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见证:从极度缺气,到用气大国

2020-09-17 13:35阿晖
新民周刊 2020年34期
关键词:浦东煤气燃气

阿晖

厨房的灶台上和热水器中跳动的蓝色火焰,如今几乎是每一个中国城市家庭司空见惯的画面。从燃煤到燃气,中国走过了几十年光阴。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城市开始进入大规模使用燃气的时代。从煤气切换到天然气,也是近十几年来的事情。上海这座城市的燃气发展的每一步脚印,都记录了城市的成长,而近三十年来的飞跃式发展,更是折射出中国家庭的小康之路。

建国十周年,中南海用上燃气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战的最后一役,“八百壮士”奉命坚守上海四行仓库,顽强抵抗四天四夜。有关影视作品中提及,在四行仓库南侧的租界区内有煤气厂,厂区内的储气罐存有50万立方米煤气,日军担心流弹击中储气罐引起爆炸,所以不敢随意轰炸四行仓库。

这个与四行仓库相隔几十米的苏州河南岸煤气储存罐,正是上海最早的燃气事业的见证。早在1865年,在外商集资下,成立了“大英自来火房”(后改名“上海英商煤气公司”),在今天的苏州河南岸、西藏中路以西的位置建成了上海最早的煤气厂,这是上海也是中国的第一家公用事业,而上海也成为亚洲第一个使用煤气的都市。

据统计,截至1949年,上海只有1.7万户人家用煤气做饭,普及率才只有1.9%。

当时的煤气用途是用在煤气灯上作为照明之用,后来电灯开始流行之后,才逐渐转为烹煮取暖之用。旧上海的煤气事业步履维艰,到1949年解放前夕,偌大的上海市,日输气量仅9.3万立方米,煤气成了少数有钱人才享用得起的高级用品。据统计,截至1949年,上海只有1.7万户人家用煤气做饭,普及率才只有1.9%。

杨树浦煤气厂厂部

上海西藏路桥畔旧时英商建立的煤气储气罐

到1949年,中国内地只有九个城市有燃气设施,包括上海、大连、抚顺、鞍山、沈阳、丹东、长春、锦州、哈尔滨。

上海解放后,英商上海煤气公司在人民政府监督下继续经营。1952年11月20日由政府征用,更名为上海市煤气公司,规划了恢复、改造、提高、发展的蓝图。

1950年代初,上海在全市统筹兴建两万户工人住宅。作为全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通上了煤气。那时搬进新村的人们都是戴着大红花的,人们敲锣打鼓祝贺他们——他们都是上海纺织、轻工、机械、钢铁厂的一线产业优秀工人。曹杨新村的居民们不用再烧煤球炉了。煤气实现了从奢侈品转身,进入寻常百姓家。

据说,当时的上海煤气公司专门派人员到居民委员会现场示范,拿一铜吊水,放在煤气灶上烧要七分钟;在煤球炉子上把它烧开,则要二十八分钟。

解放后十年不到,上海所发展的家庭煤气用户数几乎比解放前的85年翻了一倍,更多的普通人家能装煤气了。在老人们的记忆里,1949年前要铺上管道、装上一个煤气灶,需要两根金条,一立方米的煤气价格相当于5斤大米;解放后六次降价至7分钱一立方米,相当于半斤粳米的价格。同时,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灶头不用买,可以租,一年花费三块钱租金就可以了。

用上煤气的老百姓家里,灶头也在发生着改变,从最早的铸铁灶发展到了搪瓷灶。一只搪瓷煤气灶,当时只要17块钱,几乎是改革开放后家家都能看到的,今天它已成了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即使这样,到1966年,上海100户人家中能用上煤气的仍不到6家。在计划的年代里,安装煤气变成很多人的梦想。用上煤气的老百姓都喜笑颜开,用不上的真是迫不及待。按上海人说的,“如果用煤球的话,下班回家炉子要慢吞吞地旺起来,要是碰上熄火了,还要重新点火生炉子,吃上那个晚饭真叫‘夜饭了”。

在这一历史阶段,在冶金工业的带动下,中国很多城市改造和兴建了小焦炉,或利用钢厂的焦炉煤气作为城市燃气。一大批焦化厂建设投产,带动了城市燃气事业的发展。在解放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工煤气大都以焦炉煤气为主。

