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子文
摘 要:宋代积贫积弱,但在文化上高度发达。伴随着文化的繁荣,诗、词、书法、绘画都在宋代达到了顶峰。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面对国家的现状及自身的遭遇,只有借助于艺术来抒发个人的情感,探索生命的意义。他们在笔墨的挥洒中展示着这个世界,体验着这个世界,探索着人生的真谛。
关键词:文人画;生命精神;生命意蕴
中国绘画史上宋代是继唐代之后的另一个高峰,特别是文人画的出现,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宋代的政治环境和画家的个人自身状况,进一步刺激了文人士大夫绘画创作的动机。他们通过绘画体验生命意义,感悟人生的真谛,在艺术创作中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抱负,为自己的灵魂寻找意义的港湾。
一、在绘画中展现顽强的生命
天地自然和人都是以生命为最基本的存在特征,《广雅》中有“生,出也”,《广韵·庚韵》也提到“生,生长也”。从字源学的角度看,生既指植物的生命,又指人的生命。生命不仅有形而下的意义,更有形而上的多重意义。在中国古代存在着大量的对生命的认识。老子说:“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扬雄谓:“天地之所贵曰生。”这都说明了中国古代对生命精神的重视。这种生命精神体现在艺术创作中,即在艺术创作中展现生命,在艺术中展示生命,暗示生命。宋代文人地位虽有极大的提升却无力改变现实的生活状况。珍惜生命,赞美生命,不仅是广大人民的呼声,更是文人士大夫思想的集中体现。文人士大夫纷纷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现自己对生命和人生意义的探索。例如郭熙的《早春图》,画面描绘的是早春即将来临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复苏,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的信息。远处山峰耸拔,气势雄伟;近处圆岗层叠,山石突兀。山间泉水淙淙而下,汇入河谷,桥路楼观掩映于山崖丛树间,在水边、山间活动的人们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山石间描绘有林木,或直或欹,或疏或密,姿态各异。树干用笔灵活,树多杂枝,枝条上多有像鹰爪、蟹爪之类的小枝。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生命就孕育在山水树木之中。
宋代文人对生命的表现,还通过描绘灵动来展现,这种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就是对生机、天趣、生意的追求。董卣《广川画跋》:“凡赋形出象,发于生意,得之自然。”韩拙《山水纯全集》:“绘画本乎自然气韵,以全其生意,得于此者备矣,失于此者病矣。”例如崔白的《双喜图》描绘两只山喜鹊向一只野兔鸣叫示警,一只腾空飞来助阵,一只据枝俯向鸣叫,并向闯入者张翅示威。野兔知道这是威胁性不太大的鸟类,无需像遇到鹰隼那样紧张,故伫足回首张望。三者形成动态呼应的关系,恰构成似有S形之律动感。还有树木的枝叶、竹、草均受风而有倾俯之姿,更增添了活泼生动的声势与神韵。整幅画以两只喜鹊和一只野兔,将整幅画面的生气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生命的活力、竞争和和谐被和谐地框在一幅图上。
二、在绘画中体现生命的律动
追求生命的意义,展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自古就是文人的精神追求。宗白华说:“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受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种条理既是天地大道的运动,亦是宇宙生命的运动。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动中,物即是动,动即是物,不能分离。动又是生命的表征,因此描写动就是表现生命,描写精神。自然万象无不在“活动”之中,因此世界万物都在“生命”之中。艺术是形式的和谐,也是心灵的律动,一面镜子的两面是不能分开的,心灵必须表现于形式之中,而形式必须是心灵的律动,就同大宇宙的秩序与生命之流动演进不相违背而同为一体一样。宋代文人画在各种艺术创作中通过动来展现大自然的生命的运动特性。例如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通过展现杭州春夏秋冬四时景象,配合画中人物活动,展现了一年四季浓厚的生活气息。春景描写堤边庄园,夏景描写湖边之水阁凉亭,秋景写老树经霜、朱紫斑烂,冬景描写湖边的四合院。四季的变化虽说都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画家描绘的也只是四季不同的庭院景色,但是在季节的变化中体现的是画家对宇宙周而复始且“生生而有条理”的运动的理解,这既是宇宙的节奏,亦是生命的节奏。画家通过四季的变化更进一步表现对生命流逝的感悟,展现出四季轮回的节奏感和生命在轮回中的态势。无独有偶,杨无咎的《四梅花图》则是通过描写梅花未开、欲开、盛开、将残四个阶段,通过其高超的技法将梅花从发芽到衰败的生命旅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画家手底下梅花的一生,既是梅花生命的一个轮回,亦是人的生命的一个轮回。这种富有音乐性的生命节奏和韵律感便通过画家的笔墨生动传神地展现出来了。在画家的笔下,宇宙不再是冷冰冰的物质世界,而是成为生命的表征,画家赋予宇宙情感和生命,宇宙已成为有生命的活的世界。在艺术家的创作中,随着宇宙的律动,在作品中再现生命的节奏和音乐性。
