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胸痛中心质控报告(2019)》概要

2020-09-21 03:58中国胸痛中心联盟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0年8期
关键词:标准版医科大学胸痛

中国胸痛中心联盟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 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

近年来,心血管病死亡占我国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死亡率总体仍呈上升态势[1]。我国AMI救治面临的问题,包括患者对该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导致就医延误、基层医院的认知不足及与有急救能力上级医院间缺乏有效协作导致的转运延误、院内各部门间缺乏有效协作导致院内延误、基层医院诊疗能力不足同时缺乏与上级医院间的有效协作机制等问题。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委员会制定并发布《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2]和《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3](以下简称《标准版》和《基层版》,并将通过《标准版》和《基层版》认证的胸痛中心分别定义为“《标准版》胸痛中心和《基层版》胸痛中心”),指导国内各级医疗机构开展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构建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同时建立健全质控体系。

1 《中国胸痛中心质控报告(2019)》概述

《中国胸痛中心质控报告(2019)》数据来源于中国胸痛中心联盟、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搭建的中国胸痛中心认证管理平台及中国胸痛中心数据填报平台。根据中国胸痛中心认证管理平台和中国胸痛中心数据填报平台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数据,中国胸痛中心联盟、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及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发布《中国胸痛中心质控报告(2019)》(全国版)及《中国胸痛中心质控报告(2019)》(省级版)。并于2020年1月10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工作会议上由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将质控报告下发到各省卫健委医政医管局。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管理平台:截至2019年12月31日,胸痛中心已经遍布各省级行政区域(除香港、澳门、台湾),共有4385家医疗机构单位注册,其中1372家单位通过认证,基于现有数据,分析了各省二级以上医院胸痛中心建设比例、各省胸痛中心注册数量情况、各省每百万常住人口胸痛中心数量及各省胸痛中心认证数量情况,全面展示了全国胸痛中心建设现状。

中国胸痛中心数据填报平台:截至2019年12月31日,通过认证1372家胸痛中心单位填报有效数据,共有患者1 729 995例次,其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218 895例次(12.65%),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患者101 794例次(5.88%),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221 172例次(12.78%),主动脉夹层患者16 204例次(0.94%),肺动脉栓塞患者5774例次(0.33%),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原性胸痛患者456 019例次(26.36%),其他患者710 137例次(41.05%)。基于2019年中国胸痛中心数据填报平台数据,中国胸痛中心联盟、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对照2016年、2017年、2018年数据,区分《标准版》及《基层版》胸痛中心,针对关键指标进行比较、统计分析,系统、客观地总结了胸痛中心建设成效及现存问题,为后续医疗质量的进一步改进及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数据采集提供科学参考。

2 《中国胸痛中心质控报告(2019)》指标分析

2.1 发病12 h以内的STEMI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比例

2016年《标准版》胸痛中心单位再灌注比例为75%,后续4年均呈上升趋势,2019年《标准版》胸痛中心再灌注比例为77%;《基层版》胸痛中心再灌注比例从2017年的70%上升到2019年的81%(图1)。

2.2 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STEMI患者进入大门到导丝通过时间[即胸痛中心认证指标(door-to-wire,D2W)时间]

《标准版》胸痛中心接受直接PCI的STEMI患者平均D2W时间从2016年的78 min缩短到2019年的71 min,D2W时间低于90 min达标率从2016年的76%上升到2019年的81%;《基层版》胸痛中心接受直接PCI的STEMI患者平均D2W时间从2017年的92 min缩短到2019年的76 min,D2W时间低于90 min达标率从2017年的61%上升到2019年的77%(图2)。

图1 发病12 h 以内的STEMI 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比例

图2 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EMI 患者进入大门到导丝通过的时间

2.3 接受溶栓治疗的STEMI患者入院至溶栓开始(door to needle,D2N)时间

《基层版》胸痛中心接受溶栓治疗的STEMI患者平均D2N时间从2017年的43 min缩短到2019年的35 min,D2N时间低于30 min达标率从2017年的49%上升到2019年的62%(图3)。

2.4 STEMI患者平均住院时间

《标准版》胸痛中心STEMI患者2019年平均住院时间为8.5 d,《基层版》胸痛中心STEMI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7.4 d,较前几年呈下降趋势(图4)。

2.5 STEMI患者平均住院费用

《标准版》胸痛中心STEMI患者平均住院费用从2016年到2019年持续下降,从4.48万元下降到4.21万元,《基层版》胸痛中心平均住院费用没有明显波动,维持在2.7万元左右(图5)。

图3 《基层版》胸痛中心行溶栓治疗的STEMI 患者入院至溶栓开始的时间

图4 STEMI 患者平均住院时间

图5 STEMI 患者平均住院费用

3 现状总结及问题分析

《中国胸痛中心质控报告(2019)》指出,《标准版》与《基层版》胸痛中心STEMI患者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symptom-to-first medical contact,S2FMC)时间上比较无明显改善,分别为308 min和350 min,此外各区域胸痛中心建设数量及医疗质量发展不均衡。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对疾病的认知不足,健康管理及呼救、自救意识缺乏,县级医疗机构培训覆盖面不够等有关。相较非胸痛中心建设,《中国胸痛中心质控报告(2019)》指出《标准版》与《基层版》胸痛中心STEMI患者院内死亡率分别为3.29%和3.90%。此外,与过去几年相比, STEMI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比例持续提升,各级医院中接受直接PCI的STEMI救治D2W时间整体呈下降趋势。

