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儿童组织探析

2020-09-22 09:52王逸凡张玮
学理论·下 2020年9期
关键词:青联

王逸凡 张玮

摘 要:抗战时期,晋西北的儿童先后被牺盟会、战动总会以及青年救国联合会动员起来,在各村、区、县建立起儿童组织,将处于灾难与痛苦中的儿童们紧密地团结起来,在实践的锻炼中对他们进行文化与政治教育,改善了农村中儿童的生活,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儿童运动一方面推动了青年运动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武装斗争、后方服务、抗日民主政府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在组织的过程中,存在着没有团结全体儿童、缺乏计划、工作不民主等问题,但是对我们今天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仍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儿童组织;青年运动;青联

中图分类号:K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9-0085-02

青少年是社会中最活跃、最易接受新事物、最富有创造性的群体。他们是革命的后备力量,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工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1935年,为适应国内外反法西斯斗争形势的发展,以张闻天为代表的党团负责人决定将共青团改造为吸收广大革命青年的群众团体。随后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作为全国现有青年组织的最高领导机关应运而生,毛泽东在会上号召“青年要与成年、幼年、老年一道结成一个几万万人的大团体。”[1]阎锡山在接受西北战地服务团访问时曾提到“中国的社会是一种绅士的社会,人民是被压制着不能发挥他们救国的力量。”[2]然而,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党的动员下觉醒的晋西北的儿童们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失语”状态,各级儿童组织纷纷建立起来。

一、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儿童组织建立的社会背景

晋西北是支持华北抗战的重要的战略根据地,是保卫中共中央所在地的屏障,以山地丘陵居多,地瘠民贫,相隔几十里的村庄都要爬三四座大山,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这一地区的青少年一直以来都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他们的劳动地位很重要,经济和社会地位却很低。日军入侵晋西北后大肆烧杀抢掠,无数儿童或被日寇疯狂虐杀,或失去父母、房子被烧,从此无家可归。敌伪还大量抓捕青年和儿童开展奴化教育、不断指派他们打探情报、向根据地投毒等,以实现其“以华制华”的阴谋。加上1940—1943年严重的旱灾、蝗灾和传染性疾病的影响,稚嫩的儿童们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灾难和痛苦。在党的领导下,牺盟会、战动总会积极开展群众动员,数万热血青年、妇女投身到革命的队伍当中,各级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自卫队等群众团体广泛建立起来。随着晋西北的群众运动蓬勃发展,农村中儿童的数量已远超青年,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指导下,发动农村中的广大儿童,建立统一的儿童组织逐渐被提上了日程。

二、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儿童组织的发展历程

1.萌芽时期(1937.7至1939.2)

全面抗战爆发到晋西北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晋西北青联)的成立,是儿童组织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党领导下的儿童工作仅在个别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展起来,开创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儿童工作的先河。具有山西统一战线性质的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战动总会),承担了组织动员儿童的伟大使命。在其组织简章当中就提道:“未满16岁之儿童,编为儿童自卫队,支队部之下附设儿童部指导之。”[3]经过广泛的宣传动员,战动总会将7~16岁自愿参加的儿童,组织成抗日救亡儿童团,以养成抗日救亡精神为宗旨;每周举行一次团员大会进行组织生活,并派出指导员和政治主任指导工作。在其统一领导下,“兴县是晋西北民运工作较好的地方,截至1938年6月,共有儿童团成员8 847人,在儿童干部的模范带领下,他们经常练习打游击,热烈地召开小组会;岢岚县的儿童团是由几个儿童干部和民族革命小学的儿童组织起来,最初只有80个团员,由于在实践中探索出利用臂章发动儿童的规律,孩子们觉得戴上臂章十分光荣,自己的责任也很重大,于是纷纷加入儿童团,短期内发展到140余人。”[3]

2.探索时期(1939.2至1940.8)

晋西北青联的成立到晋西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晋西青联)的成立是儿童组织的探索与发展时期。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各地群众工作在新形势的鼓舞下迅速发展,儿童组织开始在各县先后成立,儿童工作普遍得以开展。晋西北青联的成立标志着晋西北的青年工作有了统一的领导组织,党在群众工作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之前由妇女领导儿童的模式不适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根据地儿童运动的发展,且这一群体在性格上与青年更相近,二者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于是决定由青救会负责儿童团的工作,但在区以下仍保留其独立性,体现出儿童组织依赖性与独立性相结合的特征。一方面由于这一群体年幼单纯,容易被敌伪势力利用,这必须依赖于其他群众组织来制定工作计划、集中统一领导;同时为了避免青年与儿童在特殊利益上的差异、压制其积极性与自动性的弊端,下级儿童团被赋予了一定的独立性,可根据当地特点开展具体工作。但晋西北的儿童组织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组织名称不统一,有儿童团、儿救会、儿童队、妇女儿童队、儿童剧团等,吸收成员时存在着忽视女儿童的现象。

3.成熟时期(1940.8至1945.8)

1940年2月,晋西北、晋西南两个区党委合并为中共晋西区委员会。同年8月,党将大量从晋西南转移过来的青年干部充实到晋西北青联当中,并对其机构做了一些调整与优化,将名称改为晋西青联,其内部设立儿童部专门负责青年儿童工作。晋西青联将各地分散的儿童组织很快统一起来。据1941年上半年统计,当时晋西北一半以上的儿童被组织起来,儿童团员已超过五万。在组织纪律上多数实行军事化的管理,这一时期“开始采用团、营、连、排的编制,区级儿童组织确定為儿童团、行政村设立儿童营、自然村为儿童连(或排),下级以班为单位,县级以上青联设立儿童科,负责领导全县的儿童工作,儿童团是村、区青联的组成部分之一。”[4]此后儿童组织走向成熟,与青年组织一同成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先锋力量。

