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潇,魏双林,刘伟军*,曹红儒,刘 健,陈爱德,王 凤,李帅帅,王雅军,张恩科
(1.宝鸡市中心医院医学装备科,陕西宝鸡 721008;2.陕西省人民医院医学装备部,西安 710068;3.咸阳市中心医院设备科,陕西咸阳 712000;4.延安市人民医院设备科,陕西延安 716000;5.安康市中医医院设备科,陕西安康 725000;6.陕西省人民医院耗材试剂部,西安 710068;7.陕西省肿瘤医院医学装备部,西安 710061)
高值医疗设备是指购置价格不低于40万元的医疗设备,主要集中于诊断类设备和治疗类设备。相对低值医疗设备而言,高值医疗设备配置数量基本保持井喷式增长,目前其在各级医疗机构医疗设备资产总值中的占比越来越高。高值医疗设备已成为医疗诊治、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强有力的硬件支撑。在“十三五”规划中,国家对高值医疗设备的配置开始实行以安全有效和功能需求为导向的统筹协调和统一规划,最终促进国产配置引导和资源优化配置[1]。本文针对陕西省各级医疗机构高值医疗设备进行实际调查和具体分析,掌握其配置现状、使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从而提升高值医疗设备配置管理水平。
随机选取陕西省内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对其在用的40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进行调查。其中包含7市(西安市、咸阳市、宝鸡市、渭南市、延安市、汉中市和安康市)24县所辖的三级、二级以及一级医疗机构。
为方便调查,将高值医疗设备分为15种(包括X射线设备、超声诊断设备、功能检查设备、内镜检查设备、核医学设备、实验诊断设备、病理诊断设备、病房护理设备、手术设备、激光设备、放射治疗设备、急救设备、消毒灭菌设备、血库设备及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设备),依托陕西省医疗器械协会医械应用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向随机选取的医疗机构发放问卷调查表,对各级医疗机构在用的这15种高值医疗设备的配置结构、配置分布、进口与国产的配置水平及成本效益情况进行调查,并借助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调查表由各医疗机构设备资产管理员填写,然后由部门负责人确认后提交。
本研究的调查表借助德尔菲法将调查问题单独发送给7位专家征询意见,经过反复多次修改,最终达成一致而形成[2]。调查表的内容和项目具备合理性和针对性。调查表于2019年10月9日逐步向随机选取的173家医疗机构发放,于2020年3月20日完成调查表收集工作,并按照完整性和有效性筛选出143家医疗机构的调查表。其中三级、二级和一级医疗机构分别为27、48和68家,市级以上和县级医疗机构分别为56和87家。调查表数据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版本:Professional 2007)及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1)各类高值医疗设备配置数量总占比情况。
高值医疗设备配置结构中[3],各类设备数量总占比相差较大,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占比较高的3类设备为手术设备(23.3%)、超声诊断设备(20.3%)及实验诊断设备(13.5%);占比较少的3类设备为血库设备(2.1%)、放射治疗设备(2.0%)及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设备(1.8%)。
(2)各类高值医疗设备平均配置数量情况。
各类高值医疗设备在医疗机构中平均配置数量相差较大,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看出,平均配置数量较多的3类设备为手术设备(53.7台/家)、超声诊断设备(46.8台/家)及实验诊断设备(31.1台/家);平均配置数量较少的3类设备为血库设备(4.8台/家)、放射治疗设备(4.6台/家)及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设备(4.1台/家)。
陕西省各级医疗机构高值医疗设备总体配置分布为76.8台/家,三级、二级及一级医疗机构高值医疗设备配置分布分别为208.9、46.7及0.7台/家,三级医疗机构高值医疗设备分布总量是一、二级总量的4.4倍,详见表1。
图1 各类高值医疗设备数量总占比情况
图2 各类高值医疗设备在医疗机构中平均配置数量情况
医疗机构对进口医疗设备还是有倾向性的[4],尤其是高值进口医疗设备。本次调查统计了各级医疗机构高值医疗设备进口与国产的数量比值,三级、二级和一级医疗机构进口与国产设备数量比值总和分别为100.6、40.7和0.4。其中,三级医疗机构以手术设备(17.5)、超声诊断设备(14.3)和实验诊断设备(11.4)为主要进口设备;二级医疗机构以X射线设备(5.6)、核医学设备(5.3)和实验诊断设备(4.9)为主要进口设备;一级医疗机构进口设备主要集中在X射线设备(0.1)、超声诊断设备(0.1)和实验诊断设备(0.2),详见表 2。
