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军 朱昌俊
7月15日,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就“小学生研究癌症论文”一事发布调查和处理结果情况通报,专家组认定:项目研究报告的专业程度超出了作者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项目研究报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独立撰写,大赛组委会根据评委会建议,决定撤销该项目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项目(小学组)一等奖奖项,收回奖牌和证书。
时文链接:
撤销小学生论文一等奖,追责尚需继续进行
□李红军
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得的论文一等奖虽然被撤销,但是追责绝不能就此止步,必须深挖细究更多的幕后隐情。按照常识逻辑推理,一个十几岁的娃娃无论从哪个角度考量,都不会创造出“如此奇迹”。值得公众追问的是,这种有悖逻辑常识的问题,大赛评委会竟然没有提出过质疑,一路过关斩将,最终问鼎一等奖,难道具有高智商的评委们竟然不如普通公众?
更值得公众追问的是,是什么动因助长了这种学术不端的造假行为?我们提倡青少年进行科技创新,但是创新的前置条件是实事求是,而不是缺失对学术和创新应有的敬畏。这些年坊间对学术不端问题颇有微词,论文造假,剽窃他人成果等负面新闻时常见诸报端,各种大奖赛虽然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其中的“含金量”究竟有多少,恐怕大家都心知肚明。
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虚的态度。社会语境下如果造假成风,毁掉的不仅是造假者本人,还在动摇着诚信社会的基石。小小少年竟然获得了“癌症研究论文一等奖”,谁是幕后推手?是谁造就了这个“天才少年”?希望有关部门及早介入调查,还原事实真相,给公众一个交待,不能让人“雾里看花”。
透过这一个案警示人们,所谓的大奖赛早已经良莠不分,所谓的创新成果,早已经“水货多多”。撤销癌症研究论文一等奖很容易,但是要端正学术风气,让学术造假和创新造假无处遁形,恐怕并没有那么简单。建立诚信社会必须从学术方面开始,学术不端充斥于市,社会前景令人担忧。撤销癌症论文一等奖,追责不能就此止步,必须深挖细究,及早让事實真相大白天下。如此,既是对科学的敬畏,也是对公众质疑的尊重。
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是神童还是见不得光的“神通”?
□朱昌俊
说得更直白点,包括各种可疑的评奖在内,在很多领域,我们都在经历“房间里的大象”式困境。不是没有常识,而是常识不被尊重;不是没有“雪亮的眼睛”,而是各种“假装看不见”的力量常常扭曲了看得见的事实。尤其是这起事件中,评选的奖项是科技创新,关涉的单位也是科研单位,本该是最讲科学的领域和地方,却很可能在进行有违科学的操作。
就个案来看,此事还需要继续追问的是,类似这样的“插曲”,到底是个例还是常态?其他获奖项目都经得起大众的审视吗?而这样的案例,也不得不让人怀疑,该评奖的初衷是否已经被扭曲?它的现实意义还有多大?事已至此,该回应的不应该只有获奖者父母的单位,评奖机构更有必要出来走几步。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