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光辉
福建土堡主要分布在闽清、永泰、德化、永春、漳平、漳浦等地,最为集中的区域是三明市的尤溪县、大田县、永安市,而它们都耸立于八闽大地群山之中。厦门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戴志坚曾于福建土堡全国研讨会上表示,清代《宁化县志·建邑志》有记载:“……隋大业之季,其时土寇蜂举,黄连人巫罗俊者,年少负殊勇,就峒筑堡卫众,寇不敢犯,远近争附之……”若史料确凿,可说明土堡始于隋唐,成熟于两宋,盛行于明清。比福建土楼始于宋,盛行于明清的说法要早五六百年。
正是隋代客家开山祖巫罗俊“筑堡自卫”后,土堡的发展轨迹越来越普及化。唐代中原汉民系大量南迁,闽地先民们夯筑构建了类似土堡的土木建筑,以保护自己的生存空间。至北宋时,出现比较规制的土堡。南宋时成熟的土堡在元代得以繼续发展,明代各地散布着数以干计的土堡。清代土堡在福建盛行开来,清末衍生的防御性土堡建筑比比皆是。民国初还出现土堡与民居相结合的风潮,涌现许多小型土堡,至上世纪40年代才消停。
土堡的“秘密机关”
土堡乃是中国封建社会动乱时期的产物,而三明市辖县的土堡比其它地区更集中的原因在于,三明地区处于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之间,这里山地丘陵纵横交错,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竹林、矿藏资源丰富。南宋以来,尤溪、大田等地一直是金、银、铁、铅等的矿产区,百姓生活富庶,这无形中引起匪寇的垂涎,烧杀抢夺事件频频发生。这里地处偏远山区,地方政府自顾不暇,城池衙门朝不保夕,因此夯建防御性建筑物——土堡,便成为人们唯一的“救命稻草”。
福建土堡防御设施可谓是“万无一失”,大小土堡均设置敞开式、畅通无阻的跑马道,将碉式角楼(百姓称铳角或炮楼)和堡墙上不同位置、不同角度的斗型条窗、竹制枪孔、注水孔等防御设施串成一体,形成了全方向的立体防御系统——采用块石砸,冷热水和热油浇,各种土枪、火铳、土炮齐轰的办法打击匪寇。
土堡除了防御外,堡内也充分考虑生产生活设施,各个活动空间齐全,如住房、书院、武房、钱库、厨房、厕所、柴草间等一应俱全。土堡中饮用水来源有两种,即堡内的前后天井处挖掘的水井,和引用堡外较远处的隐秘水源,长距离地从暗埋的水沟引入堡内的水池,以防匪寇掐断水源。
在众多福建土堡中,占地和建筑面积最大的要属安贞堡。不过安贞堡是福建土堡中的奇葩,紧挨着大田建设镇,让许多人误以为此土堡是大田的,但其实不是。安贞堡属于永安,永安古名“浮流”,明景泰三年(1452年),因其地险要,难以控制,便另立县治,取名“永安”,即长治久安的意思。清光绪年间,池占瑞、池云龙父子为防御盗匪建安贞堡。池家在福州、泉州、漳州经营香菇、牛皮、杉木生意,财力雄厚。安贞堡占地5,800平方米,盖得很考究,门前一块大坪围了矮墙,矮墙外是荷塘。池家选择在沼泽地上建堡,基础以松木梅花桩打入地下深处,并以筏形基础承重。数百年来,此堡岿然不动,没有沉降于泥水中,可谓是建筑奇迹。
迈入耄耋之年的池仁厚(池云龙5代孙),每天早晨扛着锄头来荷塘查看水位,水位低了就挖开水渠灌水。安贞堡每月从门票收入中付他200RMB劳务费,池仁厚很满意,因为安贞堡是祖上留下来的,不给钱也要看护。他说,祖公选址讲究风水,安贞堡如卧牛,堡前大坪象征草坪,牛醒来要吃草。四周开阔,财气容易流失,故设荷塘聚财。
未雨绸缪休风谧静
安贞堡门前有一副对联:“安于未雨绸缪固,贞观休风静谧多”,安贞堡取其头上两字,反映了池氏父子建堡的目标和希望。安贞堡前后三进,中间像个四合院,上堂宽敞,挂了一幅池云龙考取拔贡的像。二楼祖堂设花罩,有“第一层”匾额,雕饰华丽。当年池家富甲四方,池云龙考取拔贡,官府乡绅都来结交,高朋满座,宾客不断。堡内木雕石刻精致,有虎、鹤、松、竹及历史典故。彩绘黑底配红、绿、金色,庄重典雅,其中门上绘加冠晋爵的门神,更彰显池家大气。
安贞堡墙厚4米,高9米,外侧向上逐渐收分,下层砌石,上层夯土。前楼两层为谷仓和贮藏间,楼板中间有块板子可以活动,楼下谷子用完,抽开板谷子就下来了。前楼上下通廊,两端楼梯。后楼是近亲、挚友和女宾生活区。前楼两端向外伸出碉楼,放土炮、铁砂和火药。房间与跑马道相通,以便嘹望、运输弹药。
1921年,200多名土匪三次进村抢劫,村民进堡躲避,土匪久攻不下,只好撤走。1950年“土地改革”,池家搬出安贞堡,将其作为国家粮库,家具被乡政府、小学搬去做办公桌椅。文革破四旧,红卫兵闯进安贞堡打砸泥塑、木雕、石刻,搜走书画、古董,池占瑞父子耗费一生心血建造的安贞堡遭到严重破坏。2001年,安贞堡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拨款修缮,开发成旅游地。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无不惊叹于它的设计巧思,也感叹这座清代大型围龙屋式民居真的不愧对“清代建筑艺术瑰宝”和“八闽奇胜”的美称。