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生活的两种态度

2020-09-21 08:51江飞
文学港 2020年9期
关键词:菜场马路现实

江飞

非虚构的《在一起》和虚构的《木鹊》放在一起,看似差异很大,实则殊途同归。二者的语言都是朴实的,简练的,白描的,写的都是小人物,小故事,小悲喜,归根结底,写的是充满人情味和烟火气的现实生活。如此诚实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和日常生活书写,在当下的诸多写作样态中可能并不时髦,甚至有点“不合时宜”,然而也恰恰因为这种“老僧只作平常语”的淡定从容,尤其是文本透露出的对待生活的两种态度——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让我对“把文学当药吃”的作者油然而生一种好感,想必江辉也是个懂生活、有故事的人。由此,我决定本文也尽量写得朴实些,少点学究气,多点生活的味道。

《在一起》包含三篇文章,或是听说的故事,或是亲身的经历,都是入乎生活之内的。平铺直叙的文风,一如平静如水的生活,然而字里行间又分明能感觉到作者是带着对生活的细心体认与深爱,来书写一只“义猫”的命运,一句马路菜场的习惯用语,一群青年教师研究恋爱的经历。我很欣赏“在一起”这个平淡无奇又内涵丰富的题目:人和猫在一起,人和人在一起,在一起就有了故事,在一起就有了真情,在一起就组成了“生活共同体”,就形成了“命运共同体”。

《一只猫的纵身一跃》若从结尾看似乎只是一个动物救主的感人故事,但作者的叙述用心却是再现人与猫之间如何一步步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关系。一只仓库里差点饿死的流浪猫,在“我”的精心照顾下获得新生,猫和“我”成了亲密伙伴;随后被送往乡下捕鼠的猫,又和“我”母亲相处融洽,最后为救“我”母亲纵身一跃,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生活是自有其因果逻辑和守恒定律,有“我”对猫的关切,就有猫对“我”的信任,以至于最后奋不顾身;有“我”的善和怜悯,也会有食堂师傅的恶和野蛮。夏目漱石笔下的“猫”是作者讽刺批判的道具,为的是表现现代人的精神危机;老舍所幻想的“猫人”“猫城”反映的是当时旧中国的生态,为的是批判贪婪愚蠢、自私自利的国民性,而江辉的这只猫却是一只非虚构的现实主义之猫,生得并不伟大,死得却很光荣,度过了与人类生活在一起的短暂而幸福的一生,并赢得了作者热爱与礼赞,让我们敬重抑或汗颜。

《马路菜场的习惯用语》原生态地描绘了一幅生气勃勃的市井生活图。一个自发形成的占道经营的马路菜场,成为郊区农民和小区市民买卖二重奏的舞台,“熙来攘往,人声鼎沸,血污满地,腥臭熏天”,虽然混乱无序,却又恰到好处,卖菜的努力追求机会最大化,买菜的各有各的讲究和路数,那只突然复活、四处乱窜的鸡,那个误入菜摊歧途、进退两难的摩托车主,散发着最为真实生动的人间烟火气,让人感同身受,忍俊不禁。最有意味的是那一句习惯用语——“要死啊”,与马路菜场的环境氛围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出底层民众生存和交际的语言智慧,既是一种自我宣泄与宽慰,也是处理与他者关系的调剂,人与人之间因为这句直抒胸臆的骂语而达成和谐,市井生活也因为这句充满生气的习惯用语而趣味盎然。作者有意把菜场作为观照百姓生活的一个窗口,有意细描菜场里的一个个戏剧化的场景,把抽象的“生活”二字还原成原汁原味的、热火朝天的生活。只是作者不会料想到的是,“俨然合法化”的马路菜场在后疫情的今天果真合法化了,菜农摆摊成为“地摊经济”的组成部分,曾经驱赶摊贩的城管变成服务者,意外的生活或许才更像生活吧!

《我们共同研究的恋爱》则聚焦于1980年代小镇知识青年的恋爱生活,准确说来写的是大龄青年老柴的三次失败的恋爱往事。三次恋爱详略有别,失败的结局一致,原因却各不相同:第一次是因为教师社会地位低下,没有杀猪师傅吃香,知识败给有限的猪肉和无限的权力;第二次尽管准备充分却再次败下阵来,“自以为傲的学识,在不需要的人面前一钱不值”;第三次则因为介绍给老柴和“我”的对象是同一个姑娘,彼此谦让,于是都没有下文。原本以为1980年代是一个思想解放、文化启蒙、尊重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是最后的“文化人时代”,然而老柴失败的恋爱生活却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且不論后来的知识分子往往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而寄希望和想象于前代,就是在当时,地域差异、物资短缺、观念固化等现实原因,也必然会造成小镇知识青年社会地位的低下和情感的穷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共同研究的恋爱》不失为我们“重返八十年代”的另一条路径,一条真实的、苦涩的平凡之路。

《在一起》以纪实的手法,积极乐观地回忆和再现了生活趣味性的一面,带有某种轻喜剧的色彩,却也有意无意地遮蔽或淡化了生活残酷的另一面,比如流浪猫多被人们所虐杀,底层民众(如菜农、教师)身份的卑微和生活的艰辛等等。而《木鹊》的意义正在于,出乎生活之外,不动声色地旁观和揭示出生活的沉重与无奈。

《木鹊》写的是一个普通人的“飞天”幻梦。木匠张班一心想着复原祖师鲁班业已失传的木鹊,既是为实现理想,更是为了改变赤贫的现状,化手艺为现钱,于是做了一场奇幻的、荒诞不经的美梦。按弗洛伊德的学说,梦是现实中实现不了和受压抑的愿望的满足,面对捉襟见肘、穷困潦倒的现实生活,张班是无奈的,被压抑的,而在梦里,张班离金钱和美色十分切近,更重要的是,实现了靠意志控制木鹊,在天上自由飞翔。小说结尾更是意味深长,张班从美梦中醒来,却并不认为是梦,甚至失去痛感,认为还在梦中,并“力图让这个梦尽快结束,回到他有木鹊的现实世界里”。何为现实?何为梦境?现实世界与梦想世界的边界已模糊难辨,对于“张班们”而言,活在梦境里无疑比活在现实里更美好,更有人的价值,然而梦的幻灭又注定是底层人从来如此的宿命。“木鹊”显然是一个隐喻,存在又不存在,可想又不可及,正如“张班们”日夜加班,拼命奋斗,却难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他们所拥有的不过是做梦的权利和自由以及梦醒后的茫然无措吧!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人间词话》)。一个作家,只有深刻地介入生活之中,才能有接地气的感受与体验,才能写出生活的在场感和人间的烟火气;一个作家,只有有意识地跳脱生活之外,冷眼旁观,超以象外,才能写出生活的痛感和本质。作者是深谙此道的,尽管还未能抵达“高致”之境。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其实是无所谓“出”“入”的,不过是在生活之中,一边希望,一边绝望,一边做事,一边做梦——这或许是对待生活的第三种态度吧!

猜你喜欢
菜场马路现实
过马路
菜场
过马路要注意安全
漫画:现实背后(上)
漫画:现实背后(下)
过马路
微妙地共舞
微妙地共舞
过马路
热闹的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