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人工厂的全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方式得到了广泛的推崇,工厂的“无人化”、高利润的特征使得人们对工厂价值来源问题产生争议,同时也有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提出质疑,从分析无人工厂的价值来源出发,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在解释无人工厂的相关问题时依然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劳动依然是工厂创造价值的源泉,并且在工厂无人化的驱使下,资本家的剥削本质并没有消失。
关键词:无人工厂;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9-0026-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在生产领域的应用,生产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计算机技术和智能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使得一些工厂逐步走上“机械化”“全自动化”的道路,甚至出现了“无人工厂”,在没有大量工人参与生产情况下,也能够创造出比传统工厂更高的价值,这在表面上同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相悖,这种高额价值的来源也成为争论的焦点。从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视角分析无人工厂,为我们解释相关问题提供了合理性和科学性。
一、无人工厂及其相关问题
无人工厂的出现一方面带来了更现代化、更高效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首先,对无人工厂所创造的巨大价值来源的追问。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认为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可以創造出高于自身价值的价值,这种高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工厂创造的巨大价值和巨额利润的获得来自剩余价值的积累,归根结底来自蕴含在产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无人工厂的“无人化”或者说“近无人化”的特征表明工厂内并不需要工人的直接劳动依然可以生产商品,并且无人工厂能够创造出比工人直接劳动的传统型工厂更高的利润,这种情况从表面上看同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相悖,甚至有人以无人工厂为例,试图颠覆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论,并且提出剩余价值论已无法解释当今时代的某些经济现象,因此无人工厂创造价值的来源问题成为讨论的焦点。其次,无人工厂内是否存在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剥削问题。马克思认为“工人这种超出补偿工资所必要的时间以外的剩余劳动,便是剩余价值的、利润的源泉,是资本不断继续扩大的源泉。”[1]73也就是说资本家财富的积累、利润的产生和提高均来自对工人无酬劳动的剥削,即资本家在生产中对劳动者剩余价值的掠夺,并且认为资本家处于追逐高额利润的目的会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加深这种剥削。但是无人工厂在生产中并没有采用工人,即人的“活劳动”,结合第一个问题,即可追问,在无人工厂的创造价值的来源是人的劳动这一说法存在争议的前提下,在无人工厂中是否存在对工人的剥削也成为讨论的热点。
二、劳动依然是无人工厂价值的来源
(一)机器设备的运行与人工劳动的区别
马克思将劳动作为创造财富的唯一源泉,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在无人工厂中虽然采用机器取代大量的人工劳动,但并不能就此说机器的运作同人的劳动一样,二者存在本质区别。首先,劳动是人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的劳动首先具有主动性,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途径。人在劳动中能够发现并遵循某种规律进行有目的的创造,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其次,人的劳动具有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也决定了人的劳动难以用其他科技复制或者替代。反观无人工厂内的机器的运作并不具备以上人的劳动所拥有的特征。机器设备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人创造出来的,机器的运行也只是按照既定的设计和程序进行,因此并不具有主动性,机器更像是人类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方便生产而创造出来的劳动工具,它是人类的实践能力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但并不能等同于也不可能取代人类的劳动。即使是拥有“学习”功能的人工智能,目前依然存在技术上的争议,并不能模拟甚至超越人的思维范围和思维能力。
(二)预付可变资本
马克思将资本家的资本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部分,由于并没有产生任何价值量的变化,称之为不变资本(C),将用于雇佣劳动力的部分,由于劳动的特殊属性使得价值量增加,称之为可变资本(V),将超出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量称之为剩余价值(M),即在传统型工厂内的产品的总体价值(W)应该表达为W=C+V+M,无人工厂中的机器设备与工人的劳动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二者无法等同,在生产过程中仅仅是作为一种生产工具参与到生产活动中,只是将产品自身的价值分批次地转让到产品中去,并没产生价值量上的增减变化,因此应该将其归结为不变资本的范畴,但由于无人工厂的特殊性,如果简单地将机器设备归结为不变资本,就会导致无人工厂内的资本构成仅存在不变资本,那么可以将无人工厂生产商品的价值构成写作W=购买机器设备的资本C+购买其他生产资料的资本C2,这与无人工厂能够创造巨大的价值本身存在矛盾,无法解释剩余价值的产生,因此在无人工厂中必然内在地蕴含着可变资本。