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有几张脸?

2020-09-22 10:05肖瑶
看世界 2020年19期
关键词:暮光吸血鬼僵尸

肖瑶

2005年,《暮光之城》第一部《暮色》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吸血鬼文化狂欢

沉寂12年后,斯蒂芬妮·梅尔日前出版了《暮光之城》第五部《午夜太阳》,从男主角爱德华的角度重述《暮光之城》的故事。“吸血鬼”模范的身影,再度回到世人面前。

在这个具有魔幻意义的年份,吸血鬼代表的创痕和残酷、悲壮和凄厉,都蕴涵了某种前所未有的别样意味。

传言与卟啉症

关于吸血鬼起源的传言很多。中世纪时期,吸血鬼以各种民间传说和宗教故事的形式在欧洲大陆盛行。在古埃及文化中,吸血鬼是僵尸;在古阿拉伯民间故事中,吸血鬼是食肉吸血的女魔;在古墨西哥迷信中,吸血鬼是吸血女巫或法师;在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中,吸血鬼是一种半人半兽的神或妖,它们可以幻化成人形,为复仇而存在。另外,还有古中国传说中的跳尸鬼等。

《圣经》中,该隐杀死弟弟后,上帝惩罚他变成了吸血鬼。也有传言称,《旧约》里的莉莉丝在被亚当抛弃后吸食婴儿的鲜血,成为人间第一位吸血鬼。

最接近现代科学的一种说法大概是:吸血鬼是被祖先对自然的敬畏催生的。人类在进化与发展过程中,对自身的认知是循序渐进的,在原始文明诞生的早期,人们尚未发明出一套足以解释血液、疾病和死亡等人体生理现象的理论,便想象出一套嗜血生物的神话,而在现代医学发展起来后,具有吸血鬼特征的即是卟啉症(porphyria)。

卟啉症曾是中世纪特兰西瓦尼亚(现位于罗马尼亚境内)一种常发疾病,其病理机制的主要特征是血红素合成障碍。而患者体内积聚的化学物质“卟啉”,会在接受阳光尤其是紫外线的照射后,被激活成具有腐蚀性的毒素,从而摧毁周遭组织,所以患者白天从不涉足户外。

17至18世纪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就曾患卟啉症。画家梵高也被后人多次推测,其精神疾病是由卟啉症直接引发。

可怕的是,卟啉症如果得不到治疗,患者的嘴唇和牙床会逐渐腐蚀,牙根发红,皮肤上的瘢痕加重;由于贫血,皮肤还会愈加惨白,最终畸变成人们想象中能复活的僵尸形象。

而又因为古时候的人们相信贫血能够通过输血治疗,至今仍有一些历史学家推测,在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卟啉症患者可能通过饮血来自愈。

14世纪,黑死病席卷欧洲大陆,导致1/3的欧洲人口死亡。在中欧的东普鲁士、西里西亚和波希米亚等地,横尸遍地的恐惧笼罩着城市。

为了避免传染瘟疫,人们把还没死亡的病人仓促掩埋起来。而这些人在弥留之际会感到痛苦万分,拼命想从棺材里挣扎出来,因而受伤流血,但终是徒劳无功。数日后人们再次打开墓穴,准备填埋其他尸体时,就会看到保存完好但沾有血迹的尸体。

逐渐地,坊间开始盛传:每当深夜时分,这些亡灵会从坟墓中复活,游荡在街道上,以吸血为生。脆弱的人害怕被吸血,就会变得越来越意志薄弱。

我爱你,才要吸你的血

2005年,《暮光之城》第一部《暮色》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吸血鬼文化狂欢。在2006年的一次采访中,《暮光之城》的作者斯蒂芬妮·梅尔表示:“吸血鬼代表着世俗和天堂之间的选择。”

同年,美国诗人伊丽莎白·斯皮雷斯在《纽约时报》上写道:“这部小说的真正意义在于,某些危险的人或事物对人往往具有致命的吸引力。”

其实早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上半叶,在浪漫主义、人文主义对启蒙运动的冲击下,艺术家们宁愿从中世纪时期汲取创作灵感,最鲜明的体现如罗曼蒂克爱情神话成为荧幕新宠。“吸血鬼”也被赋予更多情色元素和人性,逐渐从恐怖的恶魔,蜕变成为拥有迷人外表和强大能力的悲情角色。

《暮光之城2:新月》劇照

画家梵高也被后人多次推测,其精神疾病是由卟啉症直接引发。

从不少诗歌开始,吸血鬼被赋予了可以与人类发生感情的浪漫元素。这种危险的浪漫迅速在文学作品里走红。比如德国作家布尔格的《莱诺勒》、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克丽丝特贝尔》和济慈的《无情的美人》。

而独特的“吸血鬼”形象首次正式出现在英美文学里,或许要算19世纪英国斯都克的小说《德古拉》。

在罗马尼亚语中,“德古”意指魔鬼。弗拉德古拉是极度嗜血的君主,他以木椿刺穿敌人,将尸体高举在城堡旁。传闻中,他甚至在恐怖的尸体林间一边用餐,一边欣赏敌人痛苦而缓慢地死亡。

