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刊记者 莫尔佳
13 岁那年,田炜跟着父亲学习犁田、使牛。“犁田、坝田、栽秧、打谷……整个农活这一套,我都是十分熟悉的。”犁头很重,小田炜拖不动。父亲急了:“拖不动你还得拖呀。”田炜至今记得父亲那声叹息,“你不学会耕田,今后长大了你怎么求生呢?”
1941 年的春天,田炜出生在隆昌县(今隆昌市)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年少的他未曾想过,自己长大后能不靠务农为生。如今,已79 岁的田炜忆起当年情景,笑道:“如果不是新中国,我就只能当农民。毫无疑问,我的人生轨迹,因为有了党、有了新中国,就这样变了。”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从5岁起,田炜就开始帮着家里做活。“种地、割草、喂牲畜、放牛,甚至要去捡狗屎。”说到这里,田炜顿了顿,“你不懂什么叫做‘捡狗屎’吧?”他解释说,当年不比现在肥料充足,种田施肥,光靠人畜肥不够用。为了防盗,当时农村家家养狗。“狗一般在夜间排便,它们一到晚上,便会去山上溜达。”那时候一大早,家家户户的小孩儿都背着个“狗屎兜兜”上山,“一个早上大概能捡十来斤。回来装水泡着,用来做农家肥。”十来岁的时候,田炜又到周边的煤矿,“帮工人推媒兜,捡点边角料,攒起来拿到县里去卖,补贴一点家用。”
田炜向记者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
读初中时,田炜就读的隆昌县第三中学离家大概有15里路。因为负担不起住宿费用,初一初二时,田炜选择了走读。每天早三四点钟,田炜就起床自己做早饭,吃完后带一盅饭去学校当午饭。“如果家里没有更多的余钱剩米的话,中午就在学校饿一顿,晚上回家再吃。”在高中之前,田炜没有穿过胶鞋,“学校不让打赤脚,我基本都是穿草鞋。”后来,母亲给他做了双布鞋,怕把布鞋穿坏,他便打着赤脚去学校。“鞋带在身上,到了学校外有个池塘,把脚洗干净,再穿上鞋进学校。”
初三时,因为成绩优良,是学校的重点培养对象,田炜被老师督促着住了校。学校给田炜批了丙等助学金。“一个月是4块钱,但那时住校一个月生活费是6 块。”剩下的2 块怎么办?“全靠我母亲。”田炜说,自己母亲很能干,“粗细都能来。”那时候,母亲白天下地干农活,夜晚则在灯下系麻线。“就为了那每月供我读书的2块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环境不比现在,”田炜回忆道,“卫生条件很糟糕,夏天一到天黑,蚊虫满天飞,整个屋子里嗡嗡嗡的声音就像在养蜂场一样。”母亲夏日点上青草熏蚊,冬日坐在烘笼前取暖,在灯下系麻线,每日干到凌晨三四点的画面,至今仍深深镌刻在田炜记忆中。
“像我这样贫苦家庭出生的孩子,更深深地懂得,解放后的新中国同过去的旧社会之间有多大的差异。”田炜感叹道。
7 岁那年,田炜入私塾读书,但他打心眼里羡慕那些在离家三公里“新学”里的孩子。所谓“新学”,是指新式学校。那时候,学校里的男学生女学生都穿童子军服,“看上去神气极了。”可新学的入学费用不是田炜家这样的农村家庭能承受的,“我也只能‘望新学兴叹’了。”
1949 年底,隆昌解放。新政府接管了县里的学校,“从那时起,咱老百姓家的孩子也能读新学了。”1950年,老师到田炜家家访,动员他去学校读书,并给他减免了学费。这样,10 岁的田炜进入了新式学堂读书。因为生病休学耽误了一学期,1957年,16 岁的田炜才从小学毕业。他告诉记者,自己原本并不想读高中,“我年纪也不小了,想早点找个饭碗养家,就打算去读师范,可被老师留住了,坚持让我考高中。”后来,田炜顺利考上了隆昌市最好的高中隆昌一中。“和初三时一样,拿4块的丙等助学金。”1963 年,田炜考取了四川外语学院俄语系。当时,学校不仅给像他那样的贫困学子减免了学费,还给评定了最高等级的助学金,“11 块5 毛,等于全包了我的伙食费。”不仅如此,学校还给田炜发放了基本的生活用品。“等于一切学杂费用都是党和国家帮我出了,让我能心无旁骛地求学深造。”
1967 年,田炜大学毕业。因为“文革”,推迟了一年分配。1968 年10 月,田炜被分配到当时的川东涪陵区秀山县教书,很快又被调至泸州高中。后来,田炜又从泸州被调回老家隆昌。1983 年,田炜被选调到隆昌县委。此后,他历任隆昌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委书记;1990年,他被交流至乐至县任县委书记……直至从资阳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职位上退休。
对自己从一名普通的教师走上领导岗位的经历,田炜至今谈起仍津津乐道。他说,80年代初,他因教学成绩出色,在隆昌第五中学担任校长。那时候,党的干部建设标准从“德才兼备、又红又专”转化为“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在这一“干部四化”风潮中,隆昌县时任县委书记和人聊天时,让人给推荐一下当地“年纪不大、有能力、表达能力强又会写文章”的人才。有人推荐了田炜。这之后,书记就让县委组织部到四川外语学院和隆昌五中考察田炜的情况。“直到接到通知,让我去县委组织部报到,我才知道这个事。”田炜不由地将声音提高了些,“那名老领导,我没给他送过礼,甚至一杯茶都没请他喝过。可他说,他就是需要人才而已。”
回顾自己走过的人生之路,田炜不禁感叹道:“想想从我出生到求学、到工作,直至退休这整个过程,要感谢的实在太多了。”他竖起手指,“一是党和国家的关照,二是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栽培,三是社会的发展——没有这些,不会有我的今天。”
2003 年,田炜自资阳市人大常委会退居二线后,就加入了资阳市关工委,担任常务副主任一职,后又长期主持资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教育行业出生的他,认为“国家要富强,关键是人才”。在他主持工作期间,资阳市关工委响应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启动了“关爱厨房”项目,带动当地教育部门资金投入,在乡镇农村偏远贫困地区的学校投建50 余个“关爱厨房”,解决了10 余万学生的安全就餐问题;他还捐助了多名寒门学子,助力他们圆了大学梦……2018年,田炜从资阳市关工委“二次退休”,成为一名五老志愿者。如今的他,依然继续着自己的关爱事业。
这些年来,有八个字田炜始终牢记心头:执德必弘,信道必笃。——“这是我人生的信条。”他说,为官时需有寒士之心,现在,自己也始终坚持善道,“要尽自己的能力,多为党和人民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