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西省政区沿革地图集》的编制特点

2020-09-22 11:12郭茂基
经纬天地 2020年4期
关键词:政区行政区域图集

郭茂基

(山西省测绘地理信息院第三测绘院,山西 太原 030002)

0.引言

行政区划是国家行政管理的组织系统和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数千年来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直观体现在历代行政区划的沿革与变更中,并形成了现在的行政区划格局。为了提高山西省行政区划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山西省民政厅与山西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联合编制了《山西省政区沿革地图集》(以下简称《图集》),目前图集编制工作已接近尾声。《图集》以直观的政区地图汇集形式,全面、系统地反映近五千年来山西行政区划的演变历史。本文着重介绍《图集》的编制特点。

1.《图集》结构

1.1 《图集》的结构

《图集》由5 大版块构成:

(1)序图组。由中国政区、山西政区、地势、交通、卫星影象等5 幅地图组成;

(2)省域图组。由先秦、秦汉魏晋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4 组历史时期政区地图和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6 部分59 幅政区地图组成;

(3)市域图组。由11 个地级市1949 年至2019 年不同年度的70 幅政区地图组成;

(4)县域图组。由 117 个县(市、区)1949 年至 2019年不同年度的432 幅县(市、区)政区地图组成(其中有10 个县级区域合并表示),是图集表示的主体内容;

(5)地名索引。是政区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表示涉及政区变更的古地名索引为主。

1.2 《图集》的文字说明

除5 幅序图外,每幅图均配以简要文字介绍来反映各历史时期山西境内主要行政区划的更迭及变化情况。

1.3 《山西省政区沿革地图集》与《中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以下简称《中政》)选题结构对比

《图集》与《中政》两本图集在选题结构和占比方面进行比较,各有特色。(如表1 所示):

表1 《山西省政区沿革地图集》与《中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选题结构统计表

从表中图幅数一栏中,可以看出《图集》与《中政》表示的内容各有侧重。《中政》主要针对的是全国及各省的行政区域变化,图幅内容最低只表示到省级行政区域,省图是表示的重点,共选取了168 幅地图。《图集》主要针对的是山西省及各地市、县级行政区域的变化,图幅内容最低表示到县级行政区域,重点表示地市级和县级地图内容;共选取地市(专区、地区)、县(县级市、区)政区地图502 幅。

地名索引是政区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示与政区变更有关的古今地名,从表中可以看到,《图集》地名索引的页数为90 页,占总页码数的比重为27.35%,《中政》地名索引的页数为108 页,占总页码数的比重为29.11%。

2.年度选取原则

2.1 历史时期年度选取

2.1.1 秦以前政区地图,采用区间时间:

先秦时期的尧舜禹、夏图,由于历史内容时间跨度较大,同时还因为资料限制,采用的是概略的区间时间,约为公元前2400 年—公元前1600 年;秦图采用的是较为准确的区间时间,为公元前221 年—公元前207 年。

2.1.2 隋至清时期的政区地图,采用年度时间:

从隋朝开始,文献资料逐渐丰富,为准确体现性真实的历史变化情况,采用的是年度时间。如隋为公元609 年,唐为公元 742 年。

2.1.3 中华民国时期省域政区地图,共选取了4 个年度和1 幅民国时期的老地图:

(1)民国初期山西省图(1918 年):1912 年元旦,中华民国于南京成立,两千年帝制结束。从民国元年(1912 年)至民国 7 年(1918 年)北京政府时期,山西省行政区划经过多次调整,基本稳定下来,开始实行省、道、县三级制,3 道共辖 105 县。

(2)军阀混战后的山西省图(1931 年):1930 年全国废除道制,实行省、县两级制。

(3)抗战初期山西省图(1937 年):民国二十六年(1937 年)7 月7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同年9 月,日军入侵山西。为适应抗战需要,山西省政府设置7 个行政督察区,虽未得到国民政府行政院核准,但实际上在按7 个行政督察区执行。

