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
打造“中华药港”是连云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推动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项目集群集聚、提升区域产业影响力,实现连云港“高质发展,后发先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月18日,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视察“中华药港”,对相关工作予以充分肯定,他指出:“这里有条件有希望打造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医药产业高地。”
“中华药港”崛起历程
连云港市医药工业起步于二十世纪70年代,基础薄弱,总量偏低,在全市工业系统中处于落后位置。40年来,连云港的医药工业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1984年到1990年的产业发展萌芽期。当时的连云港市医药工业公司根据自身实际,与南京大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等单位建立了科技协作关系,共移植29个项目,同时与条件比较成熟的企业签定承包合同,制定企业党政领导奖惩有关规定。
1991年至1999年的产业培育成长期。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鼓舞下,一批国家级技改项目陆续竣工投产,异环磷酰胺、肝力新桂枝茯苓胶囊等新药投放上市。全市医药工业以生产抗肿瘤药品、治疗肝炎药品、药用包装材料和妇科、儿童用药生产为主,药用耗材、医疗器械为辅的新医药产业布局已经形成。1996年,市医药工业公司开始探索资本运作新路子,连云港中药厂改制成康缘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连云港制药厂和连云港中金医药包装有限公司组建了连云港恒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天晴制药总厂与正大制药集团正式签订了合资合同。至此,引领连云港医药行业未来的几大药企初步形成。
2000年到2017年的产业高速发展期。“恒瑞医药”“康缘药业”上市标志着医药经济从产品经营转向资本经营;恒瑞医药、康缘药业、正大天晴药业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一批国家级技术中心和产学研共建实验室落户连云港,增强了医药行业的创新研发实力。
2018年至今的产业腾飞期。在位于国家级自贸试验区的连云港片区内,规划建设30平方公里的“中华药港”。一期总投资50亿元,总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孵化器、加速器、示范工厂和安评中心等公共配套工程,以及国际医药创新产业园,预计今年12月份全部建成投用。二期总投资40亿元,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高端化学制剂产业园,以及人才公寓、教育培训等载体。目前,“中华药港”拥有医药生产、经营及关联配套企业16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9家,产值过百亿企业3家,形成新型抗肿瘤药、新型肝病药物等六大特色集群,是全国最大的对美制剂出口基地和重要的创新药、现代中药生产基地。恒瑞医药、豪森医药、康缘药业、正大天晴连续多年位列全国医药工业企业40强、创新能力25强,形成了医药领域的连云港军团。
多措并举培育产业生态体系
新医药是连云港市最具特色、最具优势、最具潜力的支柱产业。推进“中华药港”建设,需全力提升功能配套,完善产业发展生态。
政策支撑精准有力。制定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对高层次人才按照其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给予全额补贴,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等专家学者团队在区域进行产业化的项目,给予最高5000万元的奖励。目前,中华药港集聚医药领域高层次人才近3000人,其中国家重大人才工程1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省“双创计划”人才77人、省“双创计划”团队3个,建立院士工作站3个;设立5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10亿元的生命健康产业招商基金以及2亿元的医药人才创投基金,为医药创新、人才创业提供一站式、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撑;加大资金投入,对已经出台的政策抓好落实,提高政策兑现率,2019年,中华药港为药企减税10.9亿元,做到了“真金白银”的投入。
产业集聚效益显现。连云港经开区作为“中华药港”项目建设主阵地,按照“一区两园”的发展规划,加快打造功能完善的产业平台。核心区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布局办公展示、科创研发、教育培训、智能制造四大功能板块,其中起步区2平方公里,总投资35亿元,总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生产厂房建筑面积占比达60%以上,主要建设孵化器、加速器(中试)、GMP厂房、人才公寓等公共服务工程,2020年底前全部建成投用。东园20平方公里,重点布局化学创新药(制剂)、中成药、中药饮片、保健食品、医用包装材料产业。西园10平方公里,重点布局化学创新药、生物医药、药用辅料和医疗器械产业。
基础配套日臻完善。以花果山大道北段为城市发展主轴,围绕“产、城、人”协调发展、宜业宜商宜居“三宜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药港”加快建设5平方公里的猴嘴现代服务业核心区、2平方公里的“一带一路”民族风情街等六大功能组团,统筹推进自贸区医药、融盛双语学校、特色街区等功能配套,为企业和人才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配套设立专门人才服务窗口,配备健康服务专员,开辟专用服务通道,精准提供创业投资、住房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就学、医疗保障等方面专业化的服务。
打造更高能级开发开放平台
