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
摘 要: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占据主流地位的国际关系学说不同,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以其严谨的逻辑结构与科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在理论界中独树一帜。但目前学术界对其研究并不充分,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形成的根基。探讨其理论逻辑建构、科学性、现实意义,可以为认识国际关系与国际交往的本质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对研究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与中国外交的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能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理论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世界历史;中国外交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3-0023-03
马克思主义一直是我国最根本、最重要的指导思想,也是人文社科领域不可或缺的指导思想。21世纪以来,世界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都随全球化而产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国家与国家间的关系也随之迎来重大调整与变化,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学术界,国际关系的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且必需的课题。然而,在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领域中,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其发展日益趋于成熟,而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甚至关于是否存在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仍存在争议。关于国际社会、国家、民族等一系列围绕国际关系和国家间关系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其大量著作中都论述过,在《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体现得尤为突出。通过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可以进一步系统完整地丰富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并对中国外交的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关系思想具有其独特的建构逻辑和方法论,其采用的是以宏观视角下世界历史和国际政治经济的变化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进一步研究国家间的博弈及国家力量上的纵横对比,在此基础上,深刻揭示了国际体系发展演变的规律,为认识国际关系的本质及其特征提供了更广阔的理论视野和理论框架。
(一)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核心理论逻辑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专门写过关于国际关系的著作,但在其《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中都明确论述过民族、国家、国家间关系。《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道:“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1]虽然在这段话中,马克思恩格斯采用的是“民族”一词,但从马克思恩格斯其他许多著作中,可以发现,“民族”与“国家”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经常是放在一起使用的,并不是独立分割的两个概念,而是表达相近的概念。在《共产党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曾就“大工业”时代所创造的无产阶级没有民族性和“工人没有祖国”等多次提到了民族,追溯历史,“民族”这一概念的出现确实比“国家”要早很多年,在这里,可以将“民族”理解成“国家”,其概念并不自相矛盾。在《十八世纪外交内幕史》中,马克思将18世纪的英俄关系抽丝剥茧,通过横向对比当时的世界历史大环境和纵向对比时间视野下欧洲发展史,基于大量历史文献材料和经典案例,深刻揭示了英俄政治交往的本质,“这些资料有关彼得一世和查理十二之间的斗争和英国在这一出戏中所扮演的决定性角色。当时托利党人和辉格党人在对外政策上的不同之处只不过是前者把自己出卖给法国,后者把自己出卖给俄国。”[2]
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核心理论逻辑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即生产方式决定了国际关系及其变化。国家间的交往不仅取决于其外部的经济发展实力,更取决于其内部的生产方式。
(二)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理论建构逻辑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采用了宏观视野进行理论构建,以世界历史的变迁为网,以国家间政治经济的博弈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为线,以无产阶级利益与人类的解放为支架,三者相互构建出了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理论建构逻辑。
1.世界历史的变迁与国际关系
世界历史的出现,就意味着国际社会的形成[3]。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程度相对应的必然是世界历史的形成。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多变且外向的系统,对外界事物的探索是一个必然的时间和实践过程,地理大发现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也是国际社会得以形成的基础条件。但这只是外在因素,资本才是推动国际社会形成的根本内在动力因素,从而大工业与世界市场应运而生,构成了国际社会形成所需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也从“分工—工场手工业的产业—殖民地的开拓”这一线索论证过世界市场的诞生,“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
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一切资本的扩张都奠定了世界历史与世界交往的形成,国家间的关系和国际关系也随之演变。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深刻揭示了资本的逻辑和资本主义的本质,这与其论述国际关系之间有十分重要的关联性,生产方式决定国际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核心理论逻辑,而当时,世界历史上的主角是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世界历史的变迁与国际关系的演变不能忽视的焦点。
2.国际政治经济博弈与国际秩序
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理论建构紧密联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过:“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4]恩格斯曾提到“一种历史因素一旦被其他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原因造成了,它也就起作用,就能够对它的环境,甚至对产生它的原因发生反作用。”[5]充分说明了政治与经济间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国内经济的发展需求决定了国内政治的形式,国内政治经济的变化也会影响国际政治经济的变化,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两者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的进一步殖民扩张和资本积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逐步形成并进一步发展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既是各国内部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需求,也是国际间政治经济博弈形成的局面。这一过程中,一种新的国际秩序也应运而生,但国际秩序并不是平稳的,冲突与动荡是其普遍特色。通过研究国际关系在资本主义逻辑规制下的具体表现,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与弊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鼓舞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开展运动,鼓舞落后国家的独立解放运动。
3.逻辑原点与终极目标
无产阶级的利益与全人类的解放毫无疑问是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理论逻辑原点和终极目标。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1]有学者认为,道德和正义是马克思处理和解决国际关系的基本伦理准则。马克思给国际社会的应然性存在提出了重要的基本准则,即必须恪守尊重民族生存和主权平等、尊重正义与良知[6]。
