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医学影像中心(甘肃 兰州 730050)2.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甘肃 兰州 730050)
朱大林1 冯 帆2 彭梅娟1
子宫癌肉瘤是一种少见的妇科肿肿瘤,属于子宫肉瘤中的一种,又称为恶性中胚叶混合瘤(malignant mesodermal mixed tumor,MMMT),多见于绝经后妇女,恶性程度高,有报道5年生存率不到40%[1]。术前诊断多常诊断为子宫内膜癌,超声等检查缺乏特异性,MRI由于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近年来在妇科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应用越来越广泛[2,9],但国内对子宫癌肉瘤的临床及术前MRI检查及诊断的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我院临床及MRI资料完整的12例病例,进一步探讨临床和MRI表现,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水平。
1.1 临床资料搜集我院2013年12月至2017年12月经手术与病理证实为子宫癌肉瘤的12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年龄43~70岁,平均年龄(56.9±8.0)岁。12例患者中术前6例行MRI平扫检查,6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
搜集我院20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为子宫肌瘤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肌瘤内不伴有变性(出血、坏死、恶性变),测量肌瘤内实性成分ADC值与病例组进行对比分析。
1.2 仪器和检查方法使用Siemens Avanto 1.5T磁共振扫描仪,采用1个8通道相控阵体线圈。扫描范围:耻骨联合上缘至髂前上棘。控制特异性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es,SAR)在3.0W/kg以下。头先进,平静呼吸以减少呼吸伪影。
先行定位扫描,再行轴位、矢状位2个方位扫描。矢状位:TSE序列,T2WI(TR/TE,4110ms/97ms,FOV230×230mm,层厚4mm)。轴位:TSE序列,T1WI(TR/TE,169 ms/4.95ms,FOV350×350mm,层厚5mm),T2WI-FS(TR/TE,4700ms/72ms,FOV240×240mm,层厚5mm)。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TR/TE,5800ms/83ms,FOV 380×380mm,层厚5mm),b值为50s/mm2、800s/mm2,一次扫描完成,并自动生成ADC图。
所有增强扫描检查患者均签署造影剂过敏知情同意书,经肘静脉留置针团注钆喷酸葡胺(Gd-DTPA),剂量0.1mmol/kg,注射速率2.5ml/s。行动态增强扫描检查,采用VIBE序列,动脉期图像选择在注药开始后28秒,静脉期选择70 秒,延迟期3 分钟:矢状位和横断位,(TR/TE,4110ms/97ms,FOV230×230mm,层厚4mm)。
1.3 图像分析和测量采用Siemens Syngo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观察及测量。图像均由两名常年从事妇科影像诊断的副主任医师审阅,分析肿块的位置、大小、信号、边界、增强强化方式,选取病灶内实性成分进行ADC值测量,测量感兴趣区ROV(200-230mm2),分三次测量后取平均值。选取子宫肌瘤作为对照组,选取病灶内实性成分进行ADC值测量。病灶信号强度评价以临近子宫肌层作为参照。诊断意见以两者取得共同意见为准,意见不一致者,经过讨论达成一致意见。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录入方式为(±s),子宫癌肉瘤组和子宫肌瘤对照组、绝经后和未绝经两组癌肉瘤组的ADC值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表现12例患者中绝经后8例,绝经年限5~23年,年龄55 ~70 岁,平均年龄(61.4±5.0)岁;未绝经4例,年龄49~53岁,平均年龄(48.0±4.2)岁。临床表现:阴道不规则流血9例,1月至2年不等。月经紊乱伴下腹部坠胀1例,体检发现子宫肌瘤1例,下腹胀痛1例,伴右下腹痛1例。