由此可见,胸痛中心建设可有效提升各级医疗机构胸痛救治水平和效率,改善患者预后。胸痛中心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现阶段仍存在患者就医意识和自救能力不足,基层医疗机构发展不均衡,部分医疗机构后续持续改进效果不佳等问题,未来需持续以质控报告为指导,进一步落实质控体系,持续推进胸痛中心建设及改进,完善胸痛协同救治体系。

中国胸痛中心经10年发展,通过中国胸痛中心标准制定,培训及质控工作开展,胸痛中心协同救治理念得到有效推广,各省、市医院中建设及认证数量大幅度提升,全国282个地市、州、地区至少有一家胸痛中心,初步形成了胸痛救治基本网络[4]。整体而言,胸痛中心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有效地优化了胸痛患者救治流程,既往存在的各阶段救治延误问题得到一定改善,通过胸痛救治过程指标(例如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比例)的提升,及结局指标(例如院内AMI死亡率)下降的分析[5],可以看到各级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及服务水平在不断提升。

目前,全国胸痛中心的建设与质控还有提升空间,大部分县级医院还未启动胸痛中心建设,胸痛中心在广大县域还未形成全域覆盖的网络,从各省二级以上医院胸痛中心建设比例看,各省基层医疗机构胸痛中心建设还不足,仅5个省份胸痛中心注册占比在50%以上。各省、市还未形成完整的质控体系,胸痛中心发展缺乏质控管理。下一步在卫健委医政医管局指导下,中国胸痛中心联盟将继续深度扩展胸痛中心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发展,推进基层医疗机构胸痛中心和胸痛救治单元的建设,加强公众科普教育。在全国实施质控方案,加强各省市胸痛中心联盟质控工作职能,与省卫生行政部门建立质控管理体系,加强和促进胸痛中心救治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附:中国胸痛中心质控体系介绍

我国现代胸痛中心模式创建于2011年,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胸痛中心自主认证体系。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委员会制定并发布《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简称《标准版》[2]和《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简称《基层版》[3],搭建了数据采集信息化平台,建立健全认证组织流程及专家体系[6]。2019年10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健委)医政医管局授权成立中国胸痛中心联盟,组织全国胸痛中心认证建设、培训、质控工作,确保各级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7]。截至2019年12月31日,有4385家医疗机构单位启动胸痛中心建设,其中有1372家单位已经通过认证,包括《标准版》胸痛中心763家,《基层版》胸痛中心609家,初步形成了全国胸痛协同救治网络。

中国胸痛中心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实现胸痛中心全域覆盖,不仅要强调发展胸痛中心的数量,更要秉承持续改进理念,严抓质控,不断提升救治效率和救治质量。中国胸痛中心联盟、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设计搭建了胸痛中心数据信息的监测平台和质控管理平台,组建质控中心和质控管理专家组,制定并发布《中国胸痛中心质控指标和考核办法》[8]和《中国胸痛中心常态化质控方案》[9],建立健全全国—省级—地市级三级质控体系、建立飞检核查机制、落实奖惩制度,并由各级机构协作开展胸痛中心常态化质控。同时,定期发布半年度、年度全国及省级胸痛中心质量控制报告,提交至国家卫健委及地方卫健委,并指导省、地市级联盟开展质控报告解读工作,在各级卫健委的指导下,以质控报告为指导,确保各区域胸痛中心建设质量持续改进,并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政策依据[2-3]。

专家组成员(按照姓名汉语拼音排序):边慧萍(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蔡琳(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陈凤英(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纪言(广东省人民医院),陈良龙(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陈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小平(太原市中心医院),陈玉国(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韵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程晓曙(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丛洪良(天津市胸科医院),董少红(深圳市人民医院),范觉新(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方唯一(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傅向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高传玉(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格桑罗布(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葛均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关怀敏(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韩冰(徐州市中心医院),贺玉泉(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侯爱洁(辽宁省人民医院),黄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黄岚(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霍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贾绍斌(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姜黔峰(贵州省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姜铁民(武警特色医学中心),蒋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金元哲(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荆全民(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孔祥清(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保(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李春洁(天津市胸科医院),李国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李建平(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浪(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丽君(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伟(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李占全(辽宁省人民医院),李治红(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刘斌(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刘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州九龙医院),刘惠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刘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强(深圳市中医院),卢一郡(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陆士娟(海口市人民医院),罗素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根山(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马礼坤(安徽省立医院),马翔(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依彤(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聂绍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钱菊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秦伟毅(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曲新凯(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沙勇(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沈成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沈密(青海省红十字医院),石蓓(遵义医科大学心血管病医院),苏国海(济南市中心医院),苏(武汉市亚洲心脏病医院),孙玉红(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唐柚青(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陶剑虹(四川省人民医院),王建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景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乐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王伟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焱(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魏庆民(邢台市人民医院),吴明(海南省人大委员),吴延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伍贵富(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向定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徐亚伟(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许官学(遵义医科大学心血管病医院),薛伟珍(太原市中心医院),颜红兵(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杨丽霞(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0医院),杨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杨清(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杨志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尹作民(青岛市中心医院),于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病医院),余宏伟(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袁祖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曾秋棠(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张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瑞岩(上海瑞金医院),张邢炜(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张钲(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赵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赵兴胜(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郑昭芬(湖南省人民医院),郑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朱莉(泰州市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标准版医科大学胸痛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撰稿要求
线束工业软件应用之中线CAD标准版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第45卷第2期英文目次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第45卷第1期英文目次
胸痛中心成立对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效率的影响
有些胸痛会猝死
六安市人民医院组建胸痛急救网络
胸痛未必都是心脏病
畅享7 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