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指标较多,最常用的是成本回收期,该指标根据收回医疗设备成本所需要的时间来评价经济效益。通过调查发现医疗机构级别越高其效益相对越好,回收期越短,反之越长[5]。其中,实验诊断设备回收期最短,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设备回收期最长,详见表3。
表1 各级医疗机构高值医疗设备配置分布情况单位:台/家
表2 各级医疗机构高值医疗设备进口与国产配置水平(进口与国产数量比值)
表3 各级医疗机构高值医疗设备成本回收期情况单位:a
由图1、2可知,医疗机构高值设备配置结构趋于同质化,都倾向于手术设备、超声诊断设备、实验诊断设备和X射线设备,这4类设备占比总和高达67.5%,平均配置数量为38.9台/家,并且各级医疗机构对这4类医疗设备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6]。
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医疗观念的改变[7],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和建设教学研究型医院的要求不断被提出,各级医疗机构应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提高自身优势专业和特色业务水平;在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教研能力的基础上,加大基础服务型和医疗教研型设备的投入(包括血库设备、放射治疗设备和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设备),以全面提升诊断、救治水平。
由表1可知,高值医疗设备配置分布具有级别效应[8]。其中,三级医疗机构分布数量最多,二级医疗机构分布数量低于平均值,一级医疗机构一般由政府主管部门统一配备基本的检查诊断设备,很少涉及高值医疗设备,故分布最少。高值医疗设备的级别化分布会导致区域内医疗服务公平性的缺失,与分级诊疗背道而驰。
为此,应统筹规划,鼓励多级协同联动构建发展新格局。其中,三级医疗机构医疗业务平台较为完善,对一些疑难杂症有较好的治疗体系和研究方向,应借助高值医疗设备开展学科创新与融合[9]。二级医疗机构由于业务平台的制约,多在一些效益较好的诊断业务上配置高值医疗设备(如X射线设备、超声诊断设备、实验诊断设备),应以诊断类高值医疗设备为基础,不断完善诊断、救治服务体系的同时,积极拓展新的治疗业务。一级医疗机构由于自身运营的原因,应在诊断、治疗业务完备的基础上,借助高值医疗设备增添自身特色业务。
由表2可知,各级医疗机构高值医疗设备进口与国产配置水平具有明显的进口倾向性,进口与国产数量总比值高达141.7。医疗机构级别越高,高值进口设备占比越高[10],其中进口设备主要集中于手术设备、超声诊断设备、实验诊断设备、X射线设备和核医学设备5类具有高技术含量和制造工艺的设备,进口与国产比值分别达到了 22.0、18.5、16.5、14.1 和 12.1。
鉴于进口设备昂贵的价格和非开放性的技术,政府主管部门要时刻建议并鼓励各级医疗机构在高值医疗设备选型时,统筹规划并向国产配置引导,配置选型可参考优秀国产医疗设备遴选结果[11]。建议性的引导对策如下:(1)选择性配置,对于诊断和治疗技术空白区域可以针对性地配置进口设备来填补并完善医疗服务体系[12];(2)宏观规划进口与国产配置结构,包括设备的功能与数量,做到功能和数量的国产替代,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和国家医保压力;(3)提高国产设备配置意向,以利于国产技术研发及突破技术遏制。
高值医疗设备在医疗机构资产中所占份额比较大,对其进行效益分析是医疗机构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医疗设备采购工作和资源分配的重要参考依据。由表3可知,医疗机构级别越高,回收期越短,效益相对越高。效益较高的医疗设备主要集中在诊断类设备,其次是治疗类设备;效益相对不乐观的设备主要集中于业务支持类和医疗服务类设备,包括病理诊断设备、消毒灭菌设备和血库设备等;效益几乎为零的医疗设备主要集中在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设备,此类设备的配置比例几乎可以忽略。由此可见,配置效益与业务效益具有正相关性,这将导致医疗服务的偏执化。
针对该问题,对各级医疗机构有如下建议:(1)三级医疗机构应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完善相关机制和平台建设,与临床科室积极建立学科业务融合长远机制[13];(2)二级医疗机构应重视学科发展,提高学科内涵建设[14],优化设备配置,以经济效益分析为基础论证和购置设备;(3)一级医疗机构要改变运营思路[15],重视技术前瞻性平台建设,加大各专科平台建设的投入,逐步提升综合医疗业务能力。
目前,陕西省各级医疗机构高值医疗设备的配置存在明显差异,且随着级别升高这种差异逐渐加大,严重影响了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诊断和救治水平。同时,同一家医疗机构不同种类的医疗设备配置也相差悬殊,大大限制了医疗机构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因此,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需要统筹规划,既要加大基层医疗机构设备支持投资力度,又要确保各级医疗机构均衡综合性发展,不断提升陕西省医疗机构高值医疗设备的整体管理水平,达到高值医疗设备配置逐步优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