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颖蕙
走在新加坡街区,不时可看到五彩缤纷的街头壁画,而这些地点也成为许多旅客的打卡“圣地”。只要在这些壁画前摆好pose,按下快门,一张张吸睛的Insta照片,便可上传分享到社交媒体的朋友圈秀一下。惟多数人都是短暂停留,拍照后就离开,没有好好欣赏感受这一街头的艺术形式。
所谓街头艺术(Street Art),是指一种创作于公共场域,而非传统艺术场所的视觉艺术,其种类包括模板涂鸦、海报粘贴、贴纸艺术等,而街头壁画创作是目前最受欢迎、主流的街头艺术之一。实际上,街头艺术的起源来自于涂鸦(Graffiti)。
涂鸦艺术于1960年代从美国兴起。起初是一群与社会主流价值相抵触的小众透过涂鸦,为个人与边缘群体发声,是一种反主流的艺术形态,具地下文化属性。只不过涂鸦艺术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表达逐渐偏向大众化,于是演变出新的存在形式,也就是街头艺术。不少人将街头艺术划为“后涂鸦”(Post Graffiti)时代,因为此艺术是由涂鸦精神演变而来。与涂鸦艺术相比较,街头艺术作品更广为大众接受与喜爱,街头艺术家也会与主流机构合作进行艺术项目创作,从而有了更好的传播性,也因此街头艺术能深入传播到世界各大城市,包括新加坡。
街头艺术于1990年代在新加坡萌芽。当时新加坡政府开始强化国内的艺术文化环境,为数不多的涂鸦壁画悄悄冒出头。直到2000年新加坡政府颁布《文艺复兴城市计划》(Renaissance CityPlan),以细致化的政策,大力推动提升国内的人文内涵与艺文环境,使新加坡成为东南亚的艺术国际交流中心,街头艺术才在这时期逐渐成为主流。
2006年,新加坡政府在索美塞滑板公园设立第一座官方涂鸦墙:2010年代初,哈芝巷的一些私人建筑物和小巷子开始出现大大小小的街头壁画:2013年,联邦道高架桥底下的铁道走廊(Railway Corridor)腾出来作为街头艺术创作空间。在政府良好规划,并善用公共空间下,国内外艺术家得以在街头展现才华,用百花齐放的作品,让世界看见狮城的与众不同。这期专题让我们以街头画家的视角,深入了解新加坡的街头壁画故事,让壁画不再是打卡式到此一游的景点。
新加坡的壁画藏在街头小巷,就像是捉迷藏般,转角随时会遇见,趣味惊喜十足
你也许看过这些栩栩如生的壁画:中峇鲁地区人们遛鸟的《鸟鸣角落》、登婆街旁的传统粤剧《做大戏》、艾弗顿园的旧式《杂货店》等等,这些细致又充满怀旧风情的街头作品,全出自新加坡本土画家叶耀宗之手。
回忆起第一幅壁画的作画动机,叶耀宗坦言,他是受到新加坡街头艺术影响,才会踏上这条色彩之路。“我曾经是名会计师,当我辞职要进修时,看见街头出现许多壁画。其中立陶宛艺术家尔纳斯的壁画更启发了我,因此就跃跃欲试,找了一面墙,画出了人生中的第一幅壁画。”
自学成才的叶耀宗,在首幅壁画问世后,很快受到大众赏识。“要不是社交媒体的崛起,我想我的壁画也没这么快为人所知。也许很多人看过喜欢的壁画,但不知道谁是画家,因此我会藉由社交媒体,发布我的作画地点,让更多人了解壁画是如何创作的。”
“会有人特意前来找我交流,有时经过的路人会建议我添加本土特色,或指点一些细节,像是传统洗衣板的凹槽与现实不符。”
叶耀宗凭着热情,堆砌出一幅幅街头壁画作品,形成独有的画风。壁画的细腻手法,也让他邀约不断,短短5年内,已有50多幅作品,散落在狮城街头。
