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玥,钱明芳*
(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江苏 常州 213000)
浅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留置得当可保留72~96 h,有效减轻了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已在临床得以广泛应用。由于小儿皮肤角质层及基底膜未发育完全,表皮与真皮间未能紧密结合,少数患儿由于患病导致营养不良,皮肤弹性较差,皮下脂肪菲薄且皮肤抵抗力下降[1],部分护理人员会使用胶布缠绕留置针加以固定。浅静脉留置针的针梗、输液接头及肝素帽都属于硬质塑料制品,透明敷料的紧密缠绕、固定,极易直接接触并压迫患儿皮肤及皮下组织,从而诱发压疮。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2]即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基础,通过全员参与发现问题,控制环节质量并注重过程管理,不断发现问题并不断加以改进的一种质量管理方式。本文将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小儿浅静脉留置针的固定中,有效预防并减少了住院患儿浅静脉留置针压疮的发生,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6月~2018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82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8例,女34例,年龄7个月~6周岁,平均3.9岁;选取2019年1月~2019年6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80例作为试验组,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8个月~8周岁,平均4.1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浅静脉留置针的固定,即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后,使用透明敷料粘贴于留置针处,针梗、输液接头及肝素帽均使用纸胶布再次粘贴固定,对于年龄较小或好动的患儿,纸胶布围绕留置针缠绕固定。试验组则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具体方法如下:(1)发现问题:观察科室内住院患儿浅静脉留置针压疮的发生情况,包括留置针接头及肝素帽下方皮肤压迹、发红、出现水泡或皮肤破溃,并对压疮发生情况进行统计。组织全科护士讨论留置针压疮发生的原因,最终总结为以下几点:透明敷料粘贴过紧或有张力,可导致皮肤受压;出汗后可致透明敷料内皮肤长时间被汗液浸泡;自粘绷带固定过紧且不便于观察;针柄、接头及肝素帽直接接触并压迫皮肤。(2)改进过程:穿刺时尽量避开关节部位,穿刺成功后将康惠尔泡沫敷料或水胶体敷料剪成长3 cm、宽2.5 cm的长条置于留置针针梗与皮肤之间,再使用3M透明敷料(6 cm×7 cm)以无张力法固定留置针,输液接头处及肝素帽与受压皮肤之间均使用泡沫敷料或水胶体敷料加以衬垫,肝素帽使用无菌纱布包裹并使用纸胶布缠绕固定,避免肝素帽直接接触患儿皮肤。同时,使用高举平台法固定针梗、输液接头及肝素帽。对于年龄较小且活泼好动的患者,则使用保易网绷带加以固定。如浅静脉留置针留置于患儿头部,则不可使用胶布缠绕固定,因头部肌肉及脂肪组织较少,长时间受压极易发生压疮。有学者研究表明[3]:头皮静脉留置针采用网帽固定可有效减少局部皮肤受压,从而降低压疮的发生。因此,试验组头皮静脉留置针统一使用保易网加以固定,减少患儿头部出汗后受压部位皮肤潮湿情况,且便于护理人员观察。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期间浅静脉留置针压疮的发生情况。采用美国国家压疮协会(NPUAP)于1998年制定的压疮评估标准,该标准将压疮分为4期:Ⅰ期:受压皮肤完整,按压发红处肤色不会变白;Ⅱ期:表皮或真皮受损,形成浅表溃疡、水泡、擦伤;Ⅲ期:皮下组织受损但未伤及筋膜组织;Ⅳ期:肌肉层、肌腱、骨骼受损。
应用SPASS 22.0统计软件将所有数据经双人核对录入电脑,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两组患儿住院期间浅静脉留置针压疮发生情况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患儿住院期间浅静脉留置针压疮的发生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浅静脉留置针压疮发生情况的比较[n(%)]
有研究认为[4]:胶布加压固定是导致浅静脉留置针压疮的主要因素。采用透明敷料及胶布加压固定留置针可导致压力的产生,压力持续作用于皮肤超过1 d可出现压迹,3~5 d即可出现皮肤破损。此外,透明敷料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皮肤散热,小儿生性好动,发热患儿在退烧过程中更易出汗,则可导致透明敷料内潮湿,长时间汗液的浸渍可刺激皮肤,诱发压疮的产生。保易网为网状棉质材料,既可有效固定留置针,又不至于过紧而压迫皮肤组织,且透气且便于观察。本文将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小儿浅静脉留置针的固定与维护中,通过透明敷料无张力粘贴、泡沫敷料及水胶体敷料垫于针梗及接头处,并使用保易网加以固定,加强观察等措施,有效预防并减少了患儿浅静脉留置针压疮的发生,减轻了患儿的痛苦,提高了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