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拾语
“寻谣计划”是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对老童谣进行挖掘与新编的音乐计划。以寻找老童谣为出发点,小河及其团队走过很多老社区、公园和乡村,听老人唱他们记忆中的童谣,和老人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听童谣背后的时代故事。
今年4月,微博上有好友转了一则旧新闻给小河。新闻说的是一个聋哑人11岁时被拐,乞讨为生,寻找家乡,寻找亲人。他脑海里依稀记着一句父亲教他唱的童谣“我爱家乡、我爱盱(xu)眙(yi)”,十几年后,他意外得知江苏淮安有个盱眙县,很有可能就是歌里的“盱眙”,便求好心人为他写了求助信,带着信一路乞讨回乡。最终,盱眙县的民警找到了他曾经就读的聋哑学校,通过学校找到他的亲人,父亲姐姐抱着失而复得的他喜极而泣。
好友给小河留言说:“童谣是灯塔,走多远都能带人回家。”
今年是公益项目“寻谣计划”开展的第二年,小河带领着这个音乐公共艺术项目走过了北京、杭州和上海,每到一个地方,只做一件事,就是收集本地老人们记忆里的童谣,并将这些童谣用小型音乐会的形式传唱出来。
2020年7月4日,小河在上海黄浦区的一个老电厂露台举办了“寻谣计划”海上寻谣的第三回现场音乐会。
7月的上海已进入梅雨季节,江风有些潮湿,它们划过江面的波痕,扑向小河。小河身材消瘦,黑衣黑裤,脖颈间挂一条橙色毛巾,和乐队一起调试设备。
孩童们在乐手和乐器间奔走嬉戏,露台上的观众们拿着歌词本在长椅上坐定,露台下江面上游过一艘游船,船身涂鸦着五颜六色的“寻谣计划”。
小河拿起话筒说:“今天,参与这个活动的所有人的声音,我们都会存起来,记得,此时此地,我们,在一起。”
语毕,他请出80岁的倪明生,倪老爷子身穿淡蓝色衬衣,干净整洁,抬起一只手,准备唱一首已有百年历史的青浦山歌《救枯苗》。他调整好呼吸,提起嗓子,用青浦话开始唱:“狂风暴雨落下来,东南角万顷枯苗救活来。东北角上乌云阵阵来,西北角上乌云推起来……”
老爷子每唱一句就会停下来让大家学一句,人们摆动着身体,不管会不会说青浦话都用同样的音调跟着唱,在没有词的唱腔时,老爷子会纠正大家转音转得不对的地方。几度调整后,他和现场所有人完成了这首山歌的合唱。山歌结束时,说唱音乐人小老虎还给这首歌加上了一段即兴rap作为结尾。
天空开始滴落点点雨滴,这场雨从倪老爷子的歌里,落到了观众的眼睛里,闪烁又流下。
倪老爷子演唱时,小河一直怀抱阮琴,时不时充当倪老爷子的听众,时不时为歌曲弹奏几个音伴唱……做“寻谣计划”,小河很少上台同唱,主角是这些传唱老童谣的老人们,他只是虔诚的听众、真实的记录者。
35岁前,小河一直是自己音乐的主角。
1999年,小河成立了“美好药店”乐队,乐队发行了两张专辑《请给我放大一张表妹的照片》和《脚步声阵阵》,每首歌都不好懂,像是一个疯狂的人自顾自地摩拳擦掌、捶胸顿足地向世间发出重重诘问。“那时候我写的歌都与生命的苦难有关,充满着各种世间的冲突,舞台上,我只在演我自己,不在乎任何人的感受。”小河说。
《废梁》是其中很受欢迎的一首,小河荒腔走板地唱着:“酒花美香,忙把四季尝,莫怕无功无为东厦废梁……”他想告诉所有人,不成功不成才也没有关系,我们可以诚实地做一颗没用的木头。
2010年,是小河人生的转折点。
当看到新闻里播出的富士康跳楼事件以后,小河鬼使神差地想尝试一下从高处跳下的感觉。有一天,他在一处画廊里做一场跟声音有关的展览,现场搭建了一个两米多高的台子,台下是坚硬的水泥地。小河站在台上说:“我今天表演的题目叫‘从台上跳下来的一首歌。”
观众大喊:“好!”
