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校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非遗进高校已经非常普遍了,这为面临生存和发展困境的非遗带来了生机,但大多都局限于传习基地和课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上,还是无法达到真正的传承发展。在文化创意大行其道的当今,笔者注重让大学生们更多的参与其中,通过开展创意市集活动的积极实践和探索尝试,促使非遗进校园后落地生根,接续传承发展,对创新性地传承保护非遗提供了可借鉴的高校发展路径。
【关键词】文化创意;非遗传承;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域文化特色的直接体现,是一个地区人民文化心理特征的直接写照,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可传承实践成果。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速和现代化进程的步伐加快,文化生态产生了很大变化。昔日辉煌的非遗,在传承发展的问题上出现危机,面临着较为艰难的生存和发展困境。在当下,如何在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同时,发挥非遗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值得思考和研究。
近年来,许多地方高校利用自身优势,通过非遗大师进校园,非遗课程进课堂,竞赛文创出成果等方式传承发展非遗。结合课程改革、科研竞赛、文化传承、文创实践、美育教育等方面的力量,进行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积极探索尝试,促使“非遗进校园”成为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新模式,不断开拓非遗传承保护的实践路径。通过开展非遗社会实践、主题讲座、知识竞赛和体验展览等活动,使青年学生们在接受传统艺术教育的同时,可观可感地参与学习和体验,进一步提高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形成保护意识,能产生加入非遗传承的队伍效应,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
一、适应时代發展的新要求和坚定文化自信的新任务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新时代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丢掉了这个魂,国家、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它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保护和传承非遗,能够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新时期非遗传承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让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为新时代发展贡献更多的精神力量。
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都要求新时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努力完成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的任务,以更有成效的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按照“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的要求,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提供丰富精神食粮,来不断满足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存在的多种“不平衡”。使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自信与社会发展更高阶段的要求逐渐协调一致。
二、非遗传承的自身需求与高校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中国是拥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国家“十三五”规划将文化强国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之中,尤其是强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并在全国上下大力发掘、保护和发展非遗。教育部也提出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加快“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步伐和速度。但从目前非遗传承的现状来看,非遗传承还存在重表面、虚假浮夸、庸俗化和传承人老龄化等诸多问题,构成了非遗传承的“繁荣”与“危机”并存的现象,甚至出现因保护不力存在消亡的危险,这正是非遗传承和保护自身发展的现实困境。
在高等教育改革和转型发展方面,高校有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职责要求,尤其是地方高校,又有推动和发展地方文化的责任与义务,因此在非遗传承的任务上应该勇挑重担。高校本身对文化有着天然的吸引力,非遗技艺自身是一种文化创意和动手能力兼备的艺术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非遗项目的研究保护与创新传承中,高校有着宽广的发挥空间,将“非遗”传承发展同高校教育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社会创新创意发展的趋势和学校教育转型发展的需求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文化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逐渐成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柱产业。创意市集是在创意产业的成长和壮大的背景下出现的,是一种新兴交流模式,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近年国内的许多大学也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创意市集活动,如中国美院、清华美院、同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大学生参与开展创意市集。个性化设计展览、创意活动策划、手工制作培训、原创产品售卖,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青年人户外活动,为中国的创意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创意市集在校园里已经变成一种时代特征,通过创意市集的开展,在经济、文化、学生活动、创业创新方面的引领和支持,能积极推动高校转型发展,真正实现办学的“四转”落地和实施,全面提高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综合能力。
四、文化创意视域下非遗传承在高校的创新路径
当前,国家积极倡导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把非遗传承引入地方高校,让青年大学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继承者与发展者,既能进一步保护与传承非遗,也能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路径。在高校把非遗传承与创意市集相结合,一定会书写出绚烂的文化新画卷。
(一)开展非遗元素文创,构建传承和创新发展传统文化新机制
由于非遗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尤其是其中的地域性的特征,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地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研究时,要强化与地方研究机构的配合和合作。通过把地方非遗传承项目和传承大师请进来,成立项目实训工作室和大师传承工作室,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为专业人才和重要技艺的传承做实际工作。
通过非遗技艺传授,起到宣传保护和认同传承的良好效果,真正实现非遗向青年一代的普及和传承,结合文创进行创新性实践。充分把传承人培养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探索,通过对传承与教育、学历与师承、文化与技艺、设计与手工的等方面的关系的探讨和实践。利用社团活动和创新项目团队来拓展学生课下的兴趣,开展非遗元素文创项目,能延伸艺术专业学习的广度,形成传承研究和创新发展并行的新机制。
(二)通过非遗进课程改革实践,构建特色教学实践育人新模式
地方高校应用型改革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且有创新能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各地方高校都在进行全方面的教学改革,那么课程改革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因此在高校开展非遗进课堂教学实践,可以说是意义深远。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非遗元素,改变原来教学中一維化、书面化的倾向,民间工艺美术和非遗的项目融入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是集实操动手和审美功能融合的创造活动,能够拓宽专业学生的审美视野和创新思维。通过非遗工作室进行实训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创作创意产品来支撑校园市集活动的开展,能够直观的体现艺术价值并产生经济价值,降低教学资源的浪费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进行技艺传承和创新性研究,打造高校实践育人的新模式。
(三)强化创意市集社会实践,构建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平台
在大学校园开展创意市集活动,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独立创新精神,能够使学生的课堂实践成果转化为市场商品,促进实践教学项目的有益发展,体现教学成果价值的最大化,进而带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推动高校向周边进行文化渗透。
通过加强对创新创意团队、艺术工作坊、大学生非遗社团等学生团体的指导和管理,培养团结协作的创新精神,强化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意识,引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双创大赛、挑战杯等大赛,把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自然融入到创新创业中。通过创意市集活动的开展,开创了团体组织和个人工作室共同发展的模式,把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新时代理念创新相统一,在提升文化素养的同时,把专业学习和就业成才相衔接,锻炼了学生创新创业的本领和能力。
(四)开展创意市集活动,是提升学校美育的重要形式
非遗传承与地方高校转型结合发展,文化创意与青年大学生碰撞共同成长,创意市集便是诸多因素聚合的发生地。创意市集汇集了时尚感染力的原创产品、实训实践课堂作品、传统工艺的新产品、非遗技艺的创新品等等,青年大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尝试和成长技艺,为自己的梦想实现迈出坚实的一步,完成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和转化,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时代化的创意实践。活动可以使青年学生了解感知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汲取中华文化艺术的营养,这既是学生自身审美的提升也是传播美的真实行动。
通过创意市集活动的开展,能有效地提升学校美育的质量,进一步扩大美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有效提升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效,达到智育、德育、美育融合互补的育人效果,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认同感、责任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对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具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廖德凯“非遗”专业进高校可实现双赢 ,中国教育报,2015-08-17(2).
作者简介:贾永超(1979-),男,本科,硕士,讲师,美术学专业书法和花鸟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