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解
随着BIM技术和数字化建造技术的迅速发展,将BIM技术与数字化建造技术相结合已经成为行业趋势,“工厂预制+现场快速装配”已成为机电工程行业的新模式。传统BIM模型在完成设计、详图阶段后,已不满足制造、安装、运维等阶段的需要。本文对如何实现基于BIM的数字化建造,需要在BIM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提供该阶段所需的BIM数据,并实现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BIM数据互通和无缝传递进行了研究。
BIM的核心是数据,基于BIM的机电工程数字化建造技术关键在于实现BIM数据在工程全生命周期(包括设计、详图、制造、安装、运维各个阶段)进行无损传递和高效利用。
图1 基于BIM的机电工程数字化建造技术的主要支撑软件
其中Revit软件用于模型创建,同时利用其预制构件服务、设计到预制等功能;Fabrication系列软件主要有CADmep、CAMduct、ESTmep等,CADmep可以基于AtuoCAD进行预制加工模型设计及出图;CAMduct用于板金展开,余量管理,导出预制加工数据,如CNC、TXT等格式文件,可写入包括等离子切割机、激光切割机、切刀系统、路由器等多种类型的数控机床系统;ESTmep用于材料成本、损耗的核算,人工费用的核算。)
BIM电脑、风管全自动生产线、螺旋风管机、椭圆风管机、等离子切割机、多功能咬口机、共板法兰机、角码机、全自动角钢法兰生产线、合缝机、便携式合缝机、新型射钉枪、相贯线切割机、相贯线焊机、全位置管/管自动焊机、桥架自动化生产线、3D扫描仪、放样机器人、VR等。
基于Revit、Fabrication、BIM集成管理平台、数字化加工基地设备、现场二次加工及快速装配设备,创建共享数字化建造数据库。该共享数字化建造数据库主要包含:风管、水管、桥架、设备、支吊架等,并根据水暖电系统进行区分,共享数字化建造数据库基于厂商信息和规范要求,满足制造精度要求。
图2 共享数字化建造数据库
基于共享数字化建造数据库,运用Autodesk Revit、Autodesk Fabrication系列软件(CADmep、CAMduct、ESTmep等)和二次开发软件,在设计、详图、制造、安装、运维阶段实现基于BIM的机电工程数字化建造。
设计阶段(LOD100-200):利用Revit及二次开发软件进行设计和模型创建;
图3 BIM+建造=智造 基于BIM的机电工程数字化建造技术
详图阶段(LOD300-400):利用放样机器人、3D扫描仪等测量设备对现场建筑结构、装修、幕墙等机电相关专业进行现场复核,对机电管线模型进行二次深化。将机电Revit模型转换为共享数字化建造数据库中的预制加工模型,根据数字化加工设备加工要求,进行自动分段,设置支吊架,对机电管线进行优化,对预制加工构件进行编码。根据预制加工模型进行BIM出图(综合管线图、剖面图、三维安装示意图)。
制造阶段(LOD400):将预制加工模型导入Fabrication软件中,生成预制加工数据(CNC、加工图纸、构件清单、成本清单等文件)。将预制加工数据发送至数字化加工基地,通过U盘等将数据导入数字化加工设备中,进行自动化生产,并张贴二维码,录入加工、验收、运输信息。
安装阶段(LOD400):将到场的预制加工构件进行扫码验收,根据三维安装示意图及清单,将预制加工构件运输至指定区域(如需进行部分二次加工的构件,在现场进行二次加工)。根据三维装配图纸、支吊架定位信息,结合放样机器人、快速支吊架安装设备、升降设备,将预制加工构件进行快速装配。并用放样机器人对已安装机电管线进行复核,扫码验收。
运维阶段(LOD500):利用BIM集成管理平台,完善模型竣工信息,用于运维管理。
鞍山百脑汇科技广场工程是鞍山市地标性建筑,地下五层、地上三十九层的超高层单塔楼建筑,属大型城市综合体,其中B5-B1F为停车场,1-10F为裙房商业,11-12F、14-20F为凯悦酒店,21-29F为公寓,31-38F为办公,39F为云顶餐厅,13F、30F为设备层,总建筑面积132445.84m2,地上建筑总高度168.80m,为鞍山市的“第一高度”。
难点1:该工程为机电总承包工程,层高较低,装修标高较高,管线综合排布困难;
图4 鞍山百脑汇科技广场工程BIM模型
