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美霞,周龙
(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 1.神经内科,2.神经外科,湖北 恩施 445000)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 IS)为一种突发性缺血性神经损伤性疾病,可引起局灶性脑缺血,并伴有永久性脑梗死[1]。急性IS 常在发病早期出现神经功能障碍,故研究与IS 早期神经功能相关指标具有重要价值[2]。Pannexin1 为一种缝隙连接蛋白,生理状态下,Pannexin1 可通过释放谷氨酸、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等神经递质调节神经突触可塑性,在病理状态下,Pannexin1 通道被激活,可参与阿尔茨海默病、癫痫等疾病的进展[3-4]。近年来,Pannexin1 在IS 中的作用也受到广泛关注。FREITASANDRADE 等[5]研究发现,敲除和阻断Pannexin1 通道可减轻IS 小鼠的神经损伤。但目前关于Pannexin1在IS 中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实验,对于血清Pannexin1 在IS 中的临床价值尚不十分清楚。本文对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IS 患者血清Pannexin1 水平,以及与病情严重程度、神经损伤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其临床价值。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IS 患者124 例作为IS 组,选取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124 例作为对照组。IS 患者脑梗死体积(6.91±3.02)cm3,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9.45±3.52)分。根据脑梗死体积分为小梗死组(脑梗死体积<5 cm3)41 例,中梗死组(脑梗死体积5 ~10 cm3)61 例,大梗死组(脑梗死体积>10 cm3)22 例。根据发病90 d 后Rankin 量表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0 ~2 分)81 例,预后不良组(3 ~6 分)43 例。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纳入标准: 年龄>18 周岁;IS 患者符合《中国急性脑卒中临床研究规范共识2018》[6]中IS 的诊断标准,首次发病,发病24 h 内入院,住院时间>1 周;对照组均身体健康;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曾有严重脑外伤史、IS 史,肝硬化等其他系统疾病;出血性疾病病史;1 个月内服用抗凝药物;入院1 周内死亡。
采用磁共振或CT 评估患者脑梗死体积;采用NIHSS 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
血清Pannexin1 水平测定: IS 组患者采集入院24、48、72 和96 h 外周静脉血;对照组采集体检当天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Pannexin1 水平(试剂盒购自美国Sigma 公司)。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相关分析用Pearson法,绘制ROC 曲线,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对照组,以及IS 组入院24、48、72 和96 h 血清Pannexin1 水平分别为(2.18±0.52)、(4.26±0.57)、(5.13±0.61)、(5.58±0.82)和(4.64±0.70)mg/ml。IS 组入院24、48、72 和96 h 血清Pannexin1 水平与对照组比较,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20、40.982、38.992 和31.414,均P=0.000),IS 组不同时间点血清Pannexin1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IS 组血清Pannexin1 水平从发病24 h 至72 h 不断升高,72 h 时达高峰,随后开始回落。取72 h 时血清Pannexin1 水平进行后续研究。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n =24)
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血清Pannexin1水平分别为(5.03±0.75)、(5.71±0.78)和(6.19±0.84)mg/ml,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709,P=0.000),大梗死组高于小梗死组和中梗死组(P<0.05),中梗死组高于小梗死组(P<0.05)。
IS 患者血清Pannexin1 水平与脑梗死体积、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512 和0.547,均P=0.000)。
IS 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血清Pannexin1 水平分别为(5.12±0.79)和(6.25±0.86)mg/ml,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50,P=0.000),预后良好组低于预后不良组。
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Pannexin1水平最佳分界值为5.67 mg/ml,ROC 曲线下面积为0.869(95% CI: 0.866,0.872),敏感性为88.37%(38/43)(95% CI: 0.843,0.923),特异性为80.25%(65/81)(95% CI: 0.763,0.843)。见图1。
图1 血清Pannexin1 水平预测IS 预后不良的ROC 曲线
IS 为一类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血流供应障碍、局部脑组织能量和氧供应下降,引起相应神经功能损伤的临床综合征。IS 后缺血脑组织如果再次恢复供血,根据供血时间不同可能还会出现缺血再灌注损伤,加重脑组织能量代谢障碍,继发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细胞内钙超载、细胞凋亡、炎症反应等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7]。海马神经细胞氧糖剥夺可以引起Pannexin1 蛋白通道开放,造成严重离子失调,导致神经元死亡[8]。Pannexin1 基因敲除小鼠进行脑缺血处理后,其脑梗死体积和功能预后较野生型小鼠好[9]。
本研究中IS 患者血清Pannexin1 升高,从发病24 h 至72 h 血清Pannexin1 逐渐升高,随后出现下降趋势。血清Pannexin1 水平与IS 患者脑梗死体积、NIHSS 评分呈正相关,血清Pannexin1 水平与患者预后不良关系密切,其诊断IS 患者预后不良的ROC 曲线下面积为0.869。Pannexin1 主要位于细胞膜上,是由6 个Pannexin1 蛋白组成的膜通道结构,可以通过代谢物、离子、信号分子等,参与组织或细胞的病理生理过程[10-12]。关于Pannexin1 在IS 中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实验中,徐林根等[13]研究发现,急性脑缺血大鼠缺血脑组织中Pannexin1 蛋白水平升高,Pannexin1 蛋白水平与脑缺血神经功能损伤关系密切,药物下调Pannexin1 蛋白水平可减轻急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损伤程度。研究发现,Pannexin1 在IS 中发挥重要作用,ATP 敏感性受体P2X7 型嘌呤受体活性在Pannexin1 蛋白通路的开放中发挥调控作用,在细胞受到缺血损伤时,ATP 敏感性受体—P2X7 型嘌呤受体活性抑制,导致Pannexin1 通道开放,细胞内ATP 释放、钙内流,从而导致细胞死亡[14]。Pannexin1对IS 后不同区域原代神经细胞的存活也有影响,非梗死区表达Pannexin1 的原代神经细胞存活率高,而梗死周围区非表达Pannexin1 的原代神经细胞存活率低[15]。Pannexin1 还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递质释放,介导神经元低氧去极化,参与细胞水肿,参与神经细胞凋亡[16]。结合既往研究结果,分析IS 患者血清Pannexin1 水平升高的机制可能为IS 脑缺血组织中Pannexin1 蛋白水平升高,释放入血,导致血液中Pannexin1 水平升高。血清Pannexin1 水平与IS 患者脑梗死体积、神经损伤程度关系密切,分析其原因可能为Pannexin1 通过介导钙离子超载和ATP 释放,介导炎性递质释放,参与细胞水肿及细胞凋亡等,参与IS 的神经损伤过程。血清Pannexin1 水平在早期预测病情严重程度和神经损伤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评价患者预后的潜在指标。
综上所述,IS 患者血清Pannexin1 水平升高,检测血清Pannexin1 水平在评价IS 病情严重程度、神经损伤程度及预后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