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刚
摘 要: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媒体融合趋势愈发明显,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探索融合发展之路。由于人们的习惯性阅读介质已由纸质转向移动终端和网络,因此传统的学术期刊要谋求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适应时代变化寻求新的发展方向。积极探索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这也为传统的出版流程和出版模式带来了变革性的要求。如何在保持学术严肃性的基础上满足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并获得更好的传播效应,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本文将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探讨学术期刊如何实现数字出版转型。
关键词:媒体融合;学术期刊;转型探索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2-0069-02
数字出版转型是学术期刊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的必由之路,学术期刊在转型过程中必须对自身进行精准定位,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发展路径。本文针对当前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和转型困难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学术期刊实现数字出版转型的具体策略。
一、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
在信息传播方式不断改变的过程中,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受到了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抛弃纸质媒介,转而青睐于新媒体、新媒介。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传统媒体的市场空间,也给学术期刊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因为学术期刊是传统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大众期刊和一些小众化、专业化的期刊。在这种情况下,学术期刊要想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竞争,就必须进行数字出版转型探索,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学术期刊的主攻方向是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由于这些期刊较为专业,所以对受众有一定的文化要求,本身受众面就比较狭窄、发行量也不大。长久以来,学术期刊的经营状况都不太乐观,很多学术期刊在进入市场后为了确保学术质量、维持正常运转,会采取“以刊养刊”的方式。大多数期刊需要广告收入来维持正常运转,但在传媒环境多变的形势下,仅仅依靠订阅费或版面费是无法很好运转的。传统的学术期刊要想实现更好的经营发展,必须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然而,一些学术期刊在尝试数字化出版转型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和途径,所以整个进程十分缓慢。更多的学术期刊还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小心谨慎地探索,一般采取的是在原有组织基础上进行改良的转型方式。
互联网这种媒介系统是在技术平台的驱动下产生的,更加注重用户体验。而学术期刊在发展过程中主要以内容产业为主导,因此学术期刊网站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明显缺乏竞争力,期刊网站运营也没有真正实现融合运作。
此外,很多学术期刊的从业人员还没有实现角色转换,在思想理念和技术层面上都没有与时俱进地完成更新,从而导致了认识和实践的脱节:从认识层面上看,一部分学术期刊的领导者认识到了数字化出版轉型的重要性,态度上也十分支持,认为学术期刊应当积极顺应转型趋势;但在实践层面上,受限于更多从业人员思维和技术上的准备不足,只能被动适应媒体融合,因而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趋势下推进数字出版转型的速度和质量都不尽如人意。
二、学术期刊进行数字出版转型的困难
(一)职能交叉
由于互联网不能单一地划分给电子媒介或纸质媒介,所以在此背景下产生的新业务内容责任归属不明确。这也给有关部门的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导致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对同一项业务的管理,从而出现了多重规制[1]。
(二)技术支持不足
促进媒体融合发展离不开技术上的支持,当前,技术支持不足成为很多学术期刊发展的软肋。学术期刊在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虽然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但在技术研发这方面提供的支持还远远不够。
(三)人才流失
传统的学术期刊在运作过程中呈现出线性的生产链条结构,但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需要朝全媒体的生产模式转型,因此需要从思维模式、工作流程和方式等多方面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性业务技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转型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优化人才结构、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从业人员能够掌握互联网专业技术,并且对全媒体发展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学术期刊提供的薪资水平是无法吸引高水平人才的,导致整体人才队伍的媒介素养水平较低,限制了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转型。
