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勃
安徒生笔下,中国皇宫里的宫女们喝着咖啡,可以和朝臣一起活动,这是欧洲“中国风”展示出来的中国
“你大概知道,在中国,皇帝是一个中国人,他周围的人也是中国人。这故事是许多年以前发生的。这位皇帝的宫殿是世界上最华丽的……”这是安徒生的童话《夜莺》的开头,看得出,童话对中国并无恶意,但和真实的中国没什么关系。
看真人版《花木兰》电影,很自然就想起了这个童话。安徒生笔下,中国皇宫里的宫女们喝着咖啡,可以和朝臣一起活动。这是欧洲“中国风”展示出来的中国。几百年过去了,西方人对中国的想象,还真是有惊人的稳定性。
但是,过多指责电影的细节不符合中国的历史,比如说花木兰的故事是北魏的,电影里哪些地方不符合北魏的时代特征,这就没必要,更不厚道。——毕竟,中国人自己讲述木兰故事时,也从来不讲究这个,处理木兰的信息时,往往非常随意。
有研究者搜集整理过有关木兰的文献,发现宋元时期的零零碎碎的记载,不少地方都宣称木兰是本地人,大概,就是当地有人喜欢木兰的故事,就和木兰认了老乡。所以现在迪士尼弄个福建土楼出来,似乎亦无不可。比较有趣的是元代侯有造的《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是这样介绍的: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亳之谯人也。
按这个说法,花木兰和曹操是老乡。虽然没有证据,但我有点怀疑,北魏在一般人心目中太没有存在感了,哪里比得上曹操的魏国有名? 于是故事讲着讲着就变成三国时的事。后来又感觉插不进去,所以又一变,魏就成了木兰的姓。
侯有造这个版本的木兰故事,情节已经很丰富,木兰替父从军,是她的“孝”;暴露女儿身后,皇帝想娶她,木兰说,我是你的臣子,没有臣嫁给君的礼,于是就自杀了,这是她的“烈”。这就是“孝烈将军”这个称号的由来。
有趣的是,文献中往往又称木兰为“汉孝烈将军”,认为她是汉文帝时候的人。有可能是,木兰被宋朝人拿来和汉文帝时救父的少女缇萦相提并论,那就算她俩是一个时代的人吧。
当然,说木兰是汉朝人,《木兰辞》里“可汗大点兵”一句就没法解释,但说是隋唐时人,就没有问题了。所以在有些隋唐故事里,我们也会看见木兰出来打个酱油。
到明代,徐渭的名剧《雌木兰》里,很难得,提到“俺大魏拓跋克汗下郡征兵”,终于又认为这是个北魏故事了,但木兰从军最大的困境是什么呢? 是木兰裹了一双小脚,混在男人中怎样才能看不出来,如果真的把脚放大,回来后又怎么嫁人? 这当然是裹小脚已经蔚然成风的社会里,才会出现的问题。
清代小说的木兰故事,坦白说,许多散发着腐臭之气,故事情节围绕着木兰的贞洁问题打转。但是,清军军纪糟糕,奸淫妇女的事时有发生,甚至有的部队专有实质上是营妓的所谓女兵。又不得不承认这些作品也反映了某种现实焦虑。
所以说,木兰故事除了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个母题之外,别的元素是大可根据时代需要不停变化的。
近代以来的改编版本,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是左干臣发表于1928年的话剧《女健者》。这部剧里,木兰从军不是为父尽孝,也不是为国尽忠,而是意识非常明确地要证明女性的力量:“只要从一堆死尸里被人发现还有一个女尸睡在当中,同时因为这样引起历来轻视女子的男子们的惊诧,和女同胞继起的努力,那我就满足了,我虽死也是满足了。”
故事中,木兰收降了一位番邦的公主,两个人假装结了婚;木兰受伤时被一位陆军医识破是女儿身,两个人开始了一段恋爱;木兰身份被贺元帅知道后,贺元帅又要强娶她。这时,陆军医不但不保护木兰,反而质疑木兰的忠贞。这一幕使木兰觉醒:“我们不需要丈夫,如果有了丈夫而只仅能在我们头顶加一道枷锁,或者仅是多添一个比较亲近的虚假的朋友,那我们又何必定要有丈夫呢?”
于是木兰就带着公主寻找光明的世界去了。
这种对男权社会决绝的姿态,真衬托得后来很多作品,都是小打小闹。
1998年迪士尼的动画片《木兰》,其实一样很“中国风”。但不必把它当作一个中国故事,就应该承认,它确实讲了一个好故事:木兰从军,体力上很难跟上男性战友的节奏,这是许多女性都会面临的困境;但是木兰机智、敏锐,善于协调战友间的关系,能够洞察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许多女性也正是这样证明了自己的优秀。
2020这部真人版,问题也就在这里。木兰的优势,是她天赋异禀掌握了“气”的奥秘,木兰的麻烦,是身为女性,社会不允许她拥有“气”。主人公拥有和大多数人无关的能力,要克服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困境,你说这是在干啥呢?
片子里的中国一点也不中国,相形之下,倒是根本不重要的问题了。
(作者系大学教师、历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