根据国际抗癌协会(UICC)的子宫癌肉瘤的分期:Ⅰ期:肿瘤局限于宫体,Ⅱ期:肿瘤浸润至宫颈;Ⅲ期:肿瘤超出子宫范围,侵犯盆腔其他脏器及组织,但仍局限于盆腔;Ⅳ期:肿瘤超出盆腔范围,侵犯上腹腔或已有远处转移。本组研究中,Ⅰ期6例(50.0%),Ⅱ期1例(8.3%),Ⅲ期3例(25.0%),Ⅳ期2例(16.7%)。
2.2 核磁表现12例肿瘤均表现为宫腔内占位,肿块最大径从2.8cm至13cm大小不等,信号复杂,表现为子宫不同程度增大,子宫内膜不规则增厚,肿瘤附着部的内膜线消失,相应部位子宫肌层结合带消失。MRI表现:5例患者病变表现为T1WI呈高、等、低混杂信号, T2WI呈高、等、低混杂信号,DWI表现呈高、等、低混杂信号,见图3。6例例患者病变表现为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等信号,DWI表现呈高、低信号。1例呈T1WI呈高、等信号,T2WI呈高、等信号,DWI表现呈高、低信号。增强扫描表现:6例均做了动态增强扫描。4例实性成分动脉期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逐步强化,均低于子宫肌层。2例实性成分动脉期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逐步强化,均等于子宫肌层。见图1-10。
12例病人病灶内实性成分的平均ADC值为(0.763±0.077)×10-3mm2/s,绝经后与未绝经后两组间癌肉瘤肿瘤实性成分平均ADC值为(0.754±0.075)×10-3mm2/s、(0.782±0.089)×10-3mm2/s,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0.583),见表1。癌肉瘤与子宫肌瘤两组实性成分平均ADC值为(0.763±0.077)×10-3mm2/s、(1.104±0.069)×10-3mm2/s,两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见表2。
表2 癌肉瘤与子宫肌瘤两组实性成分ADC值的比较
3.1 临床及病理表现子宫癌肉瘤好发于绝经后老年妇女,主要临床表现是阴道不规则出血[3],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相似。本组研究中,发病年龄55 ~70 岁,平均年龄(61.38±4.98),绝经后8例(66.67%)。临床表现阴道不规则流血6例(75.00%),此外有下腹坠胀,下腹胀痛等症状。与国内谢洁林[4]等的研究结果相同。但与其他相关研究报道不同的是,本组研究中有4例为未绝经病例,占所有病例的33.33%(4/12),年龄49~53岁,平均年龄(48.0±4.2)岁,2例(50%)有阴道不规则出血,2例(50%)有月经紊乱,伴下腹胀痛1例,国内尚未见相关的未绝经病例的相关报道,临床表现主要是阴道不规则出血和月经紊乱,缺乏特异性,应该引起临床对未绝经妇女罹患该病的的重视。
子宫癌肉瘤是子宫肉瘤中的一种类型,病理上上皮和间质均为恶性成分,占所有子宫肿瘤发病率的2%,占所有恶性子宫肿瘤的5%。子宫癌肉瘤的组织学起源有多种说法,比如碰撞学说、转化学说、组成学说、联合学说等[5],国内外大多数学者[6]认同联合学说,又称为单克隆起源,认为癌肉瘤的上皮和间质成分是由共同的多能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
图1-4 女,70岁,绝经23年,阴道不规则流血5个多月,图1病变位于宫腔内,T2WI示呈高、等、低信号,图2 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早期强化,图3静脉期持续强化,图4延迟期强化等于子宫肌层信号。图5-9 女,55岁,绝经5年,体检发现子宫肌瘤4月。图5病变位于子宫右侧壁,前壁为子宫肌瘤,T2WI示呈高、等信号,图6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早期强化,图7静脉期持续强化,图8延迟期强化低于子宫肌层信号,图9示肝脏多发转移灶。图10女,65岁,绝经20年,右下腹痛伴阴道不规则流血5天,病灶位于宫腔及宫颈管内。
3.2 MRI表现特征生长方式:(1)子宫癌肉瘤表现为宫腔内占位,信号复杂,子宫不同程度增大,子宫内膜不规则增厚,肿瘤附着部的内膜线消失[7]。本组研究中12例病人均表现为宫腔内占位,病灶附着部子宫内膜线均消失,结合带消失,边界不清。(2)可发生于子宫肌层的任何位置,以宫体部为主。本组中发生于宫体部的有10例(83.33%),宫颈及宫体均有病灶的2例(16.67%),与文献报道一致[4,7]。(3)侵犯及转移。本组研究中局限于子宫体6例(50.0%),1例出现宫颈侵犯,3例出现盆腔内侵犯但未超出盆腔,有2例出现了远处转移,共有6例出现周围侵犯及远处转移,与国内近几年的文献报道一致[5]。(4)国外Umesaki报道1例合并有血管留空现象,Ohguri等[8]报道4例中2例有血管留空现象,并认为是肿瘤内血供丰富的癌成分所致,本组12例病例中平扫均未见到血管留空现象,动态增强扫描亦未见到增强血管显示,与国内李艳艳、陆志华等[7,12]研究一致,分析可能和不同病理分型有关,尚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讨论。