1959年,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作为十周年国庆献礼工程的北京焦化厂建成,日供应煤气20万立方米,中南海第一次用上了燃气。

那个时候我拎了一个钢瓶,上门去做毛脚女婿,到丈母娘家弄堂里,每个人的两个眼睛都要看着你的,你能弄到一个钢瓶很了不起的。

拎个液化气瓶,弹眼落睛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让中国重新焕发了活力与生机之时,燃气的普及也成为了众多城市的老大难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城市凸显了四大矛盾:通信不畅、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煤气不普及。这座特大型城市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仍有100万只煤球炉,也就是还有一半的城市家庭用不上煤气。据不完全统计,至1990年底,市区户籍为250.71万户,而煤气居民用户144.534万户,气化率只占市区户籍的57.6%。

80年代的上海,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区域,挨挨挤挤的屋檐下,依然炊烟滚滚,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套间里,五六只炉子熏得墙体发黑,灯火昏暗,空气里满是一氧化碳的呛人气味……

在一次能源的消耗中,当时上海使用煤炭的比重一度超过70%,居全国之首。这也成了当时城市污染的主要源头。1987年前,上海城市垃圾最大的组成是煤球炉烧下来的残渣,占上海城市垃圾近40%。

当时的上海煤气公司所辖只有杨树浦煤气厂和吴淞煤气厂,虽然一直在改造挖潜,但仍相当老旧。偌大的上海,依靠半个世纪前的两个制气厂,加上1959年投产,生产焦炭为主的上海焦化厂显然是满足不了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英国燃气公司的代表访问杨树浦煤气厂。他说,我看到我们博物馆的东西了,你们竟然还在用。

受到产能所限,此时煤气的供应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由于生产设施和管道的建设需要时间和成本,很多地方还没有条件用上管道煤气。建设是一个艰巨的过程,但老百姓告别煤球炉的要求又是刻不容缓。于是,在那段历史中便有了“液化气(LPG)”或“钢瓶”的记忆。液化气的钢瓶就是解决管道实在没有办法铺设的家庭用氣的需求。一时间,液化气成为了市场的宠儿。

1965年11月30日,北京利用锦州石油六厂液化石油气作为气源的西郊灌瓶站建成,并为4882户居民供应液化石油气。这是我国第一座供应民用液化石油气的灌瓶站。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大中城市开始以LPG作为气源或辅助气源,LPG作为一种优质燃料进入百姓家庭使用。

但液化气受到资源和政策的限制,供应量也有限,一开始只是少数人的福利,尽管它远没有管道煤气方便。科级干部、中级技术职称以上的知识分子才允许使用液化气。当时,一个人能搞到一个液化气钢瓶,象征着他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可以说是有钱也买不到。

曾主持浦东煤气厂建设的王钰初回忆:“那个时候我拎了一个钢瓶,上门去做毛脚女婿,到丈母娘家弄堂里,每个人的两个眼睛都要看着你的,你能弄到一个钢瓶很了不起的。”

到九十年代,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国内LPG产量不断增加,加上国家开始放开LPG进口限制,东部沿海地区开始从海外进口LPG,这才让更多的中国家庭用上液化气钢瓶成为可能。很多市民在自己的自行车后面加装了一个钩子,用来挂液化气钢瓶,每个月换一次。踩着自己的自行车去换液化气钢瓶,成为不少上海市民难以抹去的记忆。

煤炉、煤饼是20世纪中期上海市民的集体记忆。

1987年,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的夏克强为浦东首户煤气家庭点火。

如今普通人家的天然气灶头。摄影/ 沈琳

与往事干杯,与煤炉告别

1983年,日产200万立方米煤气的浦东煤气厂开始建设,就建在浦东大道东北端的一个叫东沟的地方,离今天的小陆家嘴金融贸易中心区约有10公里远。这是解放后上海新建的第一家煤气厂,也是国家重点民生工程。

浦东煤气厂的建设,首先让浦东的居民从中受益。1987年9月28日新建的梅园新村一幢高层大楼里的148户居民,在浦东的历史上成为第一批用上管道煤气的人家。那是一个难忘的早晨,当时的市政府秘书长夏克强亲自来到住在这幢高层里的一户老红军家里,当煤气灶上第一次生起蓝色的火焰时,满屋子前来祝贺的人们激动不已。搬到浦东来就没打算能用上煤气的这位老红军连声说,真是没想到,我是浦东第一户用上煤气的人家。这一年,浦东约有8100户的居民先后用上了管道煤气。

