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非遗开拓沙坡尾旅游新天地

2020-09-21 08:45吴淑梅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8期
关键词:习俗渔民厦门

【摘要】旅游的本质是寻找差异,而非遗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很多人正是因为文化的多样与差异,着迷于各地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有了旅游的需求。由此,利用非遗元素为旅游目的地赋能,既是当前城市旅游推广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旅游业的新机遇。

【关健词】沙坡尾;旅游;非遗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沙坡尾旅游文化资源及旅游现状

沙坡尾位于厦门岛西南角,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是有着三百多年悠久历史的玉沙坡的一部分,曾是全厦门最繁华的渔港,是厦门海洋文化、渔港文化历史记忆的重要遗存。悠久的历史,曾经繁华的渔港、开商通洋的口岸,使沙坡尾不仅有着繁荣的物质文明,也有璀璨多彩的海洋文化资源。从船坞、避风坞、锚地、航道、岸线、演武池等历史遗迹,到街巷、骑楼、古厝等物质遗产,沙坡尾蕴藏着最直接、最真实的城市记忆。在已经获批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中,带有海洋文化特色的项目有送王船习俗、厦门疍民习俗、厦门海普习俗、松筠堂药酒配制工艺、厦门贡鱿鱼手工技艺、延绳钓(放绲)渔法、福船制造工艺等,还有众多未列入保护目录的海洋手工技艺、口传文学、习俗信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摇橹、驶帆、更路图、海象气候及相关的谚语口诀,传统渔业生产中的织网、打索、挂缯、抛网、下碇等技艺技术。这里还是厦门一个特殊群体——疍民的聚集地,他们以海为生,以船为家,几百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有着独特的造船技术、捕鱼方法。其中,疍民们发明的延绳钓曾经是东南海域的主要渔法。他们在艰苦卓绝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独树一帜的民俗风情,生活习惯和服饰等也具有鲜明特色。还形成带有浓厚海洋色彩的风俗信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送王船、厦门海普、“敬好兄弟”等习俗活动。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渔业的萧条,这个经历过兴起、发展、鼎盛的渔港在2003年随着演武大桥贯穿沙坡尾的海岸线走向衰落,曾经一度被人遗忘。直到2015年被思明区列为老城更新示范点后,才再次走进公众的视线。近年来,沙坡尾经过提升改造后,旅游业高速发展,成了影视、婚纱拍摄的热门地,越来越多的年轻游客走进沙坡尾。据厦门旅游主管部门统计数据,2019年国庆期间,沙坡尾接待游客50.91万人次,同比增长860.57%。人流引进来了,但并没有给沙坡尾旅游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转机,如今的艺术西区已不如早年刚建成时那么繁荣;主打厦漳泉三地闽南地道小吃的“吃堡”,开业一年多来一直人流稀少,远远未达到预期的经营效果;曾驻扎沙坡尾多年,名震一时的微风乐集(草地音乐会)也在2019年8月底撤出沙坡尾;大学路上的商家除了几家网红店外,大多惨淡经营,商家交替更换成了常态。游客大多走马观花,逛一圈就离开了。

二、沙坡尾旅游存在问题

(一)重规划,轻执行

早在2011年,沙坡尾就开始规划运营海洋文化创意港项目,该项目2014年获得国家住建部“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一等奖”,这也是福建省近年来拿到的首个规划设计类金奖。然而,在实际运营中并未严格按照项目概念性方案执行,艺术西区作为该项目第一个改造示范单元,却进驻了大量与海洋文化不相关的各类商铺、汽车俱乐部、玉石展览馆等。整个园区的外观改造、景观设计、氛围布置也难以找到海洋文化的元素,渔港文化无法在艺术园区中找到延续。大学路上越来越多的店面被改成咖啡馆、酒吧、西餐厅,打着渔港文化的旗号,游客却无法感受到渔港文化内涵,游客时常出现“身在沙坡尾却在寻找沙坡尾”的困惑。

(二)重展示,轻互动

外出旅游,除了赏景览胜,人们更注重旅行过程中体验、互动和参与层面带来的满足感。沙坡尾的旅游资源主要是避风坞渔港、骑楼、古厝等自然景观,这种靜态的展示加上解说服务的不完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充分展示,让游客有雾里看花的感觉。另外,没有形成文化衍生品,基本提不起游客的兴趣。而能吸引游客参与互动的非遗体验项目,放眼整个沙坡尾,找不到一处能常态化开展的。一些可吸引大批游客深入参与的民俗项目,如每年农历七月举办的厦门海普习俗施放祈福水灯也未对游客开放,成了沙坡尾渔民自娱自乐的活动。沙坡尾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难以吸引游客二次旅游。

