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金
扶贫先扶智。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义务教育有保障是“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指标,教育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保障性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从中央到地方下大气力补齐贫困地区教育短板,努力实现“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县县有帮扶”。
教育贫困是贫困“木桶”中的最短板。相对于经济扶贫、项目扶贫、政策扶贫等,教育扶贫直指导致贫穷落后的根源,是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持续推进教育扶贫工作,是稳定脱贫成果的重要推手,必须精准有效可持续。
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享受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育质量相对低下,贫困代际传递现象比较突出。努力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扶贫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党和国家采取多方面措施,加大对贫困地区政策倾斜力度,初步显现出积极效果。如何科学细化党和国家的教育扶贫政策,是摆在各地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面前的重要任务。教育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必须坚持分类施策,因地施策,精准施策,结合实际制定扶贫措施,防止粗放“漫灌”,做到切实可行。
评估教育扶贫的成效,重点不在发布了多少文件,出台了多少政策,关键在于制定的政策措施能否落细落地,能否“授人以渔”。贫困地区学校教育教学条件是否得到了有效改善,贫困家庭学生是否更加公平地享有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能力是否从教育中得到了切实增强,等等,這些应该成为评估教育扶贫成效的重要指标。教育扶贫须精确管理,对标评估,确保实效。
教育扶贫不仅要看目前做得怎么样,更要看是否可以长期坚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回答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就教育扶贫而言,我们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图谱”,针对教育扶贫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标本兼治,长短结合,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教育扶贫体制机制,为教育扶贫工作整体系统协调推进提供制度支撑,做到可持续发展,行稳致远。
越穷越难办教育,越穷越需要办教育。教育扶贫必须明确方向,精准施策,措施具体,久久为功。让贫困地区人口接受良好教育,既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只有抓住了教育扶贫这个牛鼻子,才有可能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离贫困、根除贫困,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