(4)解放战争初期山西省图(1947 年):民国三十四年(1945 年)8 月15 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国民政府正式接管日伪山西省政府,并将全省划分为16 个行政督察区,后改为14 区,并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 年)由内政部正式核准。同年,以阳曲县城区置省辖太原市,是为山西省首个正式设立的市。太原县更名晋源县。至此,全省共辖 1 市、105 县,其中省政府直属 1 市、5 县,各行政督察区分辖100 县。但相当一部分县实际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绥、北岳、太岳、太行4 个行政区所控制。此图基本反映了山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区划现状。

(5)1932 年出版的老地图:用真实史料印证山西区划实行省、县两级制。

2.2 1949 年以后年度选取

(1)因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 年成立,所以1949 年为必选年,以后的省域图、市域图、县域图组中的第一幅图,都由1949 年开编。

(2)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省域政区地图选取15 个年度幅。选取年度及主要原因:1949 年为建国之年;1953 年全省由区、乡、村制改为乡、村制,同时体现1952 年大同回归山西,大同、阳泉改由省辖;1957 年省界出现调整,山西有6 处地方分别划归河北3 处河南3 处;1958 年开始实行人民公社化,县级政区大量合并;1960 年逐步恢复 1958 年撤销的县 27 个;1961 年基本全部恢复;1969 年完成专区改地区;1970 年晋南地区分为临汾地区和运城地区,大同市由雁北地区代管,阳泉市由晋中地区代管;1973 年主要体现1971 年-1972 年山西政区的变化,1971 年设立吕梁地区,同时还设立了方山县、交口县、柳林县、娄烦县、榆次市、临汾市、侯马市、古县;1972 年吕梁地区的娄烦县划归太原市;1984 年主要反映人民公社改乡镇,同时体现1983 年晋中地区的盂县、平定2 县划归阳泉市,晋东南地区的长治、潞安2 县划归长治市;1985 年设立晋城地级市;1992 年撤销介休县、孝义县,设立介休市、孝义市2 个县级市,同时体现1988 年设立的地级市朔州市和1989 年撤销霍县设立的县级市霍州市;1993年撤销雁北地区,调整大同市朔州市行政区划,奠定了现在山西行政区划的轮廓格局;2003 年最后一个吕梁地区改为吕梁市,山西地改市全部完成;2019 年为资料截止年限。

(3)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市域政区部分,由于设置地区、专区或地级市的时间不同,所以市域政区地图开篇一般以设置地区、专区或地级市的时间选取年份。选取年度有 1949 年、1952 年—1954 年、1957 年—1959年 、1960 年—1963 年 、1971 年 、1983 年—1985 年 、1988 年、1993 年、1997 年、2000 年、2003 年、2019 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县域政区地图主要选取了4 个年度。选取年度及原因:1949 年(新中国成立)、1971 年(全省地级行政区划大规模调整基本稳定下来)、2001 年(撤乡并镇 2001 年结束)、2019 年(资料截止年限)或根据各县具体情况选取相应年度。

3.内容选取详略程度及特点

3.1 历史政区部分

历史政区地图的内容,根据现已掌握的史料和有关资料进行表示。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表明,尧舜禹时代没有出现行政区划,夏代的国家形态尚处于初萌阶段,直至春秋后期赵、韩、魏“三分晋室”,拉开了战国的序幕后,才逐渐确立了以郡统县的制度,行政区划在郡县制的基础上拉开序幕,沿革至今。所以先秦时期的图基本上以表示考古发现的遗址为主,以点带面,粗略反映古人类族群活动的大致范围,如尧舜禹、夏图,西周、春秋和战国图,图中南部内容丰富,北部内容较少。隋以后,史料逐渐充实,在图中选取的聚邑数量就比秦、汉、三国、西晋要多并且有具体年度。具体表示的主要内容有:

3.1.1 表示5 个等级的古居民地内容

(1)都城;(2)省级治所(陪都、诸侯大国、刺史部、路、州、道);(3)军司级治所(诸侯小国、、府、卫、州、直隶州);(4)县、州级治所;(5)部分城邑、聚邑、聚落、村镇。其中包含了侨州、侨郡,侨县、今地名不确的居民地。