小河抱着吉他跳了下去,满脑子都是后悔,他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唱什么歌,痛苦已经封锁了全部神经。
整整三個月,小河双脚不能沾地,上厕所都要人抱,他坐在轮椅上,想起年轻时想要一人对抗世界的狂妄,而在这一刻,他只想下地行走。
养好伤的小河变了个人,还戒了酒,他说:“我开始想要和这个世界去交流,愿意和人在一起,酒精会麻痹感官,忽略观察,会失忆,我想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快乐,还有痛。”
2019年,小河受邀在老北京的一座四合院里创作一个有关音乐的展览,在四合院里,他感到一窗一梁都在发出时光的回响。他突然想到,人与人可通过音乐发生联系,那人与时光也可以,他决定开始做他很早就想尝试的音乐主题——童谣。
小河把目标定位在各大文化区域,向65岁到90岁的老人收集他们幼年歌唱的童谣。这些老人的孩童时期正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在当时物质匮乏的社会背景下,童谣质朴天然,寄托着人们淳朴的希望和勇气。
“寻谣计划”开启时非常艰难,小河聚集了一个小团队,每天在公园里与老人们套近乎,引导他们唱出童年的歌曲。听到的歌曲百分之九十以上都不可用,当小河找到第一首童谣 《卢沟桥》时,“寻谣计划”已启动半年。
当时,小河在北京一所公园里跟老人家们搭讪了一下午,依然毫无收获,在他准备回去的时候,遇到了79岁的何大爷,他唱起了《卢沟桥》。
“卢沟桥,卢沟桥,卢沟桥上走骆驼。桥上驼铃叮咚响,桥下芦花一片白……”何大爷唱完,笑得像个孩子,而小河在一旁强忍着泪水。整首歌节奏明快,歌词非常有画面感,小河仿佛听到了驼铃清灵的回响,看到了桥下白茫茫的芦花。
后来,何大爷还给小河唱起了另一首歌谣《我们又长大了一岁》:“今年最后的夜晚,让我们尽情地歌唱,歌唱这最后一夜,我们又长大了一岁。”何大爷回忆,那是一年过年的夜里,老师带着学生们生了一堆篝火,他们围坐在火堆旁,老师就教他们唱《我们又长大了一岁》,大家嘻嘻哈哈地唱,老师开玩笑说,“过了今天,咱们都长大了一岁,谁都占不了便宜。”何大爷至今忘不了那个场景,每当他唱起这首童谣,依然可以看见那一张张稚嫩笑脸,回味那位老师在他心灵深处留下的美好记忆。小河感动得几乎落泪。
在北京,小河团队一共寻访了100位老人,最终挑选出13位老人,小河团队在北京的老胡同里举办了5场现场音乐会,老人们与年轻的听友们一起唱老人们记忆里的12首童谣。
结束北京的“寻谣”工作后,小河带着团队去了杭州。
有一位老人的孩子联系到了小河,让他去杭州最好的老年公寓“随园嘉树”寻谣,那里住着很多年轻时做学问的老先生,小河在老年公寓遇到了梁文海爷爷。
梁文海爷爷唱了首《秋柳》,小河听到后震惊不已。梁爷爷还凭记忆写下了《秋柳》的词:堤边柳,到秋天,叶乱飘。叶落尽,只剩得,细枝条。想当日,绿荫荫,春光好。今日里,冷清清,秋色老。风凄凄,雨凄凄。君不见,眼前景,已全非。一思量,一回首,不胜悲。
这首童谣是梁文海爷爷8岁时在中学的音乐课上学到的。上世纪初,新式学堂里很重视音乐教育,所以特别开设了乐歌课教乐理,学习用的很多音乐是从西方的宗教音乐中选择旋律,再由国人填词,小河查到《秋柳》的旋律就是来自美国作曲家写的赞美诗《In the Sweet by and by》。
梁文海爷爷说《秋柳》的填词人是李叔同。李叔同的《送别》广为流传,《秋柳》与《送别》在语言风格上非常相似,虽然无法确定作者到底是不是李叔同,但小河觉得这并不重要。他说:“《秋柳》不像传统的儿歌,它的词不可爱,非常简单有力,甚至有些悲壮,像是秋天给人的感觉,那种生命中有一点点小遗憾的情绪,告诉孩子们世间不止有欢笑,也有悲伤,这也是他们必须了解的情感。”
在杭州站的“寻谣”音乐会上,小河邀请莫西子诗等音乐人来排练《秋柳》,现场让孩子们一起来唱,他说:“童谣是时间穿梭机,它让这种(时光)连接的通道可以被听见。”
