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鹏飞 宋娟 王伟
高级别自动驾驶是指汽车自动驾驶评级标准中的第四(L4)和第五级(L5),主要特点是汽车控制、状态监视及失效应对都能够无人进行,被认为是真正的自动驾驶,也是当前智能网联汽车创新的重要方向。国内外众多企业正为此争相努力,但真正的高级别自动驾驶始终未曾现身。最近,美国麻省理工发布研究简报《自动驾驶汽车、出行及就业政策:未来之路》(下称《简报》),对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进行了多角度分析,认为其落地尚需时日。我国应把握其中蕴藏的机遇,在此新兴前沿领域加力发展。
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落地
面临四大问题
技术存在明显短板。《简报》认为,虽然Waymo、Cruise、Zoox等领先企业确实取得了一些技术进展,但其展示的自动驾驶技术都有限制条件。例如,Waymo的自动驾驶汽车之所以能够在亚利桑那州钱德勒地区展示完全无人驾驶功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地充足的光线条件和干燥的气候,在其他地区则很难做到。总体来看,当前的自动驾驶技术仍存在明显短板。比如,难以有效应对冰雪路面和复杂光线的环境,识别交警手势、特种车辆等的可靠性不足。很多企业曾展示过可有效识别物体的感知技术,却始终难以实现从“识别”到“理解”的技术跨越,自动驾驶车辆还不能从警察、行人等道路交通参与者的肢体动作中察觉其意图,进而采取可靠的行动。
生产运营成本高企。《简报》提出,L4、L5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普及将面临传感器、车辆系统、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成本问题。虽然这些成本会随着技术发展而下降,但降速相对L2车辆比较缓慢,较汽车的常规价格仍然很高。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受限于公众消费能力和汽车企业营销策略,L4车辆数量少,难以通过规模生产降低成本。同时,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的运营成本也令人担忧。一项针对旧金山自动驾驶计划部署的案例研究发现,由于自动驾驶车辆远程操作人员的安全监管、执照、保险、维护和其他系统成本高企,自动驾驶出租车很难在市场上与人类驾驶员驾驶的普通出租车竞争。
运行存在区域限制。《简报》指出,高级别自动驾驶的运行普遍依赖于车联网基础设施,而后者多部署在人口较多地区,这不利于自动驾驶的大范围开展,特别是与城市和郊区相比,农村地区在短期内难以实现。自动驾驶所用的感知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天气影响,难以保证雨雪天气和复杂光线环境下的可靠性,所以,现阶段国外道路测试都集中在阳光充足的地区。此外,卫星信号质量、高精度地图覆盖度方面的差异,也会将自动驾驶汽车的运行区间限制在不同气候环境、不同运行场景,甚至同一城市的不同街道上。真正不受运行区间限制、可在广阔区域连续运行的高等级自动驾驶技术的出现尚需时日。
带来的社会影响尚难应对。《简报》认为,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落地可能带来短期内难以应对的社会影响。例如,自动驾驶出租车若占据可观的市场份额,汽车供应链会受到影响,出租车行业从业者的工作也将从车辆驾驶转向路线规划、算法优化、设备维护等技术型工作。这些转变将危及汽车制造和服务行业数百万家庭的生计,但各国主管部门还未能研究和制定适应性政策。同时,公众的汽车消费心理尚未调整。对许多用户而言,汽车不仅是交通工具,还具有身份认同、阶级地位及日常生活物品的携带、储存等功能,自动驾驶技术所规划的共享汽车不适合这些用途。因此,在未来较长时期内,自动驾驶汽车将作为人类驾驶汽车的补充和延伸,而非取代者。
高级别自动驾驶或是我国
实现领先发展的机会领域
高级别自动驾驶方兴未艾,给我国争取领先位置提供了难得机遇。高级别自动驾驶是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竞逐的重点,虽然特斯拉等宣称“已非常接近L5级自动驾驶”,并表示有望在年内实现L5级基本功能的开发,但尚未有被公认的成果。业界也逐渐意识到,高级别自动驾驶落地面临的挑战超出想象,相关企业不得不推迟商业化时间。智能网联汽车被认为是汽车行业的颠覆性产品,我国正积极发展,目前总体技术水平与国外基本相当。若能在高级别自动驾驶领域率先实现突破,则有望掌控未来发展主导权。
我国具有多方面独特优势,能够支撑加速高级别自动驾驶领域创新。从技术实力看,在数据云、高精度地图、位置服务及网联系统等技术领域,我国企业已推出自主解决方案或融合国内外技术的混合解决方案,在激光雷达、摄像头、汽车计算平台等自动驾驶核心技术领域也在加快取得突破。从基础设施看,我国在5G、车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的技术能力和建设推进方面全球领先,已拥有超过20个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10多个城市开放了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可为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和产品落地提供坚实的支撑、广阔的运行区域和丰富多样的场景。从消费心理看,当今中国人更愿意尝试新技术新产品,也愿意为购买自动驾驶车辆支付更高溢价,高级别智能网联汽车在国内的应用推广将较国外顺利,新的商业模式也能更快的探索、实现。
核心技术、应用环境尚存挑战,我国需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核心技术方面,我国在车控操作系统、车规级芯片等自动驾驶核心零部件研发方面与国外先进技术差距较大,尚不能够通过国产化技术保障自动驾驶汽车产品的供应链安全。应用环境方面,我国道路交通场景的复杂性高于国外,行人和非机动车辆多、道路标识标线不清晰、交通参与者路权意识模糊、部分地区存在“碰瓷”等道路违法行为等,都给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带来了挑战。同时,如何让使用者对汽车安全性真正放心,也是决定实际消费行为的最重要因素。
从四方面发力推动高级别
自动驾驶技术创新和落地
加大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力度。重点围绕车规级芯片、汽车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算法等组织开展研发,并充分考虑学科间、领域间的耦合作用,使系统综合性能达到最优。坚持两条腿走路,在推动核心技术国产化的同时,积极运用国外成熟技术产品,根据我国道路交通环境的实际需求,开展系统集成和优化,依托市场规模优势,尽快推进高级别智能网联汽車产品落地。
支持开放共赢的产业联盟建设。一方面,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上下游企业相结合和产业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建设,汇聚、优化行业创新资源配置,合力推进高级别智能网联汽车从研发到应用这一系统工程。另一方面,通过产业联盟组织多种形式的战略协作,开展产品众测、促进企业内循环,以此降低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成本和技术风险。
加快推进政策与标准法规建设。研究确定不适应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需要的政策缺项和制度盲区,针对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上牌、交通事故认定、保险理赔等问题,出台精细化的政策措施加以规范引导。针对消费者普遍关注的产品安全性,尽快制定出台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测试评价标准和产品准入管理办法,建立结果互认机制,规范产品研发与应用。
加快示范应用与商业模式探索。在满足现有规章制度、保障安全的条件下,鼓励在港口、物流园、工业园、公共绿化公园等具有明显围蔽特征的场地设立半封闭独立驾驶功能区,进行实际应用示范,检验高级别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可用性、适用性和安全性。继续推进智能网联汽车路测工作,并在全国范围划定若干区域,允许高级别智能网联汽车在代客泊车、网约出行、市政作业、短途物流等应用场景下开展商业化示范应用,加快可行商业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