二、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虽然仍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但其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形成。因此,必须明确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科学性,才能进而肯定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科学性。其科学性主要是从价值观与方法论上体现的。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价值观已经明确,即无产阶级的利益与全人类的解放。恩格斯说:“生产力发展到了这种程度,以致生产力所依赖的社会制度变成了生产力不能忍受的桎梏;唯一可能的出路,就是实行社会革命,把社会生产力从过时的社会制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把真正的生产者、广大人民群众从雇佣奴役状况中解放出来。”[7]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随着资本的不断累积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是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容纳的。因此,资本主义社会在面临继续发展的问题时,无产阶级的解放是其不可回避的唯一解决办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8]。
马克思恩格斯对国际关系的论述和研究都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之上的。世界历史的形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形成的前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从无产阶级所处的历史地位揭示了无产阶级超越民族性的阶级特征,从而证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国际主义性[9]。
三、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交往日益密切,国际社会的关系也随之日益复杂,如何运用经典的马克思恩格斯国际關系的思想方法深入理解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对于中国对外交往具有怎样的启发和指导意义[10]。在当前学术界中,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的研究较少,即使在21世纪新时代的今天,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仍对于我们理解国际社会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交往实践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构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话语体系
詹姆斯·多尔蒂和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在《争论中的国际关系》中叙述过关于西方国际关系学说中的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现实主义理论强调权力是政治行为的主要动力,但却未能提供一个可接受的关于权力的定义”[11]。“由于强调结构,新现实主义忽略了权力的社会基础和社会制约”[11]。从其叙述的局限性可以看到,西方国际学说的理论中,有些过于局限于体系当中,而忽略了国家政治经济变化最根本的需求。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相对于一直占据主流地位的西方国际关系学说,处于边缘形势,国外学者对其研究并不多。因此,构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话语体系是迫切的。
历史性是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一个鲜明特征,这也是西方国际关系学说一直忽略的。主流国际关系学说近年来呈低谷趋势,说到底,西方国际关系学说还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非历史性的倾向很明显,但国际环境、国际形势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构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体系有利于扩充国际关系学说的视野,丰富国际关系学说。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以其世界历史的研究视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对国际关系本质的深刻认识,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亮点。构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话语体系不仅有利于丰富和拓展国际关系学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的利益和全人类的解放。
(二)打造中国特色外交理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12]当前世界形势复杂多变,一方面我国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国内国外的发展仍存在许多不足;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矛盾仍是尖锐的,但由于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尚未充分发展和近年来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战略等调整,资本主义仍呈现出一定的生命力。在当前条件并不充分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应当认清当前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形势,在对外交往中需要积极主动地同西方国家建立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主动融入国际社会大环境,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对于打造中国特色外交理论是不可或缺的,也是最重要的根基。
以马克思的问题意识和时代意识为导向,增强阐释当今时代本质和发展趋势的理论效力;以马克思的反思态度和批判逻辑为参照,建构当代国际关系批判理论;以马克思的理论建构逻辑和正义原则为指南,探索新时期国际秩序的伦理法则[6]。打造中国特色外交理论。
(三)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对外交往实践
马克思的时代观和国际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中最鲜明的两个特色价值观,贯穿其思想的始终。从时代观上来看,当今世界国际关系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变化。不仅是国家间关系与国际关系多变,各国国内开展的最多的也是改革求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13]基于这样的理念,中国已经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四个全面”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14],同时兼顾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
从国际观上来看,全球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中国对外交往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成就,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形成的根基,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应当进一步深入研究,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中国化的发展和理论创新,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外交取得更多的成就。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68,16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
[3]李爱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7-67.
[4]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8.
[6]姜安.马克思的国际观及其当代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2017(11):4-2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16.
[8]陈宇.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7:146-147.
[9]徐文粉.马克思国际主义思想的内涵、特征及其当代发展[J].理论界,2018(3):30-37.
[10]陈宇,张新平.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研究综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1):193-200.
[11]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101.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68.
[14]王存刚.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时俱进的品格及当下意义[J].欧洲研究,2018(3):10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