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家国两相依,辉煌共创造。家风家训成为一道亮丽美德风景线,笔者出身书香门弟,1924年外祖父贾与天参与创办了渭阳中学(后改名为固市中学),2016年初,固市中学整体搬迁至原渭南职业中专校址,融合瑞泉中学、吝店中学,组建了一所全新的全日制公办省级标准化高中——渭南市尚德中学,在“精致尚德”思想的引领下,修其德,明其礼,志于学,身力行,多年来大量学子步入大学殿堂,长风破浪,青春飞扬!“勤劳致富光荣、等靠帮扶可耻”“立志 守信 尽孝 重义”“耕读兴家业,文化启后昆;恭逊益百世,尚德裕子孙。”·····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年轻一代接受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前清秀才 兴学育人
1881年12月28日贾与天出生于陕西渭南固市巴邑镇。他自幼聪慧好学,诚实笃厚。进入私塾后,熟读四书五经,背诵孔孟儒学,弱冠便中了秀才,声名鹊起。清末学渐进,光绪31年(公元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私塾、书院改制为学堂。贾与天遵循“耕读传家”的祖训,在家务农。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元月)国民政府召开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决定重订学制,改学堂为学校。创学校、育人才,一系列措施皆为教化民众,启迪民。固市镇乃富有悠久历史之古镇,自古为渭南渭河以北重要商业区,民国三年,即设置渭南分縣,管辖渭南县占五分之三的河北地区,为渭北政治、经济、商业、文化中心,四方青年就读方便。正值盛年的他抱着“书生报国之志”,同前清秀才马鹤汀(悦皋)、黄舒泰(裕如)筹划办学,黄舒泰为校长,马鹤汀为监修,于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创办的固市高等小学。又于民国十二年增设师范班,以解乡村师资之缺乏。后又筹措建设资金创建初中班,兴办起渭阳中学。民国十三年春(公元1924年)渭阳中学正式成立,于佑任先生题写校名。此时渭阳中学尚未在省教育厅备案(民国十六年方在省教育厅准予备案),而学校办学经费异常紧张,不但要扩充校舍,校方推举贾与天任校长(第二任校长),他日夜以扩充校舍、筹款建筑为念,遂将固市高等小学作为渭阳中学附属小学。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校长一职由韩树模(字仲范)接任。嗣后,贾与天又自筹资金,在家乡巴邑镇创建了巴邑小学。
2.移居西安 两厢眷念乡党情
1928年春,贾与天应朋辈相邀,赴西安谋事。贾与天告别了家乡移居西安,贾府便成了渭南乡党的落脚点。每到西安办事的,总要到贾府看看,拉拉家常,带些土产品,以表乡党亲情。到西安就诊医病的,吃住就在贾府,贾与天把他们视为亲戚,热情招待,有的长住几个月,管吃管住,有时还给予资助。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陕西全境连年绝收,赤地千里,尸骨遍地,贾与天竭其所能慷慨解囊,救济过不少灾民。(朱庆澜先生任委员长的华洋义赈会曾在渭阳中学举办粥厂,救助灾民)。所以,乡党总不忘他乐善好施之善举,想方设法予以回报。1961年7月贾与天返里探视老乡亲。这次探亲可用“吃百家饭,住百家店”来概括。在家乡二十多天里,家家都热情邀请款待,未到哪一家,哪一家就不高兴。这时可正值自然灾害时期啊!乡亲听说贾老先生要回西安,家家相继送来土特产,这可让老俩口犯难。推辞不收又不成,拿又拿不动,结果由乡党派专人送到西安。作为晚辈真正感受到他的威望之高,受人尊重之隆。
一年后, 1962年7月 26日贾与天走完 81岁历程,巴邑镇的乡亲们听说贾老先生灵柩归里,来到渭河边接灵的人群密密麻麻,渡口的船工听说是贾老先生的棺木,便准备了一条船运棺材过河,棺木运抵老家门口设堂,祭奠人群络绎不绝,第二天在乡亲的帮助下安葬了贾与天。在灵柩归里奉安的全过程,更深切体味到他在乡党中德馨之高,景仰之隆。
3.一生勤奋节俭广交朋友
贾与天一生经历了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阶段。晚年曾对子女感慨地说:“满清腐朽,民国混乱,只有新中国人民政府廉明”。贾与天一辈子都在学习, 每日报纸必读,新闻广播必听。为读报他每天都要步行到东大街陕西日报社门口,浏览各种报刊,风雨无阻。他关心国家大事,对新生事物敏感且接受能力强,所以,早年曾投资渭北煤矿开采,移居西安后,又投资开办大同医院和阿房宫电影院,皆因“实业救国”、“文化教育救国” 的影响之举,也使得他社会交往日益广泛。在这些朋友中,有两位朋友是很不般的,一位是张凤翙先生, 一位是李瘦枝先生。
1928年贾与天迁居西安,就是应张凤翙先生的邀请住在他的府上,在菊花园张府巷一直住到1954年,长达二十余年。可见关系之深,交情之厚。张先生曾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创办菊林中学(后改为市二十一中学),他二人同庚,又有同期办教育的经历,始结友谊也是情理之中。至于同李先生的关系,有同乡之亲,又有渭阳中学校长之知,解放后作为高级民主人士的李先生,有统战意识广交朋友之举,乃是合情里的,特别是临终前的一天,拜望李先生,俩人谈得很投缘,外公异常兴奋。第二天因突发脑溢血而猝然离世。
4.传承新家风 奋斗新时代
2021年1月即将实施的我国民法典再次赋予了优良家风的法律地位,“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关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2018年出台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从党规党纪的角度明确了关于家风建设与维护的要求。良好家风家训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代人孜孜不倦的努力和传承。良好家风家训的传承,必须言行一致,身教大于言传。好学明理传家久,良好的家风家训离不开良好的学风,培育良好家风家训需从良好学风开始。修身齐家人之本也,加强自身修养,构建和谐家庭,是良好家风家训形成和传承的最基本要求。信息化时代,青少年在许多方面有能力影响长辈。父母既要教育子女,也要向子女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进德修业、成就人生。
进入新时代,家风是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化,更是我们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血脉。弘扬传统家训文化,就要弘扬其中诸如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等精髓,渗透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信做人等做人处事准则之中。家风作为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为家庭成员树立了无形的却又无处不在的价值准则。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作为社会的细胞,伦理基石,家庭文明建设的成果惠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以良好家风引导家庭建设,让每一个家庭成为社会文明和谐的承载者和推动者,“德法共治”进而促使社风清、党风正、政风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集聚爱国爱家、崇德向善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杨耀(1963.2-),男,本科,现任西安市炭市街蔬菜副食大楼党总支书记、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