(三)重引进,轻挖掘

近年来,沙坡尾大力引入潮流文化、年轻文化,推出SPW运动中心、Real live、B4篮球仓库等众多年轻文化品牌。而沙坡尾渔民在几百年岁月磨炼中形成的特有的渔业技艺、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独具特色的旅游好资源,却并未进行有效的挖掘与开发。身怀海洋绝技的渔民们上岸后,因文化水平低下,转行困难,大多赋闲在家,成了沙坡尾提升改造的旁观者,游客缺乏从渔民身上领略原生态海洋文化的途径。2019年初,厦门日报记者在实地走访沙坡尾的过程中,很多游客告诉记者,自己是冲着小清新网红店来拍拍照,打打卡,并不知道其中的文化。

三、提升沙坡尾旅游品质的策略

(一)非遗+挖掘:充分利用

在已完成的非遗资源普查和海洋文化资源普查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学者、渔民对沙坡尾的区域特色文化进行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学术性筛选、梳理,从中提炼出可在旅游中开发利用的非遗项目。根据项目自身的类型和特点,分门别类地进行开发利用,把带有海洋元素的非遗文化像珍珠一样洒落在沙坡尾的每个角落。有些项目作为氛围布置元素,有些项目开发为旅游观光,有些项目开发为互动参与,有些项目开发为特色饮食,有些项目开发为旅游纪念品。应该学习泰国水灯节的成功案例,重点开发营销极具鲜明个性和地域特色、可吸引游客广泛参与的送王船习俗、厦门海普习俗、厦门疍民习俗等活动,形成特色的海洋习俗文化旅游产品,在众多旅游景点中凸显差异性,给游客留下沙坡尾印象。同时,对不符合海洋文化创意港理念的项目进行清理与转型。

(二)非遗+体验:精彩互动

从游客需求出发,以海洋特色非遗为基础,开发更多参与性、互动性、生活性的活动,留住游客的脚步,细细品味沙坡尾的魅力,让游客在这里获得独一无二的旅游体验。政府可组织赋闲在家渔民发掘自身的手艺潜能,分享海上生活经验,开展疍民头饰制作、扎渔家绳结、编织渔网、植物扎染等可让游客体验的项目。游客在亲身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中与本地渔民交流互动,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增加游客旅游体验和记忆。可聘请厦门民间老艺人、非遗传承人或委派专业人员有计划、有选择地培养几支本土文化民间艺术表演团队,在吃堡布袋戏演出的基础上增加南音、歌仔戏、疍民歌仔说唱、皮影戏、闽南歌等本土特色项目,讲述沙坡尾的历史和故事,常态化展示本地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满足游客的差异性需求和猎奇心理。另外,提供疍民服饰、头饰供游客拍照留念,丰富体验式旅游的内容,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三)非遗+创意:完美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创意转化成独特韵味的文化旅游产品,更能引起游客们共鸣,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文创产品是开发市场非常有效的途径,故宫书签、T恤、钥匙扣等文创产品销售2017年达15亿元,该数字超过A股1500家上市公司的营收。沙坡尾也有众多可通过创意而转化为旅游文创产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仍养在深闺人未识,有些甚至于处于濒危状态,如曾畅销海内外、由孙中山题名松筠堂药酒、沙坡尾渔民发明创造并推广到东南沿海的延绳钓、钓艚船、疍民头饰等众多项目。因非遗的开发都有一定难度,对人才和创意要求都比较高,因此,要通过委托国内外名师设计、引进有开发经验企业、举办创意大赛等方式推出高质量的创意设计,创造出更多符合年轻消费者喜好的时尚文创产品,赋予沙坡尾片区旅游新的生命力。

(四)非遗+科技:智慧服务

5G时代的来临,将极大地釋放文化体验的价值。以年轻人为消费主体的沙坡尾,建设智慧旅游体系已是迫在眉睫。利用云计算、物联网、AR/VR等新技术赋能的智慧旅游,应成为沙坡尾旅游管理、体验、服务和营销的主要方式。沙坡尾非遗中很多手工技艺和民俗可成科技旅游很好的实践,如以延绳钓为主的各种传统渔法,可运用CG动画技术和VR仿真技术,通过虚拟漫游、科技互动、虚拟钓捕、动感4D影院等多感官互动沉浸式体验,让游客感受沙坡尾渔民智慧结晶的独特渔法。逢润年举办的“地方狂欢节”——送王船习俗也可通过5G+VR设备不受时间限制体验,让游客身临其境般体验送王船习俗的各个环节。另外,可培训一批能说会道的沙坡尾渔民,开发几条“小而深”的旅游体验线路产品,通过官方旅游平台报名,散客组团形式,以徒步行走的方式带领游客走街串巷,细细品味沙坡尾碎片化、“散珠”式的历史遗存、人文故事、市井生活等。

参考文献:

[1]陈复授.厦门疍民习俗[M].厦门:鹭江出版社,2013.

[2]刘登翰.陈耕《论文化生态保护——以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中心》[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3]罗子泓.陆晓风《让游客在老街巷里感受老厦门》[N].厦门日报,2019.

作者简介:吴淑梅(1974-),女,福建莆田人,工学士,高级工程师,就职于厦门市思明区文化馆,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猜你喜欢
习俗渔民厦门
厦门鼓浪屿之行
心之厦门,梦想之旅(上)
厦门品小吃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