信号特点:(1)信号复杂,子宫癌肉瘤中肿瘤异质性比较明显,肿瘤成分以上皮和间质成分混合存在为主,两种成分的存在比例各有不同,多数伴有出血、囊变、坏死等病变,所以信号表现也比较复杂。本组研究病例中7例病灶(58.33%)信号相同,以T1WI上肿瘤信号以等、低为主,T2WI上以高、等信号为主,DWI上以高、低信号为主。(2)常伴有坏死出血,本组病例合并有坏死12例(100.00%),合并有出血5例(41.67%),肿瘤内部合并出血时可在T1WI、T2WI、DWI上均呈高、等、低混杂信号。T2WI上高信号大多数作者[4,9]认为与肿瘤内部的坏死有关,但并不是特异性表现。坏死灶在T1WI上呈低信号,DW序列有助于对坏死灶的鉴别诊断,坏死灶在DWI序列上呈低信号,弥散不受限,在相应ADC图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后不强化。
增强扫描:本组共6例增强病例,4例实性成分动脉期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逐步强化,均低于子宫肌层与国内孙琳等[10]报道的强化方式一致。2例实性成分动脉期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逐步强化,均等于子宫肌层,与国外Ohguri等[11]报道一致。多数学者认为肿瘤强化程度取决于肿瘤内部成分的比例,癌成分的强化低于子宫肌层,但间质成分的血供较多,增强后较癌成分强化更为明显,本组研究病例呈现出两种结果,与肿瘤组织的构成比例不同有关,与国内陆志华等[12]报道一致。本组中4例病例(66.67%)病灶实性成分延迟期增强后的信号均低于子宫肌层,可能与癌组织成分占比例高于间质成分有关。
3.3 鉴别诊断子宫内膜癌:内膜癌病灶生长方式与平扫信号与癌肉瘤无法区分,两者信号均比较复杂。但内膜癌病灶动态增强扫描早期轻度强化,但均低于子宫肌层信号,晚期不强化,呈低信号。子宫癌肉瘤早期强化与子宫肌层略低或相同,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但均低于或等于子宫肌层信号。动态增强扫描病灶的强化方式有助于对两者进行鉴别。
子宫平滑肌肉瘤:平滑肌肉瘤主要位于子宫肌层内,癌肉瘤主要位于子宫宫腔内,国内张国福等[13]研究认为增强扫描后平滑肌肉瘤早期强化显著,与癌肉瘤的强化方式不一样。临床表现很少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的表现。
宫腔内粘膜下平滑肌瘤:宫腔内粘膜下肌瘤与尚未周边侵犯的子宫癌肉瘤在信号上较难鉴别,本组研究中,对子宫癌肉瘤实性成分的ADC值做了测量,并同子宫肌瘤(未变性)的实性成分的ADC值做对比,发现癌肉瘤与子宫肌瘤两组实性成分ADC值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值=0.000)。与国外Tamai[14]、国内薛康康[15]等研究一致,所以DWI序列上对两者实行成分ADC值的测定有助于对两者间的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息肉:是宫腔内内膜常见的良性肿瘤,病灶周围有完整的子宫内膜线,增强扫描早期病灶强化明显,晚期与子宫内膜强化方式一致,子宫内膜下强化带完整,有助于与癌肉瘤鉴别。
子宫癌肉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与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临床表现相似,本组研究病例术前诊断仅有1例诊断准确,占8.33%(1/12), 另外在本组研究中有4例(33.33%)为未绝经病例,在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上与绝经后病例无明显差别,因引起临床对该病足够的重视。
综上所述,子宫癌肉瘤的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绝经前也可发生,术前诊断困难,但DCE-MRI表现及DWI序列ADC值的测定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