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脱贫攻坚战的质量。山大沟深,沟壑纵横,村落分散,道路崎岖,出行难、饮水难、看病难、上学难一直是青海省西宁、海东两地百姓脱贫路上的“拦虎路”“绊脚石”。如何补上民生“短板”,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突出问题。近年来,江苏对口帮扶工作紧紧围绕青海省西宁、海东两市“三保障”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坚持缺什么就补什么,从最突出的问题入手,从最薄弱的环节抓起,聚焦短板、统筹资源、精准发力,在补齐短板上聚力攻坚,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西宁、海东所有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
精准聚焦,统筹资金抓落实
摸清底数是基础。2020年以来,西宁、海东两市卫健委等行业部门牵头,全面排查摸底,形成“补短板”需求方案,制定出“两不愁三保障”补短板项目清单,梳理出三大民生项目主攻方向,即农村饮水安全、教育短板弱项、医疗卫生保障。这极大地提升了对口帮扶工作的准确性与针对性。
加大资金投入是保障。2019年以来江苏帮扶资金中共安排了3.08亿元用于定向帮助青海实施“两不愁三保障”补短板项目,占江苏省级帮扶资金总额的69%,为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通过建立对口城市关系,调动市级资源,共商扶贫协作大计。对口城市——南京、西宁和无锡、海东,建立起对口帮扶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全方位对接落实扶贫协作工作,从组织领导、项目资金、人才智力、产业合作、就业创业等方面对口帮扶,以东部地区的先发优势促进西部地区的后发潜力,共同迈向小康。截至2019年底,南京累计投入西宁帮扶项目资金2.026亿元,无锡对口帮扶海东资金超2.74亿元。
精准投放是关键。当政策、资金到位后,解决“三保障”突出问题的关键是抓好落实,做到精准投放。在攻坚海东教育薄弱短板时,不仅关注校舍等教育硬件建设,如投入1070万元对循化县23所学校进行现代化提升、投入7700万元在乐都区新建无锡市希望小学,更注重教育软件的投入,如安排102万元定向资助当地257名贫困大学生,投入550万元用于当地优秀教育人才的交流培训提升,现已惠及1740名教师。在改善海东市基层医疗卫生条件时,根据现有公共医疗资源现状,有的放矢地安排资金用于基层医疗设施的修改扩建,共计投入3356万元覆盖330个有贫困人口的村级卫生室,其中新建71个、改扩建31个、维修228个,项目惠及11.3万贫困人口。
锚定高品质,高标准推进民生建设
过去“背靠黄河没水吃”,今朝大山深处有甘霖。西宁、海东虽然被亘古流淌的黄河、湟水河所滋养,但仍存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状况,在偏枯年、枯水年各沟道中下游基本断流,特殊的地理状况使部分山区群众吃水难问题尤为突出。对口帮扶工作组把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和精准扶贫重点工作,不仅着眼打通“最后一公里”,让山区群众彻底告别饮水难,更全力推进人饮安全巩固提升,在大山沟壑处修建饮用水工程,确保百姓喝上干净、卫生、放心的水。2019年,1045万元江苏帮扶资金投入到西宁市的大通、湟源贫困地区,实施了20处人畜饮水维修改造、农灌渠建设工程及水厂项目,为1161户贫困户、3592名贫困人口解决了饮用水问题。2020年,又一笔3672万元帮扶资金,让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拥有了一座库容9.8万立方米涝池,让湟中区新建起一座自来水厂及流经37个村的配水管道工程,让大山里的饮水水质和供水安全得到了坚实保障。
紧盯教育“短板”,为贫困群众拔掉穷根,教育扶贫更需提质增效。在两地对口帮扶协作机制下,不仅改善办学条件,还利用网络对接起东部优质教育资源,线上教育学习不断档。先后投入490万元对湟源县7所中小学实施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改善了办学硬件设施条件,提升了教育质量;投入106万元在大通县2所学校建成远程互动教学录播室,实现了与南京优质教学资源的直接对接,324名在校贫困学生直接受益。今年疫情期间,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大显身手。通过采用网络视频教育方式,大山里的孩子和城区学生一样同步学习,没有出现因教学设备落后而耽误学业的情况。
引入优质医疗资源,阻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为脱贫攻坚筑起“健康防线”。瞄准西宁、海东医疗保障方面的难点,加强人才支援交流、加大硬件投入、基础设施改造。江苏对口城市不仅为贫困地区新建大型综合医院、提升基层医疗站,还新建远程会诊系统,推行医共体信息化建设,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如西宁市大通县与南京市雨花台区已搭建起覆盖14家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远程医疗体系,有效解决了当地医疗力量不足、医疗技术不高和群众看病成本高的问题;又如积极参与西宁市湟源县推行实施“健康扶贫一卡通信息项目”,帮助湟源第二医院构建医共体信息系统,既就地解决了老百姓的看病就医问题,又带动了基层医疗技术的提升。
人才支援 深化对口合作
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强有力的干部人才队伍。通过党政干部互派、技术人员互学、工作理念互鉴,苏青两省增强人才支援交流力度,切实提升干部队伍的能力和素质。
加大挂职选派力度。互派优秀干部人才挂职学习,锻造人才锻炼成长的重要平台。2019年,江苏向青海实际选派挂职干部27名、专业技術人员165名,青海向江苏选派挂职干部36名、专业技术人员134名。青海挂职干部学到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先进的发展理念、工作思路和创新观念,以及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江苏挂职干部则切身体会了当地干部群众在“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的新青海精神感召下,扎根高原务实奉献的生动实践。在岗位选择、工作分工、生活保障上周到安排,确保挂职干部人才作用能发挥、挂职有收获。在岗位安排上,充分考虑挂职干部人才的专业技能和任职经历,力求做到“人岗相适”。在生活保障上,为挂职干部人才提供必要的办公、生活用房和工作用车等条件,定期邀请挂职干部参加有关座谈会议,及时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在人员管理上,坚持与当地干部一视同仁,严格要求,不搞特殊化。
丰富教育培训方式。江苏高校和企业众多,培训资源丰富,为青海干部人才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培训实训。今年,南京和无锡举办青海各级党政干部培训班24期、培训944人次,举办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91期、培训专业技术人才3210人次,帮助当地引进技术26项。两地区县一级互学互动频频。2020年5月,西宁市湟源县和南京市六合区的卫生健康系统管理干部在六合组织集体“充电”,共同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现代医院管理、医院绩效管理、行风建设以及卫生法学等内容;海东市化隆县50名党政领导干部到无锡市锡山区参加履职能力培训,还实地观摩学习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发展村级经济、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农村的先进经验做法。
多领域技术引进。选派医疗、教育、农业等专家和业务骨干,以讲座、手把手教等方式,进行技术输出帮扶贫困地区。无锡市惠山区农技人员积极引进新的栽培技术,争取让阳山水蜜桃果香海东。2019年2月,“中国十大富硒之乡”之一的海东市平安区引进阳山水蜜桃(白凤和晚湘景两个品种)161株种苗,有赖于两地农技人员科学分析土壤差异、精准施肥,有望次年挂果。
(作者单位:江苏对口帮扶青海省工作队)
责任编辑:何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