3.1.2 表示4 个等级的古境界内容

政权部族界;(2)部、路、道、州、省界;(3)郡、府、州、卫界;(4)县界。

3.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区部分

1949 年以后政区地图制图区域,分为省、市、县三级,对应历史政区部分,省域图的内容表示到县一级,市域图的内容表示到乡一级,县域图的内容表示到村一级,具体表示的主要内容有:

3.2.1 表示4 个等级的居民地内容

(1)省级行政中心;(2)地级行政中心;(3)级行政中心;(4)乡镇及村庄。

3.2.2 表示4 个等级的境界内容

(1)省界;(2)地市界;(3)县界;(4)乡界。

4.表示方法与色彩设计特点及DEM 的应用

4.1 居民地

4.1.1 历史政区居民地

为反映历史时期政区的真实情况,将历史时期的要素作为第一层面,用黑色表示,今要素与古要素对照以浅棕色表示,放在第二层面。由于山西历史上朝代更迭频繁,而且部分城邑曾为国都,因此在居民地等级上比今居民地多一个都城级别,所以在符号使用上,古居民地分为5 个等级,今居民地分4 个等级。古居民地要素除国都外,省级以下的居民地符号与今要素的符号完全一致。一级符号为都城,形状呈正方形,符号中心是黑色正方形,边线略粗为黑色,中间填充红色;符号图形简单、规则、易记,突出了国都形象。二级至五级符号均用圆型符号,具有通用性、协调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4.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政区居民地

1949 年以后,虽然地名变化较大,但由于选取年度距离较近,所以使用了当时的行政名称,以便于互相对照,从而能够清晰地反映地名的沿革变化。

4.2 境界

境界,作为政区地图最重要的专题要素,最能直观的体现行政区域的变更与沿革,是专题内容所要表示的重中之重,历史政区部分采用古今境界对照的表示方法,使行政区域的变更一目了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境界,因选取的年度较多且跨度不大,而且除省域图外,市域图和县域图均是四幅图在同一页面上,非常方便相互对照,所以采用黑色表示当年境界或不同色彩表示多年境界。

4.2.1 历史政区境界

古要素中各级境界放在第一层面,均用黑色表示,郡以上境界配以不同宽度的紫色色带,郡以下境界不加色带;今境界放在第二层面与古境界对照表示,今省界用白色实线,地级市界、县级界与古境界线型相一致,全部用浅棕色。

4.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境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境界,均采用黑色界线表示;因年度选取较多,为体现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境界的变化,变化较大的重要年度,用饱和度较大的色彩区分。除2019 年度的图外,其他不同年度的省、地、县级境界均对照表示2019 年境界,用白色实线。

4.3 水系、山峰、山脉

山西为一山地型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形切割明显,许多山、河成为行政区域的天然分界线。历史政区将古要素放第一层面,古要素河流、湖泊、湖泊普色及名称,采用传统的表示方法和用色,全部用蓝色表示;古山峰符号及名称、山脉名称均用黑色表示。今要素水系、山峰、山脉的符号、普色及名称注记均用浅棕色表示。

4.4 DEM 的应用

山西表里山河,许多山河为各级行政区域的天然分界线,用DEM 数字高程模型作为衬底,既能够表现各级行政区域的地理概况,丰富地图内容,又能够显示山西境内各级行政区域界线的地理分布和变化规律,还增强了地图的艺术表达效果。

5.结束语

《图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勾勒了山西各时期政区的沿革情况,以地图特有的表现手段把山西五千年的政区更迭史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为山西的行政区划调整、经济布局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猜你喜欢
政区行政区域图集
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研究
世界抗疫图集
耦合与失衡:闵行政区变迁中的上海城镇化进程(1958—1992)
江苏省政区图
现场图集
跨行政区域税务法院:完善税收司法的制度路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释义(之十三)
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维护边界地区社会稳定的意见
动物打呵欠图集
隋唐之际王世充郑国政区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