三、在绘画中体验无穷的生命意蕴
体验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经验来把握对象的意义、生命意蕴的精神活动,是一种身心亲历的生命、生存、生活的过程,其最根本的特征是人的各种精神感官不经反省地直接领悟到事物感性形式中的意义。绘画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不仅是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而首先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最高方式,是自由的生命活动,是对人生终极意义和生命意蕴的体验。在绘画中这种体验主要是通过画家在画面中营造的意境展现出来的。意境是通过对具象的殿堂中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的超越,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悟和感受,这种感悟既是画家的人生经历、社会体验,也是画家对宇宙真谛、生命意蕴的体悟。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这种生命体验主要是通过描绘荒寒之境和山川平原的平远之境等来展现画家的生命体悟的。例如李成的《寒林平野图》,图绘萧瑟的隆冬平野中,长松亭立,古柏苍虬,枝干交柯,老根盘结,河道曲折,似冰冻凝固,烟霭空蒙而至天际。从画家意象的运用、画面的布局到意境的营造,荒凉之感跃然纸上。《宣和画谱》有云,李成“气度不凡而磊落有大志,因才命不偶,遂放意于诗酒之间,又寓兴于画,……故所画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断桥、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雪雾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米芾评李成的画道:“干挺可为隆栋,枝叶凄然生阴。”李成的人生经历及其对历史感悟、生命意蕴的思考,都是通过画面的枝干树叶、烟云雾霭等的运用,制造意境来表达的。再如郭熙的《窠石平远图》,描绘的是北方深秋田野清幽辽阔的景色,画面近景,溪水清浅,岸边岩石裸露,石上杂树一丛,枝干蟠曲,有的叶落殆尽,有的画出老叶,用淡墨渲染。远处,寒烟苍翠,荒原莽莽,群山横列如屏障,天空清旷无尘,是一派深秋的景象。在技法上,画家使用“三远法”的平远技法,自前景透过中景而望远景,层次分明,表现出纵深的空间距离,画面虽着墨不多,但境界阔大,气势雄壮,用笔硬劲而秀俊,全图情景交融,出神入化。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斯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画家在山水画中寄托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理想,还有自己的志趣和生命感悟。“不下堂筵,坐穷泉壑”既是君子青睐大自然的原因,也表明了山水的“质有而趣灵”。加上纵深感的创造,宇宙大自然之道,生命情感的内在意蕴在画面上就自然凝结。整幅画既成为了画家的人生阅历的凝结,更是画家人生感悟的展现。在这种意境中,既有画家对仕途不顺的感慨,也有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对宇宙人生的哲学体悟。两者融合在画面的意境当中,画家的生命意蕴跃然纸上,意味深远。
总之,宋代文人士大夫通过自己的笔墨,在艺术的殿堂里塑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生命世界。画家笔下的艺术世界,既是画家的生命体验,也是他灵魂的归宿。在这个世界里,他们追求着蓬勃的生命力,感受着世界的丰富多彩,抒发着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在艺术的世界显示生命、体验生命、升华生命。
参考文献:
[1]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画继[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2]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4]盧辅圣.中国书画全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
[5]宗白华.艺境[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
西安外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