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存在的困境与对策

2020-09-22 09:52李强黄育强
学理论·下 2020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对策

李强 黄育强

摘 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是由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大学生自发形成的学生社团组织,是大学生学习、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是加强、改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有效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堂外实现理论内化与实践外化的有效途径,是高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抓手。发挥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的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要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要充分重视和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医学类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对策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3-0122-03

早在2005年,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就联合发文支持学生社团发展,并明确表示要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2016年,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在联合印发的《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又明确要求:“着眼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改革创新思想引领的工作目标、内容和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并论述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性。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是加强、改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堂后实现理论内化与实践外化的有效途径,是高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载体。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培育。发挥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的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要充分重视和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的缘起与发展

1920年3月31日,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的倡导下,邓中夏、黄日葵、高君宇等十几个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北京最先成立了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社会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是中国最早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团体。1921年11月17日,《北京大学日刊》刊登启事,公开了这个组织。虽然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组织和成员并不全是北京大学师生,但是倡导人李大钊时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这是国内高校最早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全国各地广泛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型组织,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传播迎来了勃勃发展的春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大学的组建,综合性大学基本上都自发组建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性学生自治组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高考,我国高校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社团发展乘势而上也越来越趋向于成熟,从单一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到以学习、宣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多头并进的学生自治组织,是高校社团中组织框架健全、文化底蕴深厚、紧贴时代脉搏的社团。其主要社团表现形式有:一是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党的学说的社团;二是研究中国共产党领袖、早期领导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人物思想的社团;三是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社团;四是研究国际共产主义工人运动和“毛主义”的社团;五是研究国际重大政治事件、热点和焦点问题等国际政治的社团;六是研究中国发展大势、中国道路和模式的社团。党的十九大以后,绝大多数高校还专门成立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社团,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习会等。总的来说,这些社团不同于常规的课堂教学,把更多优秀的具有家国情怀的大学生凝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型社团中来,通过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元化平台,平等切磋和交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命担当和新时代大学生风采。

1920年到2019年的近百年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始终伴随着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历史进程,可谓是产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兴盛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时期,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的发展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全部历史进程,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的发展史。

二、医学类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存在的困境

医学类高职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是伴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成长壮大渐渐建立起来的,乘着职业教育发展的东风,基本上每个省份都有医学类高职院校。为适应校园文化开展,医学类高职院校相继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凝聚了一大批对政治理论学习具有深厚情感的大学生,逐渐发展成为学校理论学习和宣传的重要基地。但是,由于医学类院校的办学和专业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不可避免地遇到制约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一)医学类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不平衡发展现象严重

目前全国医学类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成立了名称不同、表现形式大同小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型社团,这些社团基本上都是接受校团委的领导,部分院校的二级学院特别是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也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一直具有官方的荣耀光环,也正是因为这样,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一是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社团在院校间存在发展差异。发展较好的老牌医学类高职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发展较为成熟,而一些由中职学校升格的新兴医学类高职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则发展较为薄弱。二是高校社团通常是以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以自愿原则成立的自发性群众组织,各大高校的社团快速发展,可谓是“百团大战”。但是与一些泛娱乐化的文体社团相比,大学生对政治学习相对比较冷漠,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社团的大学生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人数较少。

(二)医学类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社员理论水平参差不齐,社团指导教师配备不足

从社员构成来说,目前我国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录取的方式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一是通过夏季高考统一录取;二是通过春季高考统一录取;三是高职院校设定条件自主选拔;四是五年一贯制、学业考、3+2分段制;五是向社会在职人员定向录取等。录取形式的多元化,直接决定了生源的多样化,也就决定了学生在理论素养水平、知识构成、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注意力、自学能力等方面与本科生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医学类高职院校不同于综合性高职院校,办学特色鲜明,办学专业比较集中,而课程学习任务繁重、在校时间短、实习时间较长等因素制约了社团的长期发展。

从社团指导教师配备来说,为了加强社团的管理与指导、提高社团活动的有效性,校团委作为高职院校社团的主管部门都会给社团配备1—2名指导教师,但是医学类高职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普遍缺乏专业指导教师。尽管校团委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配备了指导教师,但是部分教师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出身,也未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自身的专业可持续发展不足。有的指导教师尽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出身,也从事相关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但是个人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甚至管理任务,在社团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在评定职称、工作量计算、年度考核等方面不一定能成正比,全凭个人的高度责任感和自觉性义务为社团服务,大大降低了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三)医学类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发展机制不健全,发展后劲不足