在上海寻谣时,小河通过音乐人孙大肆的外婆找到了一首名叫《摇船》的童谣,歌里唱:“不要怕船小,不要怕浪头高,用力啊用力,摇啊摇啊摇,摇过了前村,穿过大石桥,摇出了海口,游海岛,不要怕船小,不要怕浪头高,用力啊用力,摇啊摇啊摇。”
上个世纪初,上海开埠后,江浙一带很多人摇着小船来上海发展,这首歌谣描述的正是人们摇船过江时的心情,包含着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孙大肆的外婆出生于上海长康里,在她读三年级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她只能辍学。这首歌代表她无忧无虑、快乐自在的童年时光,之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日子,她把这份憧憬传递给了大肆妈妈和大肆,一首童谣连接着三代母女。
当大肆唱起《摇船》,90岁已经不能说话的外婆,也跟着哼唱。
“寻谣计划”一共采访了300多位老人,小河从他们的记忆中发掘了20多首童谣,这些童谣大多都没有被记录过,歌词和曲调都只是残存在老人们的记忆中,小河把它们挖掘出来,进行补录新编,回归人间。
古往今来,小河并不是第一个收集童谣的人。
明朝文学家杨慎编写的《古今歌谣》中就有“阴凉阴凉过河去,日头日头过山来”这样单纯活泼的童谣。清代郑旭旦更是把童谣推向了前所未有的艺术价值的研究高度,他在康熙年间编撰了《天籁集》,记录了48首吴越童谣,在没有录音设備的情况下,他细心地为每首童谣加上评语、按语和夹注,以便后人理解。近代作家鲁迅的弟弟周作人是我国童谣研究的创始人,1914年,他在一本会刊上发表《儿歌之研究》,公开征集童谣。
每个历史时期都存在着记录童谣的拾忆人,在时间的长河里,小河的寻谣团队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童谣是人类情感共性的纽带,而不是时代的印记。”小河说。他认为,童谣可以被历久弥新地传唱,不是因为歌词有多美、有多高的艺术价值,而是因为童谣寄托了人们最本初最本质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代代传承的,比如父母之爱,比如对未来的希望,比如少年无忧的时光。
有一次,小河要一位朋友唱一段小时候的童谣给他听,于是朋友用语音给他唱了一段。朋友唱的时候精力集中在音律上,唱完后,当他点开语音听自己的声音时,瞬间就哭了。这首童谣是他父亲教他唱的,他听到语音里自己的音色与记忆中父亲的音色几乎一样,恍然间,以为是父亲在对他唱歌,记忆翻涌而来,他再也忍不住对父亲的想念,放声哭了出来。
“承载爱的童谣,可以重新激活生命。”小河说。
有次,小河去一个养老院寻谣,让他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一位80岁的老奶奶。她唱了一首《小鸭子》:“我们村里养了一群小鸭子,我放学回来赶着它们到棚里去,小鸭子向着我嘎嘎嘎地叫。”老奶奶唱着唱着开始又蹦又跳,翩翩起舞,像小孩子排队做游戏一样欢快。
小河说:“有些老人独居很久,非常孤独,当他们唱童谣时,年轻的记忆瞬间被唤醒,变得喜悦又充满活力。”
小河挂在墙上的地图上插了许多小旗子,是他已经走过的寻谣之地,他说:“寻谣是没有终点的事情,我们祖国这么多土地,那么多民族,还有漫长的历史,我们能做的只是一步一步地走、一站一站地收集。”
“寻谣计划”一直采用面对面与老人交流的方式来收集童谣,笨拙又可贵,童谣传递的是爱,这种爱隔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还能真真切切地传递出来。身体力行地去感受音乐诞生的过程,是音乐最美的地方。
44岁的小河,游走在老人聚集的公园,不放过每一个志愿者提供过来的线索;在老人们的家里弹着阮琴伴唱,与每个愿意开口献唱的老人交谈握手。他用音乐的方式,包裹起能穿梭时光的生命热望,期待它传递给更多的人,让这份天地之爱持续留存在下一代人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