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新时代定位

2020-09-21 08:45林闽敏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8期

【摘要】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新时代定位是:博物馆知识教育、自治素质教育、国家与地域历史文化教育。这三个层次构造是三位一体的并列关系,相辅相成。三者有机结合,利于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终身教育”“素质教育”中的职能,致力于建设全民高文化、高素质的新型社会。

【关键词】博物馆知识教育;自治素质教育;国家与地域历史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在博物馆从业人员及公众的认识中,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是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教育”“第二课堂”,其专业性、特殊性和资源广泛性是其他社会教育活动所无法比拟的。作为新一代的博物馆人,我们要不断总结和探索如何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做好适应现代文明的新时代社会教育的定位,明确方向,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终身教育”“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多层次目标决定了博物馆社会教育应包含多层次构造,即博物馆知识教育、自治素质教育、国家与地域历史文化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符合新时代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新定位。

博物馆知识教育是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基础,许多家长带着孩子进入博物馆的初衷,就是让孩子学习到更多校园学习中没有的知识。在博物馆的日常观众调查中,“了解到很多历史”“学习到很多博物馆知识”等此类的观后感颇为平常,因此,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知识教育。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聚集地,汇集了人类的发展历史及人类智慧的结晶,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博物馆都有着不同层面的知识,涉及历史、文学、艺术、民俗、自然生物等多个领域。博物馆里有大量的文物,还有非常多非物质文化遗存,每一件文物都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它的功能、材质、由来、工艺……这一系列的信息覆盖了历史、政治、工艺、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博物馆是一个非常肥沃的知识土壤。博物馆社会教育应立足于博物馆所蕴含的知识,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活动,把这一些知识从具象到抽象,从抽象再联系具象,达到传播知识的具象教育。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中所运用的博物馆知识覆盖面广,内容丰富,能填补学校教育中未涉及或空缺部分,提高全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全面型人才。

诠释是博物馆的灵魂,使高高在上的象牙塔进入人们的生活。博物馆服务对象是进入博物馆的人,为人存在的机构,应以人为本,如果不能与人们的生活结合,发挥博物馆的服务功能,那么博物馆就失去它的灵魂。博物馆是值得不断探索的地方,在公众的眼里,博无馆甚至成为了新形式的一种旅游景点,很多人本地域的博物馆都不曾进入,意识中,公众认为博物馆是一座无法融入生活的象牙塔,因此,公众对博物馆的认识和亲近欲望相对薄弱。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还应致力于博物馆学知识的推广,通过社会教育手段,让公众重新认识到博物馆存在的意义,引导公众关注和走进博物馆。

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教育不再是以“教”为重点,而是引导和培养学习者自主地“学”,以往的学习是以知识本身的学习为目的,现在更多的是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启发性的自我教育能力。博物馆社会教育可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理解。狭义方面,通过社会教育活动,使教育对象学习到一些博物馆有关的文化知识;广义方面,社会教育活动中的教育是一种教养教育,有别于学校的课堂式教育,注重教育中参与对象的互动性,达到自治素质教育,团体中的互相教育。

博物馆社会教育是一个丰富多彩而又生动有趣的知识载体,参与其中的人,本身的求知欲望较容易受到激发,自然而然地显现出很多问题:这个是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為什么它是这个颜色?它是什么工艺呢?……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未知的冲动,是极为珍贵的学习动力,也是学习最放松的状态,人们探究学习,答疑解惑的过程,即是自我学习、自治素质教育的过程。博物馆社会教育无论采用任何教育形式,都应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引导、启发参与者进行自治素质教育。博物馆社会教育通过讲座、沙龙、DIY制作、亲子课堂、场景表演等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参与者会迸发出新的自我个体,彼此之间产生互动的亲密关系。这种知识本身之外的重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潜能的激发,就是参与者自治素质教育的过程,亦是博物馆社会教育质的提升。博物馆的自治素质教育具有个体差异性,不同的人在同样的社会教育活动中,在获得知识本身的基础上,都能够启发性、创造性地得到不同的自治素质教育,各得其所,各得其乐。针对不同阶层与不同年龄段的受众,自治素质教育的侧重点也应相应的变化,比如青少年侧重于公民基本素养和学习能力;成人侧重于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心;残障人士侧重于正视自身和建立自信。

博物馆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单方面的收获知识、掌握技能,建设健康的心理,而是从知识到技能到价值观到生活态度等多个方面,通过自治素质教育达到人格完整、完善、健全。自治素质教育有助于个体社会性以及公共性的的养成,是现代人人格形成的组成之一,而自治素质教育促使个体在群体中互相影响和互相教育。因此,自治素质教育是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本质。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城市或地区文化展示、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教育作用,主要职能是在实现文物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展览展示、社会活动等形式,提高文物利用水平,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博物馆的历史教育功能是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重要意义,不同的历史时期,博物馆社会教育的侧重点因适应时代的需求而有所差异,但历史教育这一功能一直受到重视,新时代的博物馆社会教育仍需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历史教育功能。国家历史文化是地域历史文化宏观的组合整体,国家历史文化教育能够加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地域历史文化是微观的组成部分,地域历史文化教育可使同地域民众加强对本土历史文化的热爱,产生“共同体”意识。国家与地域历史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复合体,博物馆社会教育应将两个部分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这些都能够激发民众对祖国、家乡的大好河山和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所以,宣传和发扬爱国主义思想要求我们要进行国家与地域历史文化教育,博物馆社会教育应加强以国家与地域历史文化为载体,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民众通过对历史的重温和剖析,使民众认识和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的光辉历史,认知伟大的中华民族,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通过国家与地域历史文化教育,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各民族对人类文明做出的卓越贡献,中国历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重大事件,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封建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浴血奋斗的革命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不朽的业绩,铭记为了革命胜利、给我们带来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通过这些国家与地域历史文化教育,民众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进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不断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恒古不变的主题,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代代相传的民族思想和行动准则,也是中华名族民族意识的重要体现,鼓舞着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团结奋斗,是推动我国历史车轮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新时代,发扬和传承爱国主义,对于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凝聚力,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博物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场所,爱国主义教育是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核心,国家与地域历史文化教育,是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石,国家与地域历史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形象地反映国家与地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可以教育民众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艰苦奋斗的光辉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新时代接班人。国家与地域历史文化教育具有使民众热爱家乡、热爱祖国、认知历史、弘扬道德、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加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功能,在国民素质教育中,其贡献功不可没。

卢浮宫馆长H.Valorette曾说:“博物馆是公民责任的工具,是批判精神的孵化器,是品味的创造地,它保存着理解世界的钥匙。”人们在博物馆社会教育中了解到的历史,学习到的知识,所带来的感动,会成为人生的积淀,会让人们的生命变得厚重而温暖。博物馆社会教育具有巨大的潜能,不仅有助于现代社会稳定和更新,更是促进其品质和卓越的一股改革力量。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新时代定位是,博物馆知识教育、国家与地域历史文化教育、自治素质教育,这三个层次是三位一体的并列关系,相辅相成,亦是实现博物馆知识教育、自治素质教育、情感教育融合发展的良好模式,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终身教育”“素质教育”中的职能,致力于建设全民高文化、高素质的新型社会。

作者简介:林闽敏(1984-),女,福建漳州,本科,馆员,研究方向:闽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