已知机器设备自身的生产同样是一条完整的生产链条,在此生产过程中同样需要生产资料(C)以及科学家和工人的脑力和体力的劳动(V),同样也会由此产生剩余价值(M),因此可将机器设备本身的价值(W)表述为W=C+V+M。则可以将资本家在无人工厂生产商品的价值写作W=W+C2=C+V+M+C2,这项公式表明资本家在购买机器设备时同样也相当于购买了生产这些机器设备的科学家和工人的劳动,这也表明无人工厂中不仅仅存在不变资本,同样也存在可变资本,并且这种可变资本暗含在不变资本之中,无人工厂的资本家相当于在购买机器时预付了一定的可变资本,这一部分的预付可变资本附着在作为生产工具的机器设备之上,成为之后无人工厂生产的剩余价值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在生产中劳动力作为可变资本出现,同样适用于解释无人工厂的价值来源问题,即使在生产中不存在直接的人工劳动,但在购买生产工具时已经预付了可变资本,相当于间接性地购买了他人的劳动。在当今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盛行的情况下,作为生产工具的机器设备更多地被创造和应用是一种趋势,在研究经济活动的价值时,也不应该机械化地理解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尤其是现代的生产工具在不依赖工人的直接操作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创造出巨大的价值,不能单纯地将其归为不变资本,而应该看到蕴含在机器背后的人的劳动,这种劳动甚至大多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应该看到资本家购买机器时预付的可变资本。
三、无人工厂中体现着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
(一)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增加
剩余价值理论的另一大贡献在于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以及资本家获取利润的真正来源,剩余价值实际上就是由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产生,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任何工厂的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实际上都代表着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在无人工厂中,尽管生产过程中用到的直接劳动极少,但根据上文的分析,无人工厂的价值来源于隐藏在机器设备背后的间接劳动,依然没有摆脱劳动本身而实现价值创造,因此,即使无人工厂减少了资本家对劳动者的直接剥削,也可以理解为是无人工厂内存在对设计和生产机器设备的工程师及工人的间接剥削,即存在对上一级生产环节的劳动工人的剥削,并没有改变资本家的剥削本质。不仅如此,无人工厂甚至可以产生“指数级利润”,给资本家带来了比一般工厂更高的价值,这意味着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剥削也更为严重。
(二)对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的劳工结构发生变化。历史上的每一次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新型劳动工具的出现,由此带来的生产方式发生的颠覆性变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工具可以代替人工进行部分劳动,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将人们从重复、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最初,生产工具只是可以代替人类做简单的、重复性的生产程序,或者是一些带有危险性、人类自身无法完成的劳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更新换代,尤其是人工智能在生产领域的应用,生产工具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大量智能机器人和流水线式的生产车间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取代人的劳动,这在一方面意味着生产过程中不需要大量的工人劳动,依然可以满足社会对生产力的要求。在这种生产效率依靠科学技术快速提高的背景下,生产相同数量的产品所需要的工人也越来越少,并且马克思认为“这种使工人过剩的现象,甚至比资本的增加更要快得多。”[1]73大量相对过剩的工人形成的庞大产业后备军,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日趋残酷和激烈,劳动者被迫降低工酬也使得生活日益贫困。另一方面,生产工具更为全面和智能地为生产服务并不意味着生产过程可以完全离开人类的劳动,劳动生產对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者需求量减少的同时,对拥有高新技术和管理才能,从事复杂脑力劳动的劳动者的需求量大幅增加,社会生产的革新促使劳工结构发生变化,对工人的个人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无人工厂表面“无人化”的表象下,是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投入到技术的研发过程。总体上来说无人工厂在给工人体力减负的同时也促使工人进行更多、更复杂的劳动形式,并且这种劳动形式的变化可以为工厂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资本家的剥削也应该从参与到全社会生产的劳动者中去考虑,在各个生产部分的生产更加精细化、专业化、组织化的背景下,资本家获取的剩余价值来源于整个社会的生产活动,对工人的剥削也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工厂内或者某一个行业内,而是扩展到了社会生产领域,并且随着生产的全球化有向全球化扩展的趋势。因此,无人工厂的出现不仅不代表资本对工人劳动者剥削的消失,相反,意味着资本家剥削范围和能力的扩大,从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视角分析无人工厂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为清楚地了解工厂内高额价值的来源,以及资本家对工人剥削加深的事实。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收稿日期:2020-02-24
作者简介:周钰良(1997-),女,河南濮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