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皆连:成就现代拱桥“中国高度”

2020-09-21 08:45于紫月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悬索桥卵石拱桥

于紫月

郑皆连出生于四川内江的一个农民家庭。1965年,24岁的他从重庆交通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广西百色公路总段工作,从此,他便在广西这片土地上扎了根。

3年的时间,不长也不短。谁也没想到,27岁的郑皆连,居然就首创了中国双曲拱桥无支架施工新工艺,解决了不立拱架修建拱桥的难题。

传统拱桥的拱圈施工十分困难,千百年来,施工过程中一直需要使用支架,但洪水一来,就很容易把支架冲毁。

能否不立支架把桥建起来?20多岁的热血小伙儿,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勁儿。跨入这个行业后的一千多个日夜,郑皆连只要没有任务就在工地上转悠,目光总离不开那一座座拱架上的半成品。

终于,他琢磨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钢丝绳斜拉扣挂,松索合龙形成拱圈,即把传统的桥梁下方支架支撑转变为上方悬吊。51岁时,他又设计了升级版—千斤顶钢绞线斜拉扣挂松索合龙工艺。前者适用于跨径100米以内的拱桥,后者可用于跨径500米以内的拱桥。

彼时,有很多人对郑皆连说过类似的话:“你申请专利,我们组建一个公司,我帮你收费。”郑皆连摇摇头:“我没有兴趣。大家可以随便用。用了既省钱又安全,何乐而不为?”

无支架施工成了传统拱桥与现代拱桥的分水岭,郑皆连的这两项技术后续被应用在了国内80%~90%的现代拱桥上。

2018年,广西平南三桥开工建设,是当时世界上设计跨径最大的拱桥。设计伊始,平南三桥几易设计稿—原设计推荐悬索桥,交通部门等审查单位又建议建成斜拉桥。

平南县是该桥的投资方之一,当时县内分布着近80个贫困村。郑皆连长在农村,深知钱对于老百姓的重要性。因此他在设计之初,满脑子就想着如何在保证安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为老百姓省钱。

经过多次走访调研,结合以往的造桥经验,郑皆连力排众议,向审查单位提出了建拱桥的方案。

“第一,建成拱桥,刚度比悬索桥、斜拉桥还要大。第二,拱桥造价比推荐的悬索桥少9000万元,可谓物美价廉。”郑皆连说。而且拱桥每年的维护费还要比其他桥少100多万元。这类后期费用以后都要由平南县负责筹措,为此,他据理力争。

后来拱桥方案通过,为了进一步节省投资,郑皆连又提出把其中一个桥台放到卵石层上—这可是拱桥设计中的大忌。因为拱桥是超静定结构,两个桥台的不均匀沉降或位移都会产生非常大的附加应力,威胁拱桥安全。

为何郑皆连执意如此?答案还是省钱。“能省2000多万元。”

但最核心的安全问题怎么办?“我们在这一问题上没有任何冒险思维,也不是为了创造奇迹。我们通过大量试验对卵石层进行了深入研究,详细分析后认为可行。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对卵石层进行了注浆加固,并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原位试验。”在安全问题上,郑皆连绝不会马虎。

如今,平南三桥已开建20余月,测试显示卵石层基础底下的位移最大点位移只有5毫米,远低于设计要求的3厘米。安全没有问题,直线工期还因此缩短了3个月。2019年年末的世界拱桥大会上,多位国外拱桥专家来到施工现场,对该桥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别看在专业问题上郑皆连十分“较真儿”,在荣誉、地位面前,这位老人却常常木讷寡言。在生活中他更是从容恬淡,甚至有些“佛系”。

1998年1月,他因患癌症在北京做手术。医生对他说:“你要吃点儿安眠药。第二天要做手术,睡不好可不行。”可郑皆连根本不需要安眠药,那晚他一觉睡到天亮。熟悉他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字典里似乎就没有“大喜大悲”这个词。

如今,他身体硬朗,还调侃自己在“执行老年人的作息生活”:早晨一般6点前起床,晚上11点睡觉,早晚各散步20分钟左右,周末亦如此。

也许哪一天,你会在街上碰见一位看起来非常普通的长者,却不知这位老人正带领着高水平的团队在为600米跨径混凝土拱桥—天湖特大桥—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摘自《科技日报》2020年6月16日,杨贺勤荐)

郑皆连,1941年7月17日生,路桥工程专家,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猜你喜欢
悬索桥卵石拱桥
大跨度钢箱梁悬索桥静载试验研究
壮丽云海入画来
N-JET工法在大粒径砂卵石地层止水中的应用
瞧,那座桥真好看
芦溪
水里的“小拱桥”
第一悬索桥
钻石和卵石
蛋壳与拱桥
冒充鸡蛋的卵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