浦东地区实现管道煤气用户“零”的突破成为了上海大规模扩展煤气用户战役的前哨战。

面对市民日益增长的用气需求,上海当时已有的燃气生产能力仍然是杯水车薪,气源仍然紧张。一方面老百姓要提高生活质量,一方面又面临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型,但企业毫无积累,也无从筹措资金,因为市场要素也是刚刚开始苏醒。到今天为止,有将近30年的时间,煤气价格一直停留在7分钱一个立方米。这座超大型的城市,欠账甚多。当年建设一个煤气厂要一二十个亿,用煤气代替全部的煤球炉定然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钱从哪里来呢?

当时上海市长朱镕基说了一句话:我们决不能把上一个世纪遗留下来的落后的生活方式,带到下一个世纪。他提议:能不能发一点煤气债券,解决煤气的问题。

1989年的一天,朱镕基市长收到一封反映“煤气难”的信,写信者为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当时复旦大学一批教授终于分到了新房,住进了新的居民小区——凉城新村,但也把煤球炉带进了没有煤气的新居。一日三餐烧饭时,煤球炉是打开的,气压比较低的时候烟排不出去。居民小区乌烟瘴气。时任上海市煤气公司经理的李龙龄回忆,凉城新村马路对面就是三个大煤气包,但凉城新村就是用不上煤气。因为当时市政府有规定,为公平起见,要按照建房顺序输送煤气。用煤气难的矛盾实在太突出了。

经过与复旦教授们的一次座谈后,上海市政府坚定了发债券集资的方案。这个集资方案是:一家一户建煤气,借用户一千块钱,五年后归还,利率相对较低。以发行债券的形式募集煤气建设资金,这在解放后公用事业的发展史上绝无仅有。但上海市民是心甘情愿的。

1990年4月, 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 用3至5年的时间, 解决上海煤气供不应求的突出矛盾, 实现全市基本煤气化。这个目标也成为上海市“八五计划”的重点内容。上海利用当时集资的10个亿和市政府出的5个亿,用这笔钱启动了作为国家重点工程的浦东煤气厂二期工程,扩建了吴淞煤气厂。

1991年以来,先是浦东煤气厂第二期,日产100万立方米的煤气工程提前一年半竣工;接着,吴淞煤气厂日产60万立方米煤气扩建工程只用一年不到的时间投产;1993年初立项上马的石洞口煤气厂一期工程,也做到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投产。加上上海焦化总厂 “三联供”上马, 多方齐头并进提供气源,使全市的煤气供应能力在1994年底达到日供818万立方米, 液化石油气经过 “三点一线”建设达到年供10万吨, 从而基本保证了煤气大发展对气源供应的要求,使搬走100万只煤球炉有了可能。

中铁十八局集团建安公司承建的南川水江至涪陵白涛天然气管道乌江悬索跨越工程。摄影/ 伍振 曾海波

从1990年起的“八五”期间,上海在5年时间内发展了110多万户家庭用户, 实现了上海城市基本煤气化。短短5个年头,上海的城市煤气用户,含液化气罐用户,就远远超出了前125年的总和。浦东522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到1994年城市气化率已超过85%,是上海首先摘取“基本实现煤气化”桂冠的地区。

那座被称为自来火房的红砖楼也在西藏路桥下永远消失了,在它的原址上,一座崭新的大厦拔地而起耸入蓝天。20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城市燃气事业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清洁、高效、便利:小康

“九五”期间, 上海城市燃气普及率继续快速上升, 继静安区1995年实现民用燃气全气化后, 每年有3个区实现全气化, 1999年8月10日, 全市城区实现燃气全气化, 平均气化率达到98%, 提前一年零五个月实现市政府提出的任务。上海煤气公司也被国家建委等部门评定为全国最大的煤气生产、供应特大型企业。

