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程东
解放军军机连续绕台,并多次飞越所谓的“海峡中线”。大陆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21日罕见地公开表示,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存在所谓的海峡中线”。这番话在岛内激起强烈反响。
台无预警“联翔操演”
22日清晨5时30分,全台各空军基地周边的民众就已经嗅到不寻常的气息。不少人被战机吵醒,误以为“共军来袭”。据台湾中时电子报22日报道,台空军当天无预警举行“联翔操演”,全台战机清晨纷纷紧急起飞模拟反应接战与制敌空袭,主要由花莲和嘉义的F-16战机扮演假想敌,模拟解放军战时对台可能空袭的航线飞行。
不只台湾本岛,连在澎湖驻防的“天驹部队”也在22日清晨出动4架战机进行拦截演训,近2小时落地后又有2架次升空。中时电子报称,这几天解放军军机刻意频频飞越“海峡中线”,18日和19日因架次及数量太多,逼近距离也异常,连台海军在基隆的“成功舰”与苏澳“基德舰”都纷纷紧急出海,“与联翔操演的状况几乎如出一辙”。
蔡英文视察“天驹部队”
大陆宣布没有“海峡中线”后,蔡英文22日搭乘空军行政专机飞往澎湖马公岛视察空军“天驹部队”,并到警戒室与执行防空警戒的飞行员见面,听取拦截、驱离解放军军机的细节。据台湾联合新闻网22日报道,澎湖“天驹部队”处在空防第一线,从1964年开始实施,早年进驻F-5E战机,“经国号”战机成军后即接手任务。台空军每年4月到9月期间,均由台中、台南联队轮流派遣“经国号”战机前进部署在澎湖马公基地,以战备转场方式执行台海第一线警戒拦截的“天驹任务”,快速升空拦截试图闯越“海峡中线”活动的解放军军机。文章称,解放军军机从距台最近的东南沿海基地起飞出海,进入台“领空”最快仅需10分钟,抵达“海峡中线”仅5分多钟,而“经国号”是台军三型主力战机中唯一能在5分钟内紧急起飞的机种。面对近期解放军军机频繁活动,传闻“天驹任务”将延长至年底。此外,针对“一架解放军空警-500预警机,清晨时在海峡中线附近飞行”的消息,台“空军司令部”称,媒体报道内容与事实完全不符。
台“中央社”提到,面对蔡英文的视察,“经国号”战机在机棚“秀肌肉”,除展示“天剑-2”和“响尾蛇”导弹外,由“中科院”研制、可瘫痪敌人机场的“万剑弹”也首次在空防前线的澎湖亮相。文章称,“万剑弹”是目前台空军战机配挂的射程最远的集束炸弹,具有部分巡航导弹的功能,可从“海峡中线”附近投射,对福建、广东等地区机场、部队集结区、装卸区或阵地和登陆船团等,以多弹头实施破坏与瘫痪,“是国军‘重层吓阻战略的重要武器装备”。
“从来不是两岸默契”
中时电子报22日称,目前主流的说法是“海峡中线”形成于台海空战期间。1954年,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小班杰明·戴维斯依“中美共同防御条约”单方面划定,作为台军与解放军接战的准则,也被称为“戴维斯线”。1958年台空军退守“海峡中线”以西之后,战机虽仍抵近大陆沿海侦察,但已没有较具规模的战斗;1974年大陆与越南因西沙群岛领土问题发生海战,解放军海军首次以舰艇编队通过台湾海峡,据说是蒋介石刻意放手让其通过,形成两岸联手对抗越南的默契。1996年“台海危机”期间,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再度通过台湾海峡,解放军空军也多次穿越“海峡中线”。
至于“海峡中线”的实际座标,直至2004年5月时任台“国防部长”李杰才透露有关数字,大概是北纬27度、东经122度至北纬23度、东经118度的直线连线。为了空防所需,台民航局在“海峡中线”以东与台湾西部海岸线间划设数个禁航区。2019年3月31日,解放军两架歼-11战机罕见飞越“中线”,时间长达十余分钟,“这是继1999年后,解放军军机近20年来首度刻意飞越海峡中线”,如今已成为常态。
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22日被问到“海峡中线是否消失”时回应称,过去大陆尊重“海峡中线”,现今状况与最近一连串美台关系有关,他表示十分担忧两岸关系日渐紧张,一旦擦枪走火恐难以收拾。台“外交部长”吴钊燮22日声称,虽然“海峡中线”是“我们思考出来的一条线”,但它是多年来“避免两岸军事冲突、维持台海和平与稳定的一个象征”,还指责是大陆外交部“摧毁”了台海的现状。联合新闻网嘲讽说,“海峡中线”从来都不是两岸默契,“它的存在是台湾与美国两方默契,与大陆没有任何关系,外交部所言,全然是无视于历史事实的扭曲”。
资深媒体人徐宗懋22日撰文称,“不过如果共机突然50到100架穿越海峡中线时,美军能做什么?事实上,什么也做不了”。文章说,美国唯一能做的是像几个月前在世卫组织那样放放空气,如“帮台湾加入联合国”等,为民进党的“大内宣”提供材料,制造台湾有美国靠山的幻觉,“然而,跟在世卫组织时一样,这些幻想终将烟消云散”。中时电子报表示,当一方决意开战时,“谁还理会一条虚无缥缈的经纬线?”台湾《联合报》22日称,大陆从不承认有“海峡中线”,如今公开宣布这一点,算是与台湾摊牌,今后不仅是解放军军机、船舰甚至渔船都可能频繁“越界”,测试台方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