“大多数壁画都是我看过、听过、体验过的生活经历。最喜欢的还是《我家牛车水》,画出了童年回忆:婆婆在缝百家被、妈妈用柴火煮饭、哥哥和妹妹在玩飛机棋。当时住在牛车水‘死人街,我家楼下就是殡仪馆,还蛮难忘的。”
叶耀宗的街头壁画属写实派,风格亲民,使他收获了许多作画机会与发挥空间。“私人邀约的壁画都会让我自由发挥,商业邀约则需有助于生意。”他表示,多数商业机构都会要求他画古早昧或与新加坡文化有关的壁画,“因为他们看过我的作品。”
尽管画了许多街头壁画,叶耀宗认为机会有时必须让给他人。自去年中起,他开始仔细筛选邀约。“感觉我画得太多了,不可能满街都是我的作品,也需要其它壁画元素。”
A Scent of Lights(2019)
从2015年起,新加坡旅游局与拉萨尔艺术学院每年合办“艺术漫步——小印度”(Artwalk Littb Indla)活动。以各种文艺项目推广小印度,其中街头壁画是重头戏。《A Scent of Lights》这幅街头壁画作品正是由拉萨尔艺术学院校友,修纯美术的SONG于20i9年所设计绘画。对于印度文化一无所知的SONG,在绘制壁画前。曾探索小印度社区数月,深入了解当地传统文化。过程中,他赫然发现在印度文化里,连光都有香气,因此他决定汇集小印度的视觉和气味元素,包括燃烧的香炉、金手镯、七彩花朵、蔬菜和香料,以现代艺术涂鸦形式。并使用紫色为主色调。表现出社区的满满活力。
旧代表
Light in LittleIndia(20lo)
美国洛杉矶艺术家日Mac于2010年参与新加坡仲夏夜空艺术节,并在小印度罗威路画了一幅垂头丧气男人的壁画。这幅壁画寓意着许多外劳聚集在该区域。日Mac擅长用重复的曲线图案,向被忽视的个体致敬。他在参与该次街头壁画绘制后,于部落格表示,新加坡是个现代国际化城市,却鲜少看到涂鸦或公共艺术,这令他感到很奇怪。当时,新加坡政府才正要发展街头艺术。值得探讨的是,在狮城严格的街头艺术政策下,除非得到市区重建局的批准,否则任何形式的涂鸦,都可视为破坏公物,抵触《破坏公物法》,可判处3至8鞭的鞭刑。当局认为,此做法能确保壁画内容尊重该区的地方特性:但外界认为,这扼杀了表达艺术的自由。
甘榜格南
新代表
Bejewelea:An Homage toKampungIntan(2019)
《Baghdad》是由新加坡街头艺术家Trase Oner于2019年新加坡文化遗产节所创作的街头壁画。五颜六色的钻石在黑墙上显得特别抢眼,而这是Trase Oner向甘榜殷丹致敬的方式。实际上,壁画所在的巴格达街(Baghdad Street)早年被称为甘榜殷丹(Kampung Intan),而Intan在马来语意为钻石。当地曾是珠宝商和金匠的聚集地,也是珠寶和宝石的热门交易地点。Trase Oner采用喷漆,在36小时内完成了这幅大型街头壁画,留住当地过往的故事。
Batik(2012)
在具有艺术气息的苏丹艺术村(Sultan Arts Village)里,藏有几幅反映当地传统马来气息的壁画,其中最受瞩目的就是新加坡涂鸦界先驱Slacsatu所绘出的《Batik》壁画。蜡染(Batik),顾名思义就是用蜡在布匹上勾勒出图案,接着再用染料上色,成品往往有丰富的层次和自然的色彩。Slacsatu结合蜡染传统概念和喷漆艺术,充分发挥和协调色彩对比,将这一色彩盛宴画在墙壁上,效果令人惊艳。去年Slacsatu在阿里哇街附近完成的另一幅《Batik》壁画也非常出色,获画家叶耀宗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