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娟,邱美婵,屈婉箐
(江门市中心医院胃肠二区微创科,广东 江门 529000)
胃肠疾病常常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腹部手术是治疗胃肠疾病的常见方式,对于改善病情具有重要作用;而手术极易对病人的胃肠道功能造成损伤;同时导致病人机体营养过度消耗,在术后极易发生营养不良等并发症[1]。本研究试分析精细化饮食管理对促进病人术后康复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对2019年1月~2020年5月我院接收的68例胃肠手术病人进行研究,所有病人均遵循自愿原则,经详细了解后均签署相关文件并参与研究,审批通过。以护理管理措施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各34例。参照组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27~76岁,平均(51.2±2.4)岁。观察组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25~78岁,平均(52.3±2.2)岁。全部病人一般病例信息比较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1 参照组
参照组病人予以常规围术期护理,包括入院指导、心理护理、用药指导等,术前常规12 h禁食、8 h禁水,术后常规禁食、禁水,排气后才能进食。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基于快速康复护理予以精细化饮食管理:(1)在病人入院后对身体状况和临床症状进行评估,包括病人的胃肠道功能,有无肠道饮食禁忌等,针对病人的身体情况制定合适的饮食护理方案。(2)术前6 h禁食,2 h禁水,将手术室温度调至25℃左右,避免病人术中出现低体温,对病人注入少量温热液体,液体中可添加适量的人工胶体,保证血液的正常循环和细胞中的氧供应,避免肺部、凝血系统受损引发并发症[2]。(3)进行手术时进行全身麻醉,术中导尿一次,术后不留置尿管;待术后复苏后安返病房,且术后6小时后可予少量饮水50 mL Q2 h,可提前刺激肠蠕动;倘若没有腹胀、腹痛等不适,术后第一天建议少食多餐进食流质,多摄入营养含量高且易消化的清淡食物。
观察比较两组病人术后的胃肠功能(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以及首次排便时间、胃肠道不良反应)康复情况。
纳入SPSS 221.0计算,以(±s)进行计量统计,以(%)进行计数统计,t检验与x2检验,P<0.05则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病人术后各项胃肠功能指标恢复时间均比参照组短,组间比较有较大的差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术后的胃肠功能康复情况比较(±s,h)
表1 两组病人术后的胃肠功能康复情况比较(±s,h)
组别 例数 肠鸣音恢复时间 首次排气时间 首次排便时间观察组 34 34.58±11.12 41.46±10.2056.35±10.03参照组 34 43.36±11.97 48.27±11.3963.47±9.91 t 3.134 2.597 2.944 P 0.003 0.012 0.005
观察组病人术后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几率8.82%比参照组的26.47%低,组间比较有较大的差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术后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传统理念指导手术治疗前后禁食、禁水时间过长,容易造成病人机体能量供应不足,出现营养不良的现象。快速康复理念的主要内容包括:术前禁食、术前肠道准备、术中麻醉方式、输液量选择、术后早期运动、饮食,应激免疫功能的康复。快速康复理念倡导舒适的全身麻醉,密切监测病人的心肺功能,防止肺部、凝血系统受损引发并发症;尽量避免放置导尿管,并缩短手术前后禁食、禁水的时间,术后便可进食,保证机体充足的能量供应,有助于保护肠道功能[3]。通过评估病人的胃肠功能,指导患者早期离床活动,并了解饮食禁忌,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在保障足够营养摄入的同时降低不当饮食习惯对胃肠道造成的伤害,从而提高免疫力,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病人术后康复进程。
综上所述,在胃肠手术病人快速康复护理中实施精细化饮食管理有助于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康复,降低胃肠道损伤,对术后相关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可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