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重在行稳致远

2020-09-22 02:36:02山东财经大学教授李德荃
山东国资 2020年7期
关键词:摘帽贫困县小康社会

□ 山东财经大学教授、本刊特约专家 李德荃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依照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截至今年底,我国必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既定战略目标。

全面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5 年11 月29 日发布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指出,确保到2020 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为艰巨的任务。2017 年10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同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将乡村振兴与精准脱贫相结合,明确指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必要前提。2020 年5 月22 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2020 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成功脱贫,既表现在其实际收入水平跨过了一个给定的门槛,更表现在其实际收入水平正呈现出一个可持续增长的态势。基于此,必须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与社会救济制度为基础,以产业扶贫为主要手段,以促成贫困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为主要目标,努力增强贫困地区经济系统的自我造血功能。

产业扶贫的核心思路就是构筑产业链,尽可能地延伸产业链,细化社会分工,尽可能地将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经济纳入产业链。“公司+农户”是产业扶贫最为典型的形态。除此之外,在鼓励外出务工的同时,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第二、三产业,尽可能地消化农业剩余劳动人口,也是产业扶贫的必要途径。

近期,电商扶贫成为脱贫攻坚的一个亮点。例如,拼多多推出“农货产销对接”“政企合作,直播助农”“市县长当主播,农户多卖货”等助农新模式;生活服务平台美团则将此前针对扶贫的“新起点计划”进一步升级为“新起点在县”,从而切实把扶贫举措落实到县一级,面向贫困县再提供20 万个骑手岗位,并聚焦未摘帽贫困县,通过推动就近就业、探索公益及旅游等扶贫方式,稳扎稳打助力贫困县脱贫。电商扶贫模式的实质就是拉近贫困地区经济与市场的距离,深化贫困地区经济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并且细化社会分工,消化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这相当于升级版的“公司+农户”模式。

制度优势是决胜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性任务,明确提出到2020 年实现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彻底消除绝对贫困,从而提前10 年实现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据国家统计局全国农村贫困监测调查,2019 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551 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109 万人,下降66.8%;贫困发生率0.6%,比上年下降1.1 个百分点。目前,我国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和创收能力大幅提升,贫困地区的社会基础设施与发展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继续高于全国农村平均增速,工资、转移、财产三项收入增速也均快于全国农村居民该项收入的平均增速。

总结我国扶贫脱贫攻坚的经验,制度的优势厥功至伟。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我国拥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首先把精准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纳入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中统筹安排;然后再从中央到地方一以贯之,亦即由中央统筹、省区市负总责,市县区抓落实,从而形成上下各级政府责任明确、协调一致的决策与落实机制。这就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役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制度保证。

二是我国能做到全社会齐心协力、勠力攻坚。现阶段我国的脱贫攻坚战,真正做到了“只有参与者,没有旁观者”,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具体表现在从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抽调指派大批干部下沉到贫困村、贫困户,结对帮扶;建立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鼓励企业扶贫;鼓励个人帮扶。凡此种种,形成了全社会齐帮共扶贫困的团结友爱气氛。

三是我国有能力制定科学可行、细致精准的扶贫政策与扶贫模式。基于长期扶贫经验教训的总结,我国提出精准扶贫方略,因“贫”制宜地制定扶贫政策、构建扶贫机制,有效克服了大水漫灌式扶贫的局限性。具体来说,就是将扶贫工作细化成“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问题,切实区隔扶贫脱贫与社会救济之间的不同,提出精神扶贫的理念,注重培养扶持对象劳动致富的意识,强化其劳动致富的能力;通过适宜产业的开发,实现贫困人口的增收和稳收;通过强化劳动技能培训,增强其脱贫致富能力;通过异地扶贫搬迁,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通过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避免贫困的代际传染问题;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客观因素造成的绝对贫困,避免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等问题。实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工程,有效解决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问题(“两不愁”),切实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三保障”)。

四是我国有能力制定科学、系统、全动态过程的考核与评价制度。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脱贫成效动态考核和评估体系,其特色就是加强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为此,将扶贫脱贫精准考核与评估工作贯穿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的全过程,做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以提高减贫成果的可信度和社会认可度。

总而言之,制度优势是我国彻底解决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保证,也是我国的独有优势。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必将进一步夯实我国各族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从而显著增强我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扶贫机制必须永久化

2019 年3 月7 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贫困县摘帽后,不能马上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同年4 月,他在重庆考察工作时进一步指出:“贫困县党政正职要保持稳定,做到摘帽不摘责任;脱贫攻坚主要政策要继续执行,做到摘帽不摘政策;扶贫工作队不能撤,做到摘帽不摘帮扶;要把防止返贫放在重要位置,做到摘帽不摘监管。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四不摘”论述体现了党中央对贫困人口“不仅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的制度安排,体现了党中央对扶贫成效稳定性的重视。

区域间经济发展相对不平衡是必然的现象,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总有一些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与此同时,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例如天灾人祸、疾病缠身或者非劳动人口陡增等,返贫现象也在所难免。这就意味着脱贫工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及时总结扶贫脱贫的经验教训,优化细化扶贫机制,并将优化之后的扶贫机制永久化。

永久化的扶贫机制必须有能力全面即时地监控贫困人口的动态变化,具体包括识别、保障、补救和监管等环节。而且,该扶贫机制必须具备自动激发扶贫应答机制的能力。

猜你喜欢
摘帽贫困县小康社会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摘帽“清零”,未来可期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25 02:30:14
山西省58个贫困县产品将陆续走进84所高校
今日农业(2020年23期)2020-12-15 03:48:26
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 16:45:58
脱贫摘帽是起点不是终点
红土地(2019年10期)2019-10-30 03:35:12
奋力打赢老区脱贫摘帽攻坚战
人大建设(2019年6期)2019-10-08 08:55:48
发力“摘帽后的续航”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2:04
山西已实现4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153个:全国153个贫困县已摘帽
中国报道(2018年11期)2018-12-22 07:04:22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当代陕西(2017年12期)2018-01-19 01: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