同时, 根据加快郊县集中城区化地区建设的要求, 1996年6月, 上海市煤气公司与松江县人民政府联手, 组建上海松江管道煤气公司, 并于当年年底通气点火。同年8月, 奉贤燃气公司成立, 1997年底通气点火。郊县 “小煤气”得到改造, 提高了供气质量。1999年底, 上海城镇实现全气化, 用户普及率达95%以上。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为保证可持续发展,大力度地开发天然气。以陕甘宁天然气进京和西气东输为标志,拉开了中国天然气时代的序幕。1996年3月,陕甘宁气田至北京的第一条输气管线工程正式开工,1997年,陕京一线建成投产,开启了中国天然气大发展的时代。在此背景下,上海在上世纪末也迈开了进入天然气时代的脚步。

从区域消费看,各省天然气消费水平都有明显提升。浙江、河北、河南、陕西四省的消费规模均首次超百亿立方米,全国天然气消费规模超过百亿立方米的省份增至10个。

1999年,上海的部分居民首先用上了东海平湖气田直接送出的天然气来代替煤气。被列为国家 “九五”期间重点工程的东海天然气早期开采供应上海城市燃气工程,东海天然氣进入上海,掀开了上海燃气史上新的一页。

1999年4月8日东海天然气下游投运气, 经过五天四夜奋战, 4月12日实现为上海通用汽车公司供气; 4月28日起, 居民用户开始用上天然气; 同年7月,天然气顺利进入浦西。至2000年9月底, 浦东地区实现管道燃气天然气化。

上海的天然气供应,也少不了“西气东输”这项国家能源重点工程。

1999年,时任中石油副总经理的史兴权提出,可以将新疆塔里木油田出产的伴生天然气收集起来,建设年输送能力在200亿立方米左右的管道项目,将气从塔里木外送到上海。当时,东海平湖已经就近供应上海。是投资管道,还是寄希望于东海气田?

2004年,西气东输一线全线投运,提前一年完成计划。西气东输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命脉之一。2004年1月1日, 上海天然气管网有限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订 《天然气销售协议》, 开始接收 “西气东输”天然气, 并与浦东地区东海天然气高压输配管道连通, 形成“东西互补、南北贯通、两环相连”, 总长约500多公里的上海天然气主干管网系统。2007年6月末, 上海天然气用户数开始超越人工煤气用户,天然气全面成为上海燃气第一“大户”。

2005年,松江区政府重点工程天然气接装咨询服务现场。

上海在启动天然气转换之时,已经实现了城市燃气煤气化,拥有近270万的管道煤气用户,7000多公里煤气管网。上海天然气转换以浦东为起点,逐步转战浦西,从城市外围逐渐过渡到中心城区,至2015年6月,上海全市天然气用户数已达到620万户。

2015年6月27日,上海嘉定区安亭镇墨玉路540号的延峰伟世通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接入了天然气,这是上海最后一户人工煤气用户,意味着使用了150年的人工煤气就此告别申城,上海实现城市燃气“全天然气化”。更清洁更环保的天然气已经走进了上海的千家万户。当时上海天然气年供应量已超过70亿立方米,占上海全市一次能源比例达到11%左右,率先实现国家2020年能源发展战略目标。

目前,上海已建成了多气源供应格局,包括西气东输、进口液化天然气(LNG)、川气东送,东海平湖天然气以及五号沟LNG应急气源等。根据上海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上海天然气消费量要增加到100亿立方米左右,占一次能源比重达到12%,并力争进一步提高。

《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19)》显示,我国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日高峰用气量首次突破10亿立方米。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达280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7.5%;其中,日最高用气量达10.3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0%。从区域消费看,各省天然气消费水平都有明显提升。浙江、河北、河南、陕西四省的消费规模均首次超百亿立方米,全国天然气消费规模超过百亿立方米的省份增至10个。

我国城市燃气消费格局由过去的煤制气与液化石油气为主,逐步进入到如今的天然气时代,从过去的极度缺气到目前的年消费量位居世界第三。在快速增长的数据背后,中国家庭已经实现了清洁高效便利的燃气“小康”。

猜你喜欢
浦东煤气燃气
拧紧燃气“安全阀”
煤气爆炸
煤气发电机组DEH控制系统的优化
近期实施的燃气国家标准
三十年的浦东
“三不”工作:打造人民调解浦东模式
浦东公路养护管理信息系统
燃气远传抄表系统分析
“浦东好人”黄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