科学的管理制度是社团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从目前医学类高职院校社团发展现状来看,医学类高职院校所有社团的主管部门基本上都是校团委,校团委还成立了社团联合会来专门管理学生社团。虽然成立了相关的管理机构,但是社团联合会的主要负责人和成员全部都是学生,实际上是一种朋辈上的交流关系,甚至有些高职院校校团委的负责人或者干部缺乏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用管理普通文体社团的管理方法简单粗暴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挤压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的生存发展空间,社团管理缺乏科学高效系统的管理制度,存在着运行机制上的缺陷。正因如此,医学类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的发展遇到以下困难:一是活动经费主要来自于社员缴纳的会费或是社员申报的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经费,活动经费缺口较大;二是活动场地无法保障,策划好的活动难以开展,特别是外出的社会实践活动遇到的障碍比较多;三是由于前两方面的原因,直接导致社团的活动主要表现为简单化一的讨论交流、专题讲座等校内活动,活动的整体层次不高,形式单一,吸引力不强。

三、医学类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优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五四运动前后,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摇篮。”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过去五年的工作做了全面的总结,得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重要的结论。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明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的根本目标。发展好医学类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站位、提升综合素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和优秀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设好医学类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也是高校党委相关职能部门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组织好医学类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必须从几个方面着手,各部门紧密协调,通力合作,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一)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发展机制

机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健康有序发展的最根本保障。首先要建立长效的经费保障机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费保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开展一切活动的基本前提。学校党委组织部、宣传部、校团委等职能部门要划拨专项活动经费,改变过去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靠微薄的会费维持生计的窘境,出台专项经费使用办法及社团优秀成果项目奖励激励制度,做好专款专用。其次要建立稳定长效的社员发展机制。探索尝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作为在校学生学习、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常设组织,重点发展班长、团支书、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学联学生干部等学生骨干为社员,在评优评先、发展党员时优先考虑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的优秀社员,解决社员吸收困难问题。最后要提供固定的活动阵地。活动阵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进行活动的物理空间和载体,保障日常学习交流活动的场地,社团通过对活动阵地的美化,一方面能增强社团的自豪感,另一方面也能增强社团的凝聚力。

(二)择优选配指导教师,丰富活动内容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指导教师是提高社团整体水平的关键。2015年7月27日,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明确要求“实施卓越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学生理论骨干培养。各地各高校要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担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专家。举办理论学习夏令营,开展‘理论之星评选活动,鼓励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加强对学生理论社团的引导,每个理论社团配备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指导老师。”这就为医学类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指导教师选聘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指导教师的选聘上,就务必要选聘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爱岗敬业、具有奉献精神的专业功底扎实有仁爱之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社团的发展定航。此外,还要不断丰富社团活动的内涵,在打造好社团的精品品牌常设活动项目,巩固学习交流会、理论宣讲、专题调研等传统活动的同时,要深入了解国情,充分利用大数据和新媒体,申报国家、省、市牵头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积极挖掘和开发贴近新时代国情、贴近新时代青年心理和行为习惯的新的活动内容和载体,不断吸引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在日常活动的开展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提高青年的政治素养,努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的校内外影响力。

(三)搭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平台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上有高度的共融性,都是以学习、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等为主要内容;在教育目标上也高度趋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由学校组织大学生线上进行理论学习的主阵地和主战场,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是大学生自发组织线下进行理论学习的“第二课堂”,两者组织方式不同,有利于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也可以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一支“骑兵劲旅”。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成员来自不同院系、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这一现实情况,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主管部门充分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创新教学形式,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环节,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积极探索“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实现理论内化与实践外化的功能互补,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把马克思主義理论社团打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一支“骑兵劲旅”。

参考文献:

[1]陈建香,王强,樊泽民,王宇航.学生理论社团: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奇兵劲旅”[J].北京教育(德育),2009(3):20-22.

[2]王传利.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J].思想教育研究,2018(10):120-124.

[3]李强.习近平卫生健康思想微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21):269-270,304.

[4]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DB/OL].(2015-08-11)[2019-10-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