(四)缺少数字出版经验
当前,很多学术期刊缺乏科技敏感度,数字出版探索还处于较低层次,主要方式就是与数据收录平台合作。但是,大多数的商业期刊数据库只给学术期刊支付很少的信息使用费就能垄断整个学术供给,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工作人员实际上成了数据库平台的廉价劳动力,甚至无法控制学术的传播。更多学术期刊缺少数字出版经验,尚未搞清新媒体发展状况就被裹挟进了媒体融合时代,因此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十分茫然[2]。
三、学术期刊实现数字出版转型的路径
(一)建立刊网融合模式
刊网融合是每个学术期刊必须要走的路,也可以说是数字出版转型的第一步。学术期刊通过主动与大型数据库合作来建立刊网融合模式,例如比较知名的中国知网、万方等。中国知网这个平台的自主开发花费了很多年的时间和精力,建起了世界上全文信息规模量最大的数字图书馆,其中包括多种数据库。同时知网还集结了不同行业的学术内容,能够给读者提供不同类型的学术期刊,人们可以通过付费下载或购买会员等多种方式来获得这些资源,检索时只需输入关键词或文章标题就可以快速找到相关的专业文章,这样既能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又有利于学术资源的广泛分享和快速传播。如果传统学术期刊缺乏自主开发的能力和精力,就可以寻求这种大型数据库平台并与其合作。
在与大型知识数据库合作时,学术期刊需要积极利用平台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学术期刊被大型数据库平台收录的过程实际上就形成了数字化的刊物,从而实现了数字化出版。学术期刊也可以借此途径节省更多网络运营、资源开发费用,从而在短时间内进行快速转型。
这种刊网融合模式能够给学术期刊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在此过程中,学术期刊要注意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做好自身角色定位。因为绝大多数学术期刊从业人员并不熟悉数字化传播发展业务,如果大费周章地去研究这些方面,很可能无法集中精力做强内容,也就很难推出高质量的学术精品文章。所以,学术期刊只有集中精力进行内容的生产研究、不断提高内容的质量才能获得更多竞争优势,在同行竞争中拥有更多主动权,通过有效合作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二)借助官微新媒体推广
上文已经提及传统学术期刊与一般期刊相比更具专业理论深度,所以有特定的受众群体,读者覆盖面比较窄。但在传播过程中,学术期刊也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并借鉴大多数期刊的传播经验,从而获得更多的关注度和更大的影响力。例如,在知名科普类期刊《中国国家地理》中,作为其青春版的《博物》就是以青少年这个特定群体为主要受众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历史、生物等不同领域的自然人文知识,期刊兼具趣味性和权威性。为了更好地转型发展,《博物》于2009年建立了官方微博,到2020年已发布信息1万多条,获得粉丝关注量达到1 000多万。通过分析《博物》官方微博的发布内容和方式可以发现,它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不但实现了刊物内容信息的快速传播,而且通过与粉丝在微博进行频繁互动增强了受众黏性[3]。这种图文并茂的日常科普能够获得更多的受众关注,让科普更加贴近生活、更有趣味性。
学术期刊也可以借鉴《博物》的成功经验,利用各种平台分享理论研究成果,开辟微博、微信等多种官方平台实现二次传播、全媒体互动。应当放下高冷姿态和枯燥表达,适当增加文字、图片、视频和动画等不同元素,让阐释解读更加通俗易懂接地气,增强学术的趣味性和亲民性,在扩大学术期刊受众面、推进理论大众化的同时,通过与读者互动广泛了解民意、集中民智,为实现问题导向的一线科研和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作出积极贡献。学术期刊在数字出版转型中需要快速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目标受众的类型,在利用传播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4]。
(三)进行线上线下融合
传统纸质学术期刊在发表之前要进行选题策划、收稿选稿、编辑校对等多个环节,所以很难在第一时间发表作者的学术成果,也无法围绕某一主题及时进行同行学术交流。有鉴于此,学术期刊可以进行线上线下融合,建立更加专业的学术交流平台。例如,《中国激光》于2004年带领五十多家学术期刊共同组建了中国光学期刊网,这一平台汇集了很多相关行业的权威数据和期刊内容,与其他平台相比,其学术研究成果和数据发表速度都非常快,而且能够利用新媒体对学术信息进行多次制作和加工并实现快速传播。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也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便利,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纸质期刊或进行电子化阅读。
四、结语
学术期刊在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要始终秉持内容质量第一原则,明确自身的核心优势。此外,还应积极满足用户需求,把更多关注点放在读者身上,利用新媒体扩大学术期刊的传播范围。学术期刊要适应媒体融合趋势进行积极转型,多措并舉建立良好的学术形象和学术影响力,通过打造自身品牌推动学术期刊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瑛.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J].出版广角,2017(6).
[2]郑雪洁.我国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发展现状研究[J].今传媒,2016(11).
[3]康明慧.“互联网+”背景下“域出版”战略探讨:以“超星学习通”为例[J].传媒,2017(5).
[4]任俐.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发展[J].学术交流,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