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孔子“仁学”思想

2020-09-21 08:44常鸣宇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4期
关键词:孔子

常鸣宇

摘 要:孔子是一个伟大的儒学家,他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天下无道,那时的社会整体是一个礼坏乐崩、臣杀君,子杀父,“邪说暴行”不断发生的大乱局面,恢复和巩固周礼是孔子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于是他把“仁”赋予到礼的内涵中,提出一套完整的“仁学”理论、孔子哲学思想核心的内容是“仁”,因此,对孔子“仁学”的研究是研究儒家思想的必经之路。“仁学”思想大概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仁者“爱人”;二是“仁”的基本原则——忠恕;三是“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克己复礼。而在今天,孔子的“仁学”思想也具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现代意义,分别可以体现为: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生态平衡。

关键词:孔子;“仁学”;现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4-00-03

一、孔子“仁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每一个伟大思想的提出,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孔子的“仁学”思想便是如此。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在当时,社会一片混乱,世界上没有道德准则。孔子认为这是“礼坏乐崩”的时期,臣杀帝、子杀父、“异端暴行”在这一时期多次发生,周天子不再是可以发号施令的君王,而是一个只有名分的天下共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于是,孔子提出了以“仁学”为核心的一系列道德思想理论,为维护当时的统治秩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仁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仁”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很多,在孔子之前“仁”的涵义除了“仁爱”“仁厚”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涵义,到了孔子时,面对当时礼坏乐崩的局面,他将“仁”纳入“礼”的涵义中,赋予了“仁”新的内涵,进而把“仁”这一概念提炼为最高伦理范畴,提升到了一个哲学的高度。

(一)“仁”的核心思想——爱人

孔子“仁”的核心思想就是“爱人”。这一思想的提出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在殷周时期,奴隶主阶级把奴隶看成是会说话的工具,对待奴隶像牲畜一般,到了春秋时期,大多数奴隶忍受不了这样的残暴统治开始奋起反抗,人民的历史作用是不能被忽视的,人道主义的代表孔子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仁爱思想。

在孔子和他的弟子樊迟的对话中,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孔子在这里明确规定了仁就是人们对同类相爱的一种感情,这种感情是以“孝悌”为基础的,每一个人从出生起,就懂得孝敬顺从自己的父母,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孔子的弟子有若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就是说年轻人应该在父母面前孝顺父母。离开家后,他们应该学会爱他们的兄弟姐妹。寡言少语就会显得诚实可靠,要做一个博爱的人,和有仁德的人交往。他认为孝悌是“仁”的本质要求,任何情况下,都要对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充满爱。“爱人”的最主要表现就是“爱亲”。但这都是从“孝悌”开始的,它是培养“爱人”情感的基础。这种爱是以父母和兄弟为中心的血缘之爱,然后延伸到所有人的爱,再推广至对整个民族的爱乃至更进一步引申为对全人类的爱。孔子认为只要人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就不会犯上,也就更不会去作乱了,这就体现了孔子对当时统治秩序的维护,孔子的“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由近及远、由亲到疏的爱,但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例如孔子的马厩有一天失火了,面对这样的情况,孔子退朝后焦急地询问人是否有事,而不是先问马有没有事,照看马厩的是奴隶或者仆人,但孔子给予的是与所有人同样的关爱,这就能看出来孔子的仁爱精神,平等地重视每一个人的尊严和生命。这就是“仁”的核心思想——爱人。

(二)“仁”的基本原则——忠恕

孔子讲“爱人”必须符合一个原则,那就是“忠恕”,这规定了爱一切人的最低要求,要求做到与人为善,维持一种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孔子的“为仁”有两条重要的原则,一个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这句话意思是,自己的需求有被满足的需要,同时也要考虑到别人的需求有被满足的需要,自己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这就是所谓的“忠”,这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讲的。另外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迫别人也这么做,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这就是孔子“爱人”原则中的“恕”,这是一种消极的说法。忠贞与宽恕的结合是仁慈的秘诀,即“仁”本身。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要想真正做到“仁”,就必须要推行“忠恕之道”,朱熹对“忠恕”的理解是:比如“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四书章句集注·中庸》)。“忠”指在人格的培养中,人们以善待自己用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心态对待他人。换句话说,我们应该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自己不能做的事,不要强加于人,应该体谅别人的困难。孔子说:“忠厚之道”是一种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是“仁”的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孔子教导人们,与他人相处的前提是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尊严。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个性。别人不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而是实现理想的目的。发自内心地对别人同情和尊重,也使得人们对别人是帮助而不是施舍。因此,在孔子的思想中,普通人之间的交流应该是诚实守信,宽容理解,因此他说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三)“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克己复礼

1.为仁由己

孔子与颜渊的一段对话中,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要想真正做到“仁”,必须要自觉,不是依靠别人来完成的,强调了为仁过程中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在《论语》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意思就是说,用土堆山的話,还差一堆土就可以堆成山,但是我停止了,是因为我停止了没有最终堆积成山,在平地上的话,虽然只有一堆土,如果我想堆的话,也是因为我自己想要去堆的。孔子这句话的引申涵义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是由自己决定的,想要成功,如果半途而废,那么就会功亏一篑,做事需要积少成多,以小见大,不可半途而废,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自己决定的,与其他外部条件和环境无关,“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还强调了即使一个人所在的起点很低,但只要不放弃,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走,积少成多,最终就能成功。孔子还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意思就是说,一天之内有没有对善行的实践,我从未见过一个人缺乏力量。也许有吧,是我没见过。从孔子的这些例子里就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走向“仁”的途径是“为仁由己”,仁是人们心中都有的,只要去践行,就可以做到“仁”。最后孔子还把践行仁的行为分成君子和小人之别,他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君子求仁的方式是“求诸己”,就是靠自己的主观努力,而小人是“求诸人”,依靠别人来实现仁,而实现仁是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的,与外界条件无关,要通过自身的践行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最终达到“仁”。

