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德育功能的伦理省思

2020-09-22 09:58李云艳
高教学刊 2020年21期
关键词:功利大学德育

李云艳

摘  要:大学存在及其道德教育在于培养整全的人,以及通过教育增进受教育者的道德福祉。追名逐利下的大学也陷入了“自我异化”的危机。大学的“自我异化”使得大学遗失了道德阵地,与其存在的意义和目的相背离。大学“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是其应有之义务与德性。因此,要对大学之德及其存在意义进行伦理省思,防止大学的“自我异化”。大学必须捍卫其“厚德载物”的道德底线。因此,大学道德教育要围绕道德实践而展开,使大学摆脱“被道德边缘化”的危机。大学的道德功能就是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内在的德性,以德性承载价值,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其终极关怀,实现人对其自身生命的敬畏,为人追求和实现幸福提供道德资源。

关键词:德育;大学;自我异化;功利;终极关怀;省思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1-0194-03

Abstract: The existence of universities and their moral education are aimed at cultivating holistic people and improving the moral well-being of educated people through education. The universities that have pursued fame and fortune have also fallen into the crisis of "self-alienation". The "self-alienation" of the university makes the university lose its moral position and deviate from its meaning and purpose. It is the duty and virtue of the university to establish morality and cultivate peopl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ethical reflection on the university's virtue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prevent the university from "self-alienation". The university must defend its moral bottom line. Therefore, the university morality education should revolve around the moral practice, so that the university can get rid of the crisis of "being marginalized by morality". The moral function of a university is to internalize the external moral norms into the internal moral character, to carry the value of virtue, to realize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people as its ultimate concern, to realize people's awe of their own life, and to provide moral resources for people to pursue and realize happiness.

Keywords: moral education; university; self-alienation; utilitarian; ultimate concern; reflection

一、大學“自我异化”的道德困境

当代社会正处于急剧的变革时期,价值思维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大学生的价值思维逐渐从理性转向功利和世俗,表现出来的是更加现实主义的价值取向。而世俗化的价值观取代了理想主义的结果就是大学生容易将手段替代目的实现人生终极目标,忽视规则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而夸大手段价值观的工具作用,最终导致人生价值目标缺少价值理性的指引。大学的道德教育功能就是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内在的德性,以德性承载价值,让学生找到安身立命的道德之基。

而当下,大学有陷入“自我异化”的境地的危机,并引发道德危机的可能。“异化”概念是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社会运行规律而生成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制度下资本雇佣劳动,进而制造剥削的一种阶级对立关系的集中体现。马克思强调人的异化是人的本质与人的存在之间的相悖。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环境下,私有制成为产生异化的原动力。私有制下的生产关系致使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与自己生产的产品相异化、与自己的劳动过程相异化、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与他人相异化。大学的“自我异化”表现为三种状态:一是大学与大学生师生心智劳动的成果互为疏离;二是大学通过其教研活动,而成为大学自身存在之本质的对立物;三是大学作为知识社群而与其他社群处于互为疏离之关系,而沦为被其他社群所宰制之状态[1]。大学的“自我异化”危机使大学“教育主体性”面临失落的危机[1]。大学的“自我异化”危机还诱使现代大学中知识的“自我异化”,使大学师生与自然世界、他人乃至大学师生自己之间的距离感与日剧增,而现代大学中的知识创造与传播活动遂成为一种“异化劳动”[1]。大学因现实主义或功利主义的存在之躯,使得教育更多地成为手段而不是目的,大学自由的心灵逐渐褪色也就难以避免。诚然,功利主义会轻易地攫取大学的道德空间,大学的“自我异化”也逐渐成为现代工业文明的病态形式,受教者也难逃“自我异化”的厄运,变成为工业社会下“单向度的人”。

