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月,张丽娜,2,曲利娟
患者女性,91岁,2年前发现左侧额部有一黄豆大小包块,偶有瘙痒,未予治疗,肿块渐增大至乒乓球大小,局部皮肤反复破溃、溃疡(图1),无发热、头痛、视物模糊等。既往无特殊病史。头颅专科查体:头颅大小、形状正常,左侧额部头皮见一肿物突出皮肤表面,大小3 cm×2.5 cm×2 cm,表面暗红色,质脆,触之易出血,边界尚清,基底部固定。口眼耳鼻无明显异常。CT示左侧额部头皮软组织内见一大小1.8 cm×2.8 cm×3.0 cm肿物,宽基底向外隆起,边界欠光整。向左侧蝶窦、蝶骨大翼、枕骨斜坡转移。予以手术切除。
图1 肿物位于左侧额部高出皮肤表面,表面见溃疡及出血,宽基底
病理检查眼观:灰白、灰红色类圆形肿物1枚,表面破溃出血,大小3 cm×2.5 cm×2 cm,无明显包膜,切面灰白色,质地中等。镜检:低倍镜下肿瘤呈结节状生长,未见皮肤组织,肿物浅表面见坏死、肉芽组织增生及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肿瘤实质可见多种炎症细胞浸润及黏液变性(图2),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及较多扩张的毛细血管,疏密相间;高倍镜下背景中毛细血管丰富,黏液样变区散在异型大的肿瘤细胞(图3),肿瘤细胞形态多样,呈圆形、多角形,R-S细胞样,密集区肿瘤细胞为梭形,呈束状排列(图4),轻~中度异型性,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大深染;可见肾形核、“八字”核等,核仁明显,核内包涵体、核分裂易见(图5)。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entin和INI-1弥漫阳性;CD68、actin、CD99、CKpan、S-100、CD31局灶弱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60%;炎症细胞CD3、CD20、CD45阳性;HMB-45、Melan-A、EMA、desmin、CD34、ERG、MyoD1、Myogine、ALK、TTF-1、CD21、CD23、CD30、CD15和β-catenin均阴性。原位分子杂交检测显示EBER阴性。FISH检测示TGFBR3和MGEA5基因重排。
②③④⑤
病理诊断:额部黏液炎性纤维母细胞性肉瘤(myxoinflammatory fibroblastic sarcoma, MIFS)。
讨论MIFS是好发于肢端的纤维母细胞性肉瘤,较少见。1998年由Meis-Kindblom和Montgomery等首先报道,因该病好发于四肢肢端,故称为肢端黏液炎性纤维母细胞性肉瘤,但MIFS不仅发生于肢端,其他部位[1]也可发生。近年来国内报道也逐渐增多[2],WHO(2002)软组织肿瘤分类中把“肢端”删除,命名改为“黏液炎性纤维母细胞肉瘤”,定义为低度恶性肿瘤。在WHO(2013)软组织肿瘤分类中又称之为“非典型性黏液炎性纤维母细胞肉瘤”(atypical myxoinflammatory fibroblastic sarcoma),定义为交界性肿瘤。
MIFS成年人多见,多发生于30~50岁,少数病例可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无明显性别差异。MIFS好发肢体远端,手足多见,常累及背侧面。临床表现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病程长短不等,通常少于1年,肿块较大时可有胀痛感及肢体活动受限。部分患者曾有外伤史。MIFS预后较好,少数病例可以复发或转移[3]。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病程2年,无外伤史,肿瘤发生在额面部,位置表浅伴破溃感染,部位少见,目前尚无发生于该部位的文献报道。
MIFS具有典型的组织形态学特征:肿瘤常位于皮下,低倍镜下病变由炎症区域、玻璃样变区域和黏液区域构成,炎症细胞多少不等,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甚至可见生发中心形成;肿瘤细胞体积较大,大核仁,胞质嗜酸性,形态上类似R-S细胞、病毒样细胞,多数病例可见脂母细胞样或印戒样细胞。本例镜下较典型,但无明显玻璃样变区域,背景中炎症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肿瘤细胞主要由上皮样细胞和交织束状排列的胖梭形细胞组成,肿瘤细胞弥漫表达vimentin,灶性表达CD68、CK、SMA、CD31、S-100,Ki-67增殖指数较高。本例发生部位罕见,影像学检查提示存在左侧蝶窦、蝶骨大翼、枕骨斜坡转移,预后可能不良。
关于MIFS的细胞遗传学研究较少,有报道指出,FISH检测可检出TGFBR3和MGEA5的重排[5]。在WHO(2013)软组织肿瘤分类中,认为MIFS与含铁血黄素沉着性纤维脂肪瘤样肿瘤(hemosiderotic fibrolipomatous tumor, HFLT)和软组织多形性血管扩张性玻璃样变肿瘤(pleomorphic hyalinizing angiectatic tumor, PHAT)为不同的实体,但是它们均存在t(1; 10)(p22; q24)染色体异位,并伴有3p染色体重排,t(1; 10)的断裂点位于TGFBR3基因的1p22和MGEA5的10q24。有学者认为,MIFS、HFLT和PHAT是单一遗传实体的不同形态表现,来源于相似的间充质细胞。另外在Kao等[6]的研究中,未检出TGFBR3和MGEA5重排的19例MIFS,通过靶向测序发现了一个新的TOM1L2-BRAF融合,为临床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诊断与鉴别诊断:MIFS罕见,易误诊为良性病变、炎症性病变及其他类型恶性肿瘤[7]。(1)浅表性肢端纤维黏液瘤:好发于成年人手足浅表软组织,常表现为缓慢生长的孤立性结节,外生性呈息肉状,肿瘤细胞主要由梭形和星形的纤维母细胞样细胞组成,间质黏液变性,肿瘤细胞轻度异型,核分裂少见,免疫组化表达vimentin、CD34,多数表达CD99,肿瘤为良性,可因手术切除不净而复发。(2)黏液纤维肉瘤:肿瘤呈分叶状或多结节状,有纤细不完整的纤维性间隔,细胞成分比较单一,主要由梭形或星形细胞构成,间质不同程度的黏液变性,具有特征性的曲线形薄壁血管,但一般无明显的炎性细胞区,无R-S样细胞或畸形大细胞,免疫组化标记多数梭形细胞表达vimentin,少数表达MSA和(或)α-SMA。(3)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多见于肠系膜、腹膜后,结节状或分叶状,间质中以大量的炎症细胞为背景,肿瘤为增生的梭形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组成,呈束状排列,免疫组化标记vimentin弥漫阳性,多数表达α-SMA、MSA或desmin,约50%的病例表达ALK,无TGFBR3和MGEA5基因重排。(5)软组织PHAT:Michal等[8]认为大多数PHAT是在经典的MFIS形态基础上出现异常的玻璃样透明变性血管构成。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CD34,细胞遗传学t(1; 10)(p22; q24)染色体异位,并伴有3p染色体重排。(7)HFLT:肿瘤细胞呈结节状及叶状,伴有明显的黏液变性及间质毛细血管增生,多见含铁血黄素沉积,肿瘤细胞轻度异型,细胞核不规则,呈泡状,MIFS和HFLT组织学具有混杂的形态特点,为一个生物实体的不同形态变异或不同程度的肿瘤进展阶段。
MIFS为交界性肿瘤,局部复发率为22%~67%,偶有转移。本病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采取局部广泛切除,确保切缘阴性,对多次复发或累及近端肢体及体积巨大者可考虑截肢,化疗或放疗的效果尚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