2.克己复礼

求仁的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克己复礼”。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天下的人都认为这个人做到了仁。颜渊又进一步追问具体的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从视、听、言、动四个方面来要求符合礼的规范。

在当时“礼坏乐崩”的历史背景下,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规范,可以看出孔子对恢复周礼的渴望,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礼乐的规定在表面上看是对玉帛、钟鼓的规定,但孔子明确其实质是人的道德修养,外在的礼法只是一种形式,人如果不能行善,就会失去灵魂,可以看出,仁和礼是统一的,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本质要求,在那个时期,礼仪崩溃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人们不遵守礼仪规则。因此孔子把仁至于礼之上,赋予了礼以道德的内涵。在孔子的眼中,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其道德修养关键在于后天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遵循“礼”的标准来对自己进行约束,使我们自己达到“仁”,认真地实践“仁”的要求,以达到“仁”。“仁”是一种修养,它要求我们把“克己”和“复礼”相结合,从严格要求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待人宽厚,并且要不受外在条件的影响,不事事要求别人。孔子强调“克己”,具体要求在视、听、言、动四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符合礼的规范,只有将“克己”和“复礼”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求仁的境界。

三、孔子“仁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现代社会,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但反观经济背后的现象可以发现,人们对金钱的追求是放在第一位的,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国家和他人的利益,成为不折不扣的金钱的奴隶,例如2020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事件,有些不法商家或个人利用口罩供不应求的契机哄抬口罩市场价格从而来赚取高额利润,甚至还有个人直接进行诈骗来骗取定金,这些事件充分折射出了当今社会的一些不道德和诚信缺失的现象。其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之间的距离非但没有拉近,反而逐渐走远,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都比古代要稍微淡化一些,大多数人自我意识较强,往往以个人为中心生出许多事端,人们面对一切公共事件普遍都给予冷漠的态度,人们的精神世界已经不再富有。总之,孔子的“仁学”思想在道德修养上给人们带来的是精神世界的丰富,只有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并且努力地按照一定的规范去践行,我们本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才能达到和谐。

(一)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孔子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并且强调要自觉地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为仁由己”,不论自身的条件高还是低,都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滴水穿石,不要中途放弃,否则会功亏一篑,我们应“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同时,我们也要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欲望,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在满足了自己当下的欲望之后,就又会有更高层次的欲望出现,如果不适当地克制自己的欲望,就可能会出现一些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不择手段的行为,从而严重危害了他人甚至是社会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一个良好的心态是完成一件事的良好前提,心态好的话,一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另外,孔子还提出“内自省”,曾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就是要告诉我们要不断反省自身的问题,衡量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的规范,这些过程都是要自觉自发地去完成的,强调了自律的重要性。

在家庭关系中,要做到“孝悌”,孝顺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兄长,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就是孝悌,孝悌是其他感情的基础,从“孝悌”出发,推延到邻里、朋友之间的情感,就是要善良,有礼貌,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也会帮助自己,我们的生活将充满阳光和爱。

(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繁荣景象的背后还是会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例如诚信缺失,金融诈骗等现象。《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张问仁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为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这段话表明,最高道德范畴是“仁”,而“信”是组成“仁”的最重要的部分。其中,“信则人任焉”,说明了诚实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别人任命我们的先决条件。忠诚、忠贞、宽恕、孝顺、友爱、慷慨、体贴、善良等一系列美德都依附于仁,即依附于最高道德范畴下的具体道德行为。在孔子看来,信与仁的关系就是信与仁的关系没有了诚信,人就与动物没什么区别了,就如禽兽一般了。

诚信是社会交往的基本法则,既要做到诚实守信,又要做到待人诚恳,不被利益所左右。人们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稳定。

(三)维护生态平衡

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孔子的“仁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生态意义。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泛爱众,而亲仁”的思想。这里的“泛爱众”不仅意味着恋人,而是延伸到了世界上一切拥有生命的东西,体现了孔子对任何生命的尊重,同样“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中,讲到了孝悌是仁的根本,但仁并不仅仅停留于“孝悌”,而只是仁的一个方面,从孝心到爱,到爱人,到爱事,一步一步来,也就是说,尊重所有的人是仁本身的意义,但远远不止于此,还要延伸到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

孔子还主张“学诗”,除了用交谈来提高生活品质以外,还要多认识花鸟鱼虫之名。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对大自然的生命价值加以珍惜和爱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充实。植物也是如此。“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这也是“仁”。只有当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与我们融为一体,我们才能体验和享受生命的快乐和本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園。

四、结语

孔子,一个驰骋千秋万代的伟大历史人物,是儒家学说的开拓者,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记载他言行的《论语》是值得每一个学子去精读、去品味的。他的核心思想“仁学”首先教会我们要“爱人”,不仅有对家人的爱,还要延伸到其他人乃至全人类,告诉我们要平等地尊重每一个人;其次还告诉我们要做到“忠恕”,推己及人,乐于帮助别人,并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后要求我们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小事做起,积少成多,从不轻易放弃,最终才能走向成功。那么在现代化的今天,孔子的“仁学”思想也同样值得我们借鉴,一是能提高我们自身的道德修养;二是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三是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希望我们能将孔子的“仁学”精神中的精华不断地传承发扬下去,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简体字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孔子
孔子如何管人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与小孩
孔子师项橐
孔子在哪儿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