二、大学道德高地的遗失与价值危机

大学“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是其应有之义,即大学的道德之身和德育功能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础。大学的道育功能主要是形塑人的德性,培养健全的人,培养合乎社会规范的合格公民。大学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逐渐使大学面临失守道育阵地的窘境,大学的道德功能正在被削弱。启蒙运动思想家们都信仰人类理性的力量,人类可以通过这种力量可以理解自身以及环境的真正本质[2]。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认为知识发展的潜在优势很可能远远大于潜在危险,人类在某种情况下根本无法抗拒权威性知识的诱惑[2]。知识发展也可以被利用成为控制人类精神的武器。而启蒙的遗产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理性,即工具理性的胜利[3]。现代化制造了现代性,而现代性又对现代化(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外部不经济效应。现代性已逐渐走向其自身的对立面,并拉响了自反性现代化的警报。现代性与工具理性互为工具,这导致了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和道德滑坡,进而使得“道德危机”凸显。现代性导致了自我与他人分离、感性与理性割裂,这极易产生“亲利疏义、见利忘义”的道德失范现象。而现代性主导下的工具理性也渗透到了大学教育体系中。现代化的大学教育中充斥着工具主义的理性观。工具主义理性观主导下的技术教育,使关于好的人生,好的社会的伦理教育慢慢被边缘化了[3]。那么,工具价值与伦理道德价值在大学场域中发生的冲突就可想而知了。工具理性行为追求的是手段-目的的合理性,把问题本身的合理性变成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合理性,把一件事在内容上是否合理的判断,演化成了处理方式是否正确的判断,从而使行为脱离了价值的道德判断。功利主义导致道德教育对大学生价值引领的作用开始消解。而现代性危机导致道德危机在整个社会领域的不断蔓延,致使道德教育的合法性也面临深刻危机[4]。

“树德则立人,厚德则兴邦”。大学存在的本质是为了个人道德福祉的提升与人类文明的创造与永续发展[1]。大学必须捍卫其“厚德载物”的道德底线。因此,大学德育需要其教育围绕道德实践而展开。教育围绕道德实践展开的目的在于:使大学摆脱“市场运行”模式和“去道德”的现状,使习惯于功利视野和行为处事模式的师者捍卫道德底线。中国古代圣贤指明了人接受教育主要是让人成己成物,以及通过读书能够明白事理。受教者接受知识,掌握技能最终的目的是要明白道理,使自己成为一个懂理和讲理的人,即一个有教养的人,通过学习对人生道路产生一种感悟,觉察自身存在的意义。知识在为我们获得谋生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还使我们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或人文意义上的人。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就需要以修德和完善人格修養为基础。大学的道德功能旨在形塑和培养整全的人,通过道德教化把大学生在理性上独立和自立起来,在人格上独立起来,在德性上完善起来,成为一个“讲道守德”的公民,最终达到自身的成熟和自律。

三、大学德育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之目的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构建了大学德性的道义诉求。这种道义诉求就必然要求教育活动要给大学生实施道德教化。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取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马克思又进一步阐述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为未来的社会奠定现实的基础,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6]。而未来的高级社会形态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这样一种境界形态[7]。按照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构架,社会主义具有追求和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内在本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成员具有获得最大限度自由的可能。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形塑新人的本质要求。马克思认为: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而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8]。马克思强调:共产主义社会能够摆脱自我异化,让每个人皆能充分而自由地发展与实现其本身,并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身的本质。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大学终极关切与教育实践必须相统一。自由是形塑道德的依据,道德本身蕴含自由之意。“自由”体现在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状态的价值原则[9]。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通过实际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是道德实践活动。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价值诉求,要求大学之德性能够培养学生通过劳动提升体物质生产活动能力,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劳动是实现人的自觉需要,是人发挥自我潜能,以及实现人的普遍性和全面性道德的实践活动。因此,人把劳动作为展示个人才华特质的第一需要。现代大学偏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劳动塑造人的道德实践能力的价值。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要求大学培养学生进行精神生产的意识和重构人生价值,即培养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个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统一,内含自由、正义、幸福的统一[9]。大学的道义是使受教育者涵养其对待生活的各种可能的终极态度。大学的道义主张在于以道德实现价值引领,实现人的终极价值。人的终极价值一方面包括对生命认知和对幸福的追求及实现。“人生根本目的”是指人的内在价值的充分体现,人性的自由全面的发展[10]。人对生命的认知和对幸福的追求突显了“人是目的”的内在价值。生命体现了个体的存在价值,而幸福体现了个体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幸福是一种至善,体现的是终极价值。道德为人性完善提供了充分的准备,德性是人格完善的关键条件。因此,幸福只有置于道德范畴之内才能获得真正的解答。