小说以弗拉德古拉为原型,极大地推动了吸血鬼文化的流行,斯都克也因此被称作“吸血鬼之父”。

一时间,关于“吸血鬼”狂热的学术文章和论文不断涌现,紧接着,由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惊情四百年》,正式打开了将“吸血鬼”推入光影世界的大门。

好莱坞影视工业愈加猛烈地席卷现代社会后,诸多结合视听冲击的新湍流激出,神秘、魔幻题材也数不胜数。

“吸血鬼”不属于严格的类型电影,却糅合了多重元素的新型叙事,自成一派。其独特之处在于,将悬疑惊悚风结合青春浪漫的幻想,兼顾了性、暴力和死亡等元素,充满黑夜、暴力、负罪感和非法的激情,达成一种巧妙的观感效果。

1994年,《夜访吸血鬼》带着血腥味闯入电影院,成为好莱坞在21世纪前夕一鸣惊人的创举之一:豪华阵容、一线影星,獠牙狡目,咬破了恐怖片这个B级片的刻板定位,吸血鬼影片正式进入A级制作。

逐渐地,吸血鬼常被和丧尸、僵尸相提并论。但不同于毫无感情的僵尸,同样是人形,吸血鬼却要漂亮许多。

这几乎是映照着某种“颜值即正义”的新时代信条,一个外表漂亮、举止飒酷的吸血鬼,足够作为一部文艺作品的主角。而僵硬死板、表情单一的丧尸或僵尸,则只能被设置为主人公需要克服的负面阻碍工具。

他们可以邪恶,可以感性,可以为正义而放弃生命。

《惊情四百年》正式打开了将“吸血鬼”推入光影世界的大门

1994 年,《夜访吸血鬼》带着血腥味闯入电影院,成为好莱坞在21世纪前夕一鸣惊人的创举之一

吸血鬼“吸血”的行为,本身带有侵入、破坏的意义,也激发了男性对于遭外来者入侵的某种恐惧—到了现代社会,逐渐演变为资产阶级男性对于自己妻女的贞洁之担忧。

巧的是,2009年,就在《暮光之城》第一部《暮色》被搬上电影银幕的一年后,《伦敦书评》中也有一则书评写道:“《暮光之城》的市场,是女孩们对性的渴望和对性的恐惧。”

人们这才注意到,其实在《暮色》的封面,原作者梅尔就有了某种表达“性”隐喻的意识:苍白的手掌中握着一只具有性含义的红苹果。贝拉的姓氏“斯旺”(Swan),寓意为纯洁的白天鹅;而爱德华的姓氏“卡伦”(Cullen),则预示着杀戮的回声。当贝拉第一次注意到卡伦一家在学校食堂时,她把那个“没咬过的苹果”放在了爱丽丝的午餐托盘上。

现代的变异

20世纪伊始,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随着实证主义自然科学的发达,解剖学被视作一门独立的学科,“吸血鬼”的宗教和阶级因素越来越弱化,逐渐开始与资本主义挂钩。

这方面,“吸血鬼”更靠近吸取和压榨之意,政客和评论家们热衷于用这种嗜血的怪物,来暗喻社会状况。“僵尸银行”“僵尸经济”“僵尸资本主义”甚至是“僵尸政治”等描述,开始频繁出现在西方主流媒体中,用来象征一种极具占有欲的高压力量,一种对底层劳动人民身体的无差别控制。

然而,也正是因为不断崛起的互联网和现代市场经济,在普遍认同文化多样性的今天,吸血鬼的艺术形象也逐渐超脱于某种特定的指代符号,更频繁地被创作者用来剖析后现代的社会问题、表达现代人的精神困局。

美国女作家切尔西·昆·雅伯在《特兰西旅馆》小说系列里,描述了形形色色的吸血鬼故事,将现代社会问题具象化,用吸血鬼的视角去讲述身边人未曾关注到的弱势或另类群体,比如同性恋者、艾滋病患者、孤独且信仰丧失的现代人的生活与感受,同时刻画了对抗邪恶、对抗权力、争取自由的形象。

现代社会消费主义代表的流行文化,也必然成为这一壮阔趋势的参与者。大众的信仰普遍丧失,人与人的关系和情感变得捉摸不透、多面复杂,吸血鬼也成为一种符号,甚至是不朽的象征。他们可以邪恶,可以感性,可以为正义而放弃生命。

层出不穷的影视剧,试图刻画吸血鬼与人的羁绊与温情,或许可以理解为,他们并不为生死欲望所困,因而更能完成精神的朝圣和贖回。

不过,几千年来,不论是嗜血的怪病、活死人,还是各式各样的符号寓意,“吸血鬼”所代表的一些独特性始终没变:隐性而非显性,阴险而非狂躁,且具有人魔叠加的二元性质。

和自古以来的各种“魔鬼”比起来,吸血鬼始终是不易察觉、不易显露的,他可能就潜伏在你身边某个隐秘的角落。

责任编辑何子维 hzw@nfcmag.com

猜你喜欢
暮光吸血鬼僵尸
危险的小小“吸血鬼”
吸血鬼——蚊子
暮光城(二首)
邪恶的吸血鬼
老诗人
善良的德哈吉
僵大变尸身
僵尸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