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永芳
(甘肃省临夏县农业农村局,甘肃临夏731800)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L.)属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块茎含有大量的淀粉,能为人体提供丰富的热量,且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其维生素含量是所有粮食作物中最全的,在欧美国家特别是北美,马铃薯早已成为第二主食。近年来,随着我国马铃薯主食化的不断普及,其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因此探究马铃薯种植密度对进一步提高产量至关重要。
试验设在甘肃省临夏县西南侧的山旱地,该地属温带半湿润气候,海拔1 826 m,气候凉爽,年均降雨量630 mm,平均气温6.1℃,平均无霜期148 d。试验区的土壤为轻壤土,土层深厚,肥力中上,有机肥含量高,富含钾素,pH值6.8~7.2。
参试品种为陇薯3号。试验所用化肥为尿素(N≥46.4%)、过磷酸钙(有效P2O5≥16%)、硫酸钾(K2O≥52%),其中尿素由兰州石化公司生产,过磷酸钙由济南丰圣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硫酸钾由郑州沃丰化工产品有限公司生产,其余肥料为腐熟的农家肥。
试验共设5个处理。处理1:30 000株/hm2;处理2:37 000株/hm2;处理3:44 000株/hm2;处理4:51 000株/hm2;处理5:58 000株/hm2。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18 m2(6.0 m×3.0 m)。每个处理对应的小区种植密度为54株、67株、79株、92株、104株。试验于4月20日播种,播种方式为人工点播,播种前结合整地,施优质腐熟农家肥75 000 kg/hm2、尿素225 kg/hm2、过磷酸钙300 kg/hm2、硫酸钾225 kg/hm2。试验期内观察记载不同品种物候期,测量记载株高,统计出苗率,成熟后每小区随机抽取10株进行考种,按小区收获计产。
利用Excel 2010和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由表1可知,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的生育期影响不大。4月20日播种后,各种植密度的马铃薯均于5月17日出苗,从现蕾期开始,处理5的时间较其余处理晚1 d,除处理5的现蕾期为6月26日外,其余处理均为6月25日;开花期除处理5为7月10日外,其余处理均为7月9日;成熟期除处理5为9月20日外,其余处理均为9月19日。由此可见,在本试验范围内,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的生育期影响很小。
表1 不同种植密度下马铃薯的生育期
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出苗率及经济性状的影响如表2所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马铃薯的出苗率基本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以处理3最高,为96.8%;处理5最低,为95.3%。方差分析显示,前4个处理之间马铃薯的出苗率差异不显著,但与处理5相比差异显著。各处理的平均株高在73.8~74.8 cm,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种植密度对马铃薯茎粗、块茎数及大中薯率有较大影响,马铃薯茎粗、块茎数、大中薯率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平均茎粗以处理1和处理2最粗,均为1.4 cm,处理3和处理4为1.3 cm,处理5最小,为1.2 cm,处理1和处理5之间相差0.2 cm;平均块茎数处理1为7.5个,处理5为6.4个,两者相差1.1个;处理1的大中薯率分别比处理2、处理3、处理4、处理5高出2.2个百分点、3.5个百分点、6.6个百分点、12.0个百分点。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处理1、处理2的平均茎粗、平均块茎数、大中薯率与处理5相比,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表2 不同种植密度下马铃薯的出苗率及经济性状表现
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的产量有较大影响,从表3可以看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马铃薯产量先增高后降低,其中以处理4产量最高,达34 215 kg/hm2;其次是处理3,产量为32 362 kg/hm2;处理1产量最低,仅为25 040 kg/hm2。处理4较处理1的产量高出9 175 kg/hm2。方差分析显示,处理4与处理1、处理2相比,马铃薯产量差异极显著,处理2与处理1之间差异显著。说明种植密度对马铃薯产量有重要影响,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马铃薯产量,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表3 不同种植密度下马铃薯的产量表现
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的生育期、出苗率和株高影响不大,但对马铃薯的茎粗、块茎数、大中薯率和产量有较大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马铃薯的茎粗、块茎数、大中薯率均呈减小趋势,产量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由此说明,种植密度较小,有利于增加马铃薯块茎数,提高大中薯率。合理的密度,有利于提高马铃薯产量。综合大中薯率、产量等因素,以处理3、处理4效果最佳。因此,本地区种植马铃薯密度以44 000~51 000株/hm2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