四、大学德育实现终极关怀之应有之义

认知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大学的德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者对个体生命的敬畏和对幸福的认知。因此,大学的道德教化要使受教育者充分地参与生命认知和幸福的认知的两个核心实践活动。对生命的认知和实现幸福既是人安生立命的起点,也是终极目标。人的本质即人的生命本质,从生命价值角度上讲,生命存在为第一位,生命价值是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和起点。生命究其有限性和超越性,因此也带有哲学概念的超然性。大学生因心智的成熟和逐渐完备的知识结构,对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认知和追求幸福。重视人及其幸福的实现才能实现人的生命意义的目标。幸福是终极价值,也是总体价值,这种价值包含着不同的层次,也包含着不同的方面[11]。伦理学认为,幸福是善性,并且是最高的善,也就是至善。大学的教育旨在培养个体具有追求幸福的意愿和能力,因为追求幸福是具有普世意义的,这个目标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和不同个体之间都具有一致性[12]。幸福是对于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心理实验,是获得了对于人生具有重大意义的利益的信号。幸福意味着我们获得了所需要和欲望的重大对象,从而使我们的生存和发展达到完满[13]。幸福是一种价值性质,属最高的善,即至善,是现代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本质目标,因为只有幸福生活才可算是优质的生活。幸福有不同的形态,幸福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活状态,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11]。幸福作为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对于人生具有根本性的正向的激励作用。而意识到幸福这种终极目标的人则会更加自觉的追求幸福,保有幸福,并在认知与追求的过程中享受着幸福,获得成就感。

幸福并不仅仅是纯粹的主观感受,还应体现在实现人的自身价值,提升人的内在品性的实践活动中[10]。也就是说,只有人意识到要对人自身根本价值进行思考和探讨时,人类才开始认知和体会幸福。真正的幸福一定要与人的内在价值、德性、人性的完善相关[10],是以人性、人格的完善、丰富、发展为最终目的[10]。幸福是当代人的道德普遍原则。而当人们把幸福作为道德普遍原则,认定是所有人共同所要追求的目标的前提下,必要的道德教育则成为人追求幸福和储德养性的必要的实践活动。因此,大学德育只有不余遗力地形塑人的德性(善性),为人实现幸福提供道德资源,才能够让受教者具备认知幸福生活的道德情感和能力,把握幸福的实质。自我实现是实现的幸福道德实践活动,它是人对其内在价值不断追求和完善,体现了人的生的根本目的。“人生根本目的”是指人的内在价值的充分体现,人性的自由全面的发展[10]。符合时代特征和品质高尚的价值观为实现人的内在价值提供了精神支柱,而人的内在价值的实现和人性自由全面的发展又促使人们在不断地修正个人的价值判断,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的德性和实现对人生根本目的的追求是互为条件的。因此,大学有养成受教者追求幸福的能力之义务。

认知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为人追求幸福提供了动力。追求幸福也是认知生命和实现其价值的实践活动,二者互为手段和目的。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幸福的追求张显了“人是目的”的内在价值。生命体现了个体存在之价值和意义,而幸福体现了个体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马克思认为,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人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而人们所要实现的幸福生活就是要达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重构了整个物质生活的价值取向,实现了人的自我和谐,在自我和谐的基础上又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基础和道德情感。与此同时,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还能最有效地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重构了人的“知行合一”的内在价值取向。

大学存在之道义要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提升个人的道德福祉。与此同时,通过道德教育活动使人感受自身存在之意义,敬畏生命,切实实现其终极关切,为追求幸福的未来约定提供道德资源,为社会的和谐运转提供向上和向善的动能。

参考文献:

[1]黄俊杰.全球化时代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13,12,50,13.

[2][美]伊安·夏皮罗.政治的道德基础[M].姚建华,宋国友,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8-9,9.

[3]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上海: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48,148-149.

[4]王建华.平庸时代的道德教育[J].大学教育科学,2014(6):10-1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63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30.

[8][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6.

[9]陈芬,田梦非.个人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伦理解读[J].伦理学研究,2016(2):1-5.

[10]徐宗良.道德问题的思与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30,129,130,130,130.

[11]江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17,11.

[12]辛志勇,金盛华.大学生的价值观概念与价值观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6(2):85-92.

[13]孙英.幸福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8-19.

猜你喜欢
功利大学德育
功在自己,利及他人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至善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功利社会话功利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