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少荣
摘 要: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任务。然而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新媒体时代及多元文化思潮等带来的挑战,使一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在理想信念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弱化倾向。因此,开展各种形式的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升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认同度,成为新时期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3-0127-0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强调要重视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16年12月7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一、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实意义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在年龄结构上也趋于年轻化,70后、80后,还有部分90后青年教师逐步成为高校师资队伍的骨干力量,所以高校青年教师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直接会影响其自身发展、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以及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等方面。
(一)从高校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
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在其职业生涯发展过程当中专业水平的提升和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进步同等重要。作为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经验相对缺乏,个性较突出、压力也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高校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才能激发青年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明辨是非,坚定立场,使思想意识形态不偏离正轨,为今后工作生活和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坚实保障,认真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当中。
(二)从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角度来看
由于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加之青年教师的年龄阶段特点,更容易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其言行和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高校青年教师只有先接受意识形态教育、提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方可传播好声音、传输正能量、传递主旋律,进而成长为培育时代新人的筑梦者和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坚定守护者。
(三)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角度来看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民族文化与国家意识形态也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的严峻挑战。自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和青年教师作为探知能力与创新意识比较强的群体,也是极易受到意识形态渗透与迷惑的群体。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帮助其端正理想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确保我国高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二、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个国家之间联系的进一步增多。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产生出很多新的、多元化的意识形态,既有马克思主义的,也有非马克思主义的。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利益至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泛滥,高校青年教师容易受其影响,并且这种影响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还在不断深入。这也增加了对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难度。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高校青年教师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总体上来讲是好的。
从积极方面来看:首先,高校青年教师对政治关注度不断提升。其中包括关系国家利益的重大事件,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关系民族利益的重要事件,对台湾问题的关注,对国家“两会”等的关注度都在逐渐提升;其次,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政治价值观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基本保持一致。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同,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等。
从消极方面来看: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各种手段极力推行本国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也成为西方国家“西化”的目标。高校教师既是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群体,同时也更容易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一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出现动摇,极端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有所抬头,导致在工作中更多专注于自身发展,对于国家、社会、学校发展关心减少。一部分青年教师在课堂对于关系国家社会发展的政治问题不能给予学生正确引导,甚至把个人功利主义思想、崇洋媚外的思想传达给学生,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更不利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究其原因,一部分高校青年教师政治敏感度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不强,与高校对教师的业绩考核标准有一定关系。当前国内高校将教学科研指标作为对教师绩效考核的主要标准,在评奖、论文、教学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却忽略了青年教师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现有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多以专题讲座、党员集中学习为主,内容宏观枯燥,针对性不强,相应的考核机制不完善,导致学习培训的效果不明显,甚至有一部分青年教师出现反感情緒。
三、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教育的提升路径
(一) 新时期高校应该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从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载体上入手,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1.从教育方法上来讲,采取“理论灌输法”和“实践教育法”相结合的模式。要通过理论教育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传输给青年教师,即使不能全部掌握,准确理解,但是随着工作经历的丰富、知识的增长,长期的耳濡目染积累起来的理论,也会在实践中逐渐被理解、深化。具体来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等是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生动课堂。同时,搭建高校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基地,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2.从教育内容上来讲,让青年教师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举办青年教师“时事讲堂”,对于社会热点事件,多角度展开深入分析,使广大青年教师在关系国家利益的大是大非面前能够正确站位,明确立场。开展青年教师社会调研,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国情民情等等,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形成青年教师学习实践的长效机制。
3.从教育载体上来讲,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受众多、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尤其受到年轻人的欢迎。所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必须针对高校青年教师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的特点,积极进行新媒体的开发和利用,进一步丰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增添新的教育手段、更新教育内容,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更贴近青年教师群体。例如,要利用新媒体的便捷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开发相应的新闻、学习、娱乐、答题平台,让青年教师更便捷地利用零散时间随时随地学习。
(二)提升高校青年教师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学校作为教育主体,要及时回应青年教师的合理价值诉求,增强人文关怀。教育的根本就是要以人为本,在重视理论宣讲的同时也要注重情感的表达,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的人文关怀,帮助青年教师去分析、解决他们所关心的现实问题。各个高校要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发挥各二级学院和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深入了解广大青年教师的具体情况,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压力,力求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融入大道理,帮助青年教师解决思想上存在的困惑,避免居高临下的说教。
2.了解青年教师对主流意识形态认识的现状,尊重个性差异,有针对性施教。高校青年教师有不同学科背景,一般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意识形态素养较高,文科背景的教师由于前期受教育过程中积累,对于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接受程度也要高于理工科教师,所以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也不能一概而论,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同时结合专业背景,选择更好的教育方式。
3.建立双向互动的良性关系。高校只有培育与青年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才能形成与青年教师之间的默契,增强青年教师对学校的信任感,积极投身到高校的发展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学习的主动性。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带有盲目性、焦虑感,学校领导与同事要通过与青年教师的有效沟通,让青年教师感到自己受到重视和信任,及时找到方向,更快进入工作角色,这样可以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增强青年教师的归属感,从而使青年教师增强对组织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宋吉玲.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16(1).
[3]冯刚.新形势下意识形态相关问题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4]习近平.胸怀大局 把握大势 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6]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