三、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儿童组织的社会活动

1.站岗放哨

儿童们在锄奸工作中认真负责、不畏强权,他们站岗放哨的身影出现在根据地各个路口,随处可见儿童们两三个人一起,手拿一把大刀或一枝红缨枪,雄赳赳气昂昂地站在那里,见人就要看路条,遇到没有路条的人便马上集合一群孩子逮到村公所去,从而有力地维护了当地的治安。据报道,“岚县道坡村的王珍在站岗时遇到从敌占区来的舅舅没有路条,拉到村公所审问发现其经常为敌人打探消息,经过教育改造,他经常给我们通消息。”[4]除抓汉奸外,“静乐区儿童团抓了21个逃兵、还抓过烟灯63次。”[5]

2.积极参加社会生产

晋西事变后,根据地社会秩序处于暂时混乱不堪的状态,加之日军多次大规模的“扫荡”与“蚕食”,生产事业遭遇前所未有的打击。党深刻地认识到没有生产建设的保证来持久地支援抗战,取得革命胜利是不可能的。1939年2月2日,毛泽东在中共延安召开的生产动员大会上提出了“自己动手”的口号,随后各抗日根据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生产运动。儿童们也不甘示弱,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投入到生产热潮当中。他们努力开荒耕种、植树造林、建立儿童花园、儿童合作社。各小学校纷纷建立生产队,将教学、战斗、生产紧密结合,儿童们将在学校学到的农业知识回家教给街坊邻居,受到群众的高度赞扬。此外,为了解决根据地夏锄中草帽困难的问题,儿童干部还集中学习编草帽,回村里教给其他人。不论是纺织、春耕秋收,还是慰劳抗属,儿童组织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推动和保障村选

反顽斗争胜利后,健全村级政权成为晋西北三大中心工作的第一项。儿童们以其独特的亲和力,为村选工作的宣传动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首先分成小组,挨门挨户地进行宣传,他们敲着锣打着鼓,扭着秧歌跳着舞,到处宣传着选好村主任的重要意义。他们说“我们没有参加选举的权利,但是有宣传教育的权利。”[4]为了保证村选的顺利进行,儿童们号召村民积极登记,开会时负责给村民家放牛。村选运动的普遍开展,使一向被封建遗毒禁锢下的晋西北到处洋溢着民主与自由的气息,使千百年来受家庭束缚的妇女们破天荒地参与到政治建设当中,越来越多的妇女脱离家庭的束缚开始参与政治,这是根据地有史以来的伟大创举。

4.开展国民教育的小助手

在各级党组织和晋西青联的帮助下,小学校的儿童团成为学校的主要助手,他们协助学校进行教务管理与抗战服务、与打骂儿童和买卖儿童的行为做斗争、动员校外儿童积极入学。在冬学运动中,儿童们不光积极上冬学,还分成冬学宣传队,深入农村宣传冬学的好处,动员妇女、成年和不上学的儿童入冬学,他们在村子的路口设立“识字牌”,出去的时候教给村民字,回来时候再检查,成为村里公认的“小先生”。

总之,晋西北的儿童组织纪律严格、工作积极,同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工会一起,成为党领导下的五大群众团体;将“绅士的山西”转变为“人民的山西”,使儿童成为革命中不可或缺的先锋力量。有志不在年高,儿童也是革命者。他们以幼小的身躯投身于抗日救国的革命事业中,通过唱歌、演剧、贴标语、散发传单等形式揭露日寇暴行、宣传各地战况、号召人民团结起来抵御侵略者,是活跃在晋西北的“小战士”。革命儿童在救亡宣传、春耕秋收、社会教育、民主政府建设的进程中发挥了先锋的作用,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儿童英雄。这必将成为当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素材。

参考文献:

[1]罗存康.少年儿童与抗日战争[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5:22.

[2]邬契尔.晋西人民是怎样动员起来的[J].七月,1938(8):249.

[3]共青團山西省委,山西省档案馆.山西青年运动历史资料(晋绥革命根据地分册)第一辑[M].太原:共青团山西省委,山西省档案馆,1986:133,18.

[4]共青团山西省委,山西省档案馆.山西青年运动历史资料(晋绥革命根据地分册)第二辑[M].太原:共青团山西省委,山西省档案馆,1986:325,330,311.

[5]一年来晋西北儿童的工作[N].抗战日报,1941-04-02(4).

收稿日期:2020-03-10

基金项目:山西省2019年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硕士组)“晋绥抗日根据地青年运动研究”的成果之一(2019SY191)

作者简介:王逸凡(1995-),女,山西大同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张玮(1968-),女,山西临汾人,教授,博士,从事中共党史研究。

猜你喜欢
青联
端端 参加青联会议
济南青联举行“青联委员助力千家脱贫行动之青联伴成长”活动
九江市青联七届三次常委(扩大)会议召开
浙江省青联十届七次常委会召开
四川共青团、青联组织全力以赴抗震救灾
北京丰台青联举行2017年度助学金捐赠仪式
云南省青联十届五次常委(扩大)会议召开
黑龙江青联助力脱贫攻坚启航行动
湖北省青联十二届六次常委会议暨青联改革培训推进会举行
一朝青联人 一世青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