未來“中华药港”将着力建设更高能级载体平台,打造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医药产业高地。
强化规划引领,抓重点扬优势显特色。严格落实《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规划(2018—2030年)》和《三年行动计划》要求,进一步聚焦产业发展方向、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切实保证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坚持差异化发展。全力打造“3+2+X”产业体系,重点巩固发展化学药、现代中药和生物药三大优势产业,强力培育发展药用包材和药用辅料两个配套产业,助力扶持医疗器械、制药装备以及其他大健康特色产业,进一步壮大优势特色板块产业地位。坚持因地制宜。结合连云港发展阶段特点和产业发展需要,围绕“全球研发+连云港制造”的特色发展路径,一方面进一步强化全国最大的抗肿瘤药物、抗肝炎药物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现代中药生产基地地位,另一方面从研发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提升质量技术水平等方面入手,加速提升域内医药企业本地创新能力。
强化扶优培强,促集聚优结构强内力。通过实施精准培植,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打造大中小企业梯次发展格局,完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体系,形成大树参天、百花争艳的发展态势。外引内培,力促链式集聚。突出建链补链延链强链需求,用足用好连云港自贸试验区、国家级开发区、综保区“三区叠加”制度优势,进一步加大金融、税收等政策优惠力度,围绕产业链重点加强生产环节、服务体系产业配套招引和本地新兴企业培育,加速建成支撑高质发展的完整产业链体系,在化学创新药、生物药(生物制品)、中成药等生物医药领域持续放大产业集聚优势。创新驱动,调优产业结构。抢抓全球医药创新资源,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为补充的跨国、跨区域创新研发平台,全面构建起从新药研发到临床研究的完整创新体系,科学引导企业暂停一些仿制药项目,围绕临床急需,积极布局新技术突破和新产品研发,全力抢占全球新医药市场蓝海。协同发展,增强内生动力。发挥头部企业龙头作用,加大潜质中小企业培育,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鼓励优势企业实行并购重组,不断延伸大型药企的产业链,促使专业化生产和迂回生产的提高,为域内中小企业提供足够的产业空间和参与产业链的机会,助力打造更多细分领域的“行业小巨人”企业,变“单打独斗”为“强强联合”,实现更有质效的协同发展。
强化载体建设,夯基础强保障促开放。全力加快“中华药港”核心区建设进度,统筹条块力量、配置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平台作用,持续加大对外开放水平。聚焦核心区产业载体作用,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按照“一区两园”产业规划,全面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布局智能制造、金融服务等基础功能,为医药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全要素平台支撑。建强全产业链保障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按照产业链节点发展需求,在产业链上游重点引培信息咨询、投融资、“互联网+”战略升级、人才招引等专业发展服务平台;在中游重点发挥省中医药创新中心、省原创化学药创新中心等专业技术平台创新作用;在下游重点健全废料回收利用中心、现代物流、营销管理等专业配套服务平台,确保做到全产业链保障、全要素支撑。全力打造对外开放交流平台,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围绕连云港自贸区建设集聚优质要素的开放门户、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交流合作平台等功能定位,积极承接医药产业高层次国际活动,常态化举办中国(连云港)国际医药技术大会等涉外活动;进一步深化与哈佛医学院、美国MD安德森肿瘤中心、英国剑桥大学等近百家国际顶级研究机构的合作关系,加快海内外医药创新高端要素汇聚,全力搭建产业创新、人才交流、技术合作和成果转化平台。
强化引才聚才,优环境健机制精服务。创新是医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而人才则是引领创新的重要战略资源。打造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中华药港”,做好引才聚才、育才用才、爱才留才工作至關重要。创优“近悦远来”的引才环境。对标国内最优政策,全力落实顶尖人才及生物医药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引进、聘用计划,不断丰富高层次人才落户奖励办法,鼓励建立以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的收益分配机制,充分释放人才“磁场效应”。健全“产才融合”的育才机制。充分整合本地院校、“飞地”研究中心以及部门政策资源,重点抓好产业领军人才、企业家队伍、本土实用人才培育,做好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市“521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全面推行“人才+项目”“人才+产业”“人才+课题”等培养模式,全力做深做实产才相宜的育才文章。打造“栓心留才”的精准服务。探索建立市领导挂钩帮联专家人才制度,深入挖掘感情留人、情怀留人的潜力,一对一关注、关心高层次人才的发展与需要。强化流程再造,制定人才服务事项清单,落实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制度。加强“市人才新政20条”以及相关配套政策落实,为人才提供创业补贴、医疗保健、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一揽子服务,切实消除人才留连创业的后顾之虑。
(作者单位:中共连云港市委办公室)
责任编辑:包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