲁迅.论“第三种人”[A].鲁迅杂文全集[C].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8:652.

猜你喜欢
巴特罗兰萨特
曼罗兰中国有限公司
自因还是自为?*——萨特自因理论探究
萨特的电影剧本创作与改编述评
《罗兰·巴尔特自述》:“反自传”的自写实践
叶尼塞碑铭威巴特第九碑浅释
巴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