难点2:项目处于市中心,施工场地狭小;垂直运输困难;安全文明施工方面存在噪声、施工垃圾、火灾、机械伤害等隐患;人工进行材料加工效率低、废品率高、误差大、观感不佳;风管、桥架等加工过程中板材损耗较高;现场人工焊接存在沙眼、未焊透、未融合等问题;加工设备现有下料软件未能有效使用BIM模型数据。
难点3:物资管理过程中,由于机电工程设备及材料种类、型号繁多,物资工程量计算及物资采购困难、存在人为误差,施工过程中物资管控困难;工厂预制加工及现场装配过程中,安全质量管控及进度把控难度大;运营维护过程中,由于设备资料较多,不便于物业进行快速故障分析及维修;BIM应用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所产生的数据无法进行统一高效管理。
除了在二次深化与建模、碰撞检查及调整、施工工艺和方案模拟、无人机、VR、进度管理、工程量统计、成本管理等方面的常态化应用之外,本项目中基于BIM的机电工程数字化建造技术应用实践主要包括:基于BIM的二次深化及出图、基于BIM的数字化加工与安装、基于BIM的集成管理平台三个方面。接下来结合鞍山百脑汇项目,介绍该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
针对难点1,基于Revit平台快速创建建筑结构模型、机电模型和幕墙、装修等相关专业模型并深化,可根据需要在施工前协调相关单位对建筑结构等进行修改,以利排布,保证乃至提高装修标高;根据数字化加工设备创建与之匹配的共享数字化建造数据库,利用Revit软件将风管、桥架、水管等机电模型转换为数据库中的预制加工模型(亦可直接创建预制加工模型),进行BIM出图和预制加工;深化图纸审批通过后对预制加工模型进行自动分段,根据实际预制加工情况对其进行优化,设置支吊架。
针对难点2,创建数字化加工基地,将现场加工转移至加工厂;精细化建模,利用物资软件进行精确算量,将数字化加工基地生产的预制构件进行编码,快速准确运输至相应的安装区域;将大部分人工加工转移至数字化加工基地进行自动化生产,将预制构件运输至现场进行拼装;现场加工部分通过采用便携式全位置自动焊机、便携式合缝机等设备进行加工;利用Revit、Fabrication系列软件和BIM集成管理平台进行控制和优化。对加工设备进行修改,将设备所用软件改为Fabrication系列软件与Revit进行数据交互;建立物资编码体系,研发BIM集成管理平台行管理;将密集区域焊接管道转移至加工厂进行预制加工,其余焊接管道通过便携式全位置自动焊机进行现场焊接,同时可以对工厂预制加工管道成品对接处进行现场自动焊接。
接下来以机电工程中体量最大的风管、水管、桥架为例进行介绍
(1)风管数字化加工与安装工作流程
可对按材质(镀锌板、不锈钢板、碳钢板、复合板等)、不同连接方式(共板法兰、角钢法兰)或不同截面形式(矩形、圆形、椭圆形)的各种风管进行加工,以镀锌板矩形共板法兰风管为例。
①二次深化与建模,利用Revit预制零件功能将LOD300模型转换为LOD400深度的预制加工模型并自动分段;
②统一编码,以方便实际应用为原则,确定风管编码,通过中铁BIM物资插件生成二维码。利用中铁BIM物资插件导出二维码及物资清单;
③预制加工
利用插件,将预制加工模型以MAJ格式导出至CAMduct软件,并对公司信息、板材、保温、咬口、法兰、生产设备等进行详细设置;
继续对非标准段及异形件按最优排布方式进行一键排布,将展开的板片排布在预设定的板材上;
选择Write NC命令,将镀锌钢板上的排布信息导出成数控机床数字化程序代码(CNC文件)。根据不同厂家设备需要,亦可生成TXT等其他格式文件。通过View NC命令,对板材切割情况进行模拟,模拟无误,生成排料单;
将物资清单、二维码、CNC文件、排料单发送至数字化加工基地。为提高生产效率,将物资清单中的标准直线段清单导入全自动风管生产五线进行生产,利用合缝机、角码机进行加工;非标准直线段和异形件通过等离子切割机等设备进行生产,根据排料单中板材信息,进行板材下料,将CNC文件通过U盘导入等离子切割设备,进行自动切割、编码,利用咬口机、共板法兰机、合缝机、角码机进行加工。加工完成后进行质量验收,张贴二维码。
④装车运输,现场快速拼装
根据编码将风管预制成品运输至施工现场指定楼层、区域,结合三维安装示意图和安装清单进行拼装。
(2)管道数字化加工与安装工作流程
通过采用BIM技术,可对焊接、法兰、卡箍、丝接、承插、卡压、热熔、胶粘等各种连接方式的管道进行预制建模并加工生产。以安装量最大、技术要求最高的“焊接连接”为例:
