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香
摘 要 市政基础设施中道路工程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道路工程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使用的安全。市政道路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不仅影响着通信工程的建设,对给排水工程的建设也有重要的影响。给排水系统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充分考虑其实用性,结合市政道路的使用情况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设计中去。同时,根据现阶段道路给排水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做好工程设计的优化工作。本文中主要从海绵城市的概念出发,分析了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运用的具体情况。
关键词 海绵城市理念;市政给排水;设计应用
1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是使城市具有如海绵一样的性能,对水资源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同时还能够自如的将吸收的水资源进行释放,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调控。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应用于雨水较多的城市,通过对雨水的及时吸收使得城市免受洪水等的破坏,保证市政道路排水系统稳定运行,保证人们出行的安全。在降雨量比较少的城市,海绵城市可以将先前收集的水进行释放,从而满足城市用水的需求。海绵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严格将城市看作统一的整体,保证城市所有的活动能够正常运行。此外,通过合理调整园林等实现海绵城市最大的优势,使城市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1]。
2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
(1)优化材料选用设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材料种类越来越多,同时材料的质量也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为了保证市政排水系统稳定运行,设计人员必须选择优质的给排水工程建设材料进行施工。设计人员必须严格根据国家编写的给排水工程建设材料的质量标准,选择优质的施工材料。同时针对给排水工程特殊部位,设计人员更好加强对材料选择的重视。例如,给排水工程建设用的管材种类多数量大,设计人员需要结合不同位置的需要选择相应性能的管材。同时,针对排水管道在选择时要严格控制管材的耐腐蚀等性能,从而满足对污水排放的要求。
此外,材料在选择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融入设计中,结合传统给排水结构的特点,对传统的给排水工程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从而使其满足对水资源的合理调控。例如,在调整绿化区域渗水以及储水功能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选择恰当的材料,必要时可以结合“毛细”现象以及“虹吸”现象的优势,实现对绿化区域的调整,从而有效实现绿化区域水资源吸收和下渗功能的提升。市政道路给排水工程设计过程中材料的选择是一项难度系数比较大的工作,设计人员要想更好地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道路给排水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就必须严格控制施工材料的质量。
(2)路基的排水设计。路基是市政道路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路基的排水设计与路基的稳定性有非常必然的联系。设计人员在对路基进行设计时需要将海绵城市理念充分融入其中,合理设计排水结构使雨水能够及时排除,有效延长道路的使用时间。设计人员在对路基进行设计前,必须做好道路工程施工场地的考察工作,通过天文观测以及走访等形式了解道路施工当地的降水情况,并認真分析路基的水文地理情况。设计人员结合勘察的具体情况对道路工程的路基进行优化与改进,从而保证路基的渗水性以及排水性能有效提升。对于路基土质问题比较大的施工地段,可以采用回填的方式对路基进行改造,保证路基结构的稳定性能够提高。
(3)人、车行道设计。市政道路运行的过程中由于人行道与车行道的交叉等问题,使得道路的排水工程建设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设计人员可以从两方面出发对道路给排水工程建设方案进行优化。首先,规范人行道的设计。设计人员结合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对人行道的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的水文地理以及气候勘察,合理分析当地的降雨量等数据。同时,人行道建设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选择透水性强的施工材料,保证雨季人行道上没有积水出现,保证行人出行的安全。其次,在进行车行道的设计过程中也要充分运用海绵城市理念,设计人员需要了解车辆运行的情况等,从而选择耐磨性强以及透水性好的施工材料对车行道进行铺设,保证车辆行驶过程中不会因为雨水的堆积出现交通事故[2]。
(4)海绵城市理念在绿化带的设计运用。市政道路建设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对城市的美化需要设计绿化带。绿化带设计的合理可以实现对雨水的收集与储存,有效地避免道路因积水过多而无法正常使用。同时,绿化带可以起到对水资源的过滤。因此,设计人员设计道路绿化带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合理选择绿化带建设使用的绿植等,保证所选择的绿植能够充分对雨水进行收集与过滤,保证雨水得到二次利用。绿化带建设的过程需要选择合适的倒流设备,使雨水能够顺利地流入。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融入市政道路绿化带的设计过程中不仅可以实现对空气的调节,还可以保证水资源的补给能够稳定进行。
(5)海绵城市理念在水生态敏感区设计的应用。城市运行的过程中产生很多的污染物质,从而对附近的河流、湿地等产生污染。传统的道路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往往会忽略对水生态敏感区的设计,从而告知人们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合理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水生态敏感区的设计中。在水生态敏感区域附近要严格禁止建设其他建筑物,保证水资源流动的通常性。同时,水生态敏感区的规划设计需要结合城市的雨水收集系统,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此外,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将城市空间增长边界考虑在内,确保城市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的控制范围内,促进建成节约型城市。
(6)附属设施设计。市政给排水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涉及的附属设施的建设有很多。在附属设施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结合附属设施的建设情况合理规划排水系统。结合施工现场周边环境的具体情况,做好排水系统的设计与规划。同时,设计人员要积极践行海绵城市理念,促进附属设施吸水性能的提升[3]。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市政给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在保证给排水系统运行稳定的前提下,设计人员需要在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方式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率,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对市政给排水系统进行优化。
参考文献
[1] 黄源铭.“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建筑,2020(1):248-249.
[2] 丁锡峰.“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9(24):231-232.
[3] 沈倩.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分析[J].门窗,2019(2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