①二次深化与建模
②Revit模型转换为预制加工模型
选择“设计到预制”命令将Revit模型转换为预制加工模型。选择优化长度命令完成管道的自动分段。可根据实际需要,对管道参数进行微调,并设置支吊架。
③自动分段
根据预制需要,将管道进行自动分段,可将密集区管线及管件设置为预制段。
④统一编码
以方便实际应用为原则,确定管道编码,通过中铁BIM物资插件生成二维码及物资清单(预算清单及实际下料清单)。
⑤)工厂预制与现场预制
工厂预制加工:管线密集区域焊接管道可以转移至加工厂进行预制加工,加工成品运输至现场,现场通过法兰或者焊接拼装。现场预制加工:其余管道预制及焊接(如标准层、管道竖井等区域)可通过便携式自动焊机去指定区域进行现场预制加工,将预制加工构件与管道进行自动焊接。本工程便携式自动焊机选用全位置管/管自动焊接系统,主要应用于管道与管道、管道与管件、管道与法兰之间的焊接。
(3)桥架数字化加工与安装工作流程
将BIM技术与桥架自动化生产线等数字化加工设备相结合,统一编码规则,通过采用Revit和Fabrication系列软件,导出预制加工数据,发送至数字化加工基地进行自动化生产,现场只需进行组装作业(对桥架标准直线段、非标准直线段及异形件进行组装),避免现场二次加工造成桥架保护层的破坏,同时降低材料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4)机电工程其他材料数字化加工
除风管、管道、桥架之外,同样可实现排风罩、风帽、消声器、静压箱、风管调节阀门、风管防火阀门、方圆型散流器、铝合金百叶风口系列、配电箱、配电柜、成品支吊架、定制支吊架的数字化加工与安装。
针对难点3,建立统一编码体系,研发中国中铁BIM集成管理平台,包括族库、安全、质量、进度、物资等模块,通过Revit插件端、移动APP端、Web管理端在BIM应用各个阶段进行数据维护。
快速创建可视化的建筑、结构、机电、装修、幕墙等相关模型进行综合管线排布,提高绘图效率;利用三维模型与甲方、设计、土建、精装、幕墙等单位进行沟通,更加直观、高效;结合数字化加工设备创建共享数字化建造数据库,将传统Revit模型转化为预制加工模型,进行BIM出图和预制加工,提高施工图和预制材料的吻合度,规避碰撞问题,减少现场返工;深化图纸审批通过后对预制加工模型进行自动分段,根据实际预制加工情况对其进行优化,合理设置支吊架,规避现场碰撞问题;将图纸深化及审批时间,由12个月缩短至7个月,保证现场施工进度。
将现场加工转移至数字化加工基地进行自动化生产,将预制构件运输至现场进行拼装,减少噪声污染、施工垃圾和机械伤害,同时避免进场材料因施工安排调整带来的长期堆放、多次倒运和加工空间紧张等问题;通过精细化建模,利用物资软件进行精确算量,将数字化加工基地生产的预制构件进行编码,快速准确地运输至相应的安装区域,同时根据材料实际情况,优化运输方案,如风管标准直线段采用L型运输,提高运输效率;基于BIM进行风管数字化加工与安装,提高材料加工质量、生产效率,降低材料损耗和废品率,减少人工投入;基于BIM进行管道数字化加工与安装,提高管道施工质量,规避火灾等安全隐患,降低对技术人员的依赖性;基于BIM进行桥架数字化加工与安装,提高材料加工质量、生产效率,降低材料损耗,规避现场二次加工和材料保护层损坏问题,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施工质量;
将BIM数据进行管理,更好的实现BIM数据在软件和数字化加工设备之间的传递,同时实现预制加工构件流转信息记录和工程量统计等,为BIM数据在BIM应用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应用提供平台保障。
将BIM与数字化建造相结合,对于提高机电管线施工质量、施工生产效率、材料利用率、施工安全管理水平,降低对施工技术人员的依赖性、部分施工环节对人体的损害、人工投入,实现自动化生产、绿色建造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公司利用BIM技术,在鞍山百脑汇项目从基于BIM的机电工程数字化建造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在各区域经营中心创建数字化加工基地,实现基于BIM的机